步道學的起源、精神與意義

場次:2020 台北步道學

上課時間:2020/10/21 19:00-21:40上課地點:台大新生大樓204教室

課程講師:陳朝政(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步道師)

課程簡介:課程介紹與說明,步道學與步道師課程體系、手作步道活動準則介紹

 

步道學的起源

步道學的起源,要從多年前的「千里步道郊山守護的願景」說起,那是一系列源於對郊山環境的省思與行動, 以回應千里步道協會對於淺山生態在面對城市不斷擴張的壓力而產生的憂慮。

千里步道自2012年起,與其他關心環境的公民團體共同提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的目標,號召志工參與雙北市郊山鋪面調查,辦理相關工作坊,以步道認養、步道調查、資料彙整並線上公開等方式,讓更多民眾知情,並進一步關心、行動。之所以選擇郊山,是因為郊山位於市鎮周邊,是民眾容易到達之處,其所面臨的人為活動壓力比高山來得大,不論是政府公共建設所做的水泥鋪面,或是民眾為解決濕滑泥濘問題而擅自鋪設的輪胎皮、地毯等,都對郊山生態環境造成影響。而鋪面調查,正是處理各類步道問題的第一步,用數據讓公部門與公民對話。

這些經驗的累積,發展到後來成為「公民參與模式鐵三角」:對公部門持續溝通、民眾參與步道守護工作、專業社群的累積與制度化;而後二者合起來就是步道學的起源:發展以步道為核心的跨科技培力課程。

步道學的精神

千里步道於2013年提出步道學,以步道為核心,提出里山環境、步道調查、步道環境課題探討、步道規劃與問題探討(前二為入門課、後二為實務課)為架構,促進學員對於步道的瞭解,並進一步培養與公部門、社區、大眾對話的能力。

受訓之後的學員得依步道師認證機制逐步成為更高層級的步道師,進而被賦予較高的發言與指導權利來與社會對話,同時也擔負更高的責任,要確保志工的安全、手作步道施作的品質、以及公眾教育等。

步道學發展的意義

人只要走入自然,就難免對自然造成深淺不一的破壞。步道不是少數人漫步的路徑,而是公共空間,必須考慮公共休閒健行的需求,並在美感、安全性和效益之間取得平衡。步道學的發展,為的就是讓我們逐步培養跨領域的能力,以便與社會溝通,去解決步道問題及各界質疑,促進人與環境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