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埔山步道」走讀側記-南方庭園線

場次:2020 台北步道學

上課時間:2020/11/21 09:00-12:00

上課地點:中埔山步道

課程講師:陳麗娜、張隆漢

課程簡介:認識中埔山步道鋪面與淡蘭國家綠道
「中埔山步道」長度約1.3公里。是百年來先民由石碇、深坑、文山一帶進入台北城的重要末端節點。2007年曾經面臨住宅開發威脅,在地社區居民以建構「城南綠廊」為夢想,發起保護行動,終於將中埔山保存下來,連結周邊內埔山、福州山、富陽公園等大面積綠地,形成台北南區完整綠帶。沿著中埔山可順走富陽公園、福州山步道,是都市裡難得的小自然生態里山,蟲鳴鳥叫、綠林成蔭,如今已是台北市居民假日休閒時的郊山健身路線。

中埔山生態保育起點:2007黃絲帶運動

今天的步道走讀「南方庭園路線」由兩位步道師暨資深步道志工的隆漢、麗娜帶領,走出捷運站,沿辛亥路巷子的山坡社區步行沒多久,即可抵達中埔山步道入口的「榕樹步道」,這裡也是十幾年前搶救中埔山運動的發起站。

站在步道入口處,大家從地理位置的特點試著想了想守護中埔山的生態何以重要。中埔山一方面是連接軍功山、芳蘭山、蟾蜍山伸進都市的綠帶一部分,另一方面也是由深坑接上淡蘭南路的古道起點。今天會走的路線包括這段砌石古道,並且經過從中埔山到福州山進入台北盆地的稜線(稜線上俯瞰市區的展望點,每年跨年夜都是兵家必爭之地)。

2007年,在包括作家劉克襄等人士號召下,人們在榕樹上綁上黃絲帶,呼籲保育中埔山生態,如今也能看到這條步道上保留了三分之一的空間給榕樹生長,是當年爭取下來的成果。
 

步道分級及郊山步道特殊性

面對一條步道,要先了解它的定位,包括分級、設定的難度。例如眼前這條中埔山步道是第一級的步道,所謂「第一級」指的是老少咸宜、最平易近人的步道等級。常來中埔山步道晃晃,會發現平時使用這條路的有高齡八十幾的長輩,也有跟著爸媽踏青的三、四歲小孩。

當步道志工準備來修復或改善這條步道,首先須思考使用群究竟是誰,他們有什麼需求?釐清這一點後,才能判斷各種作法、選項合適與否。譬如步道路幅要做多寬?而這又關係到所需材料的尺寸和數量,比如需要找多長的導流木等等。

步道口不遠,可觀察到有人圍圃栽種、施肥的痕跡。郊山步道特別在於,它是像個社區後花園般的存在。因此對郊山步道在設計、使用方式、生態等各方面的規範,也就不能直接套用高山步道的要求。除了私人花園,大家平常走郊山步道,應該也曾看過各種「步道客廳化」的現象。步道旁的空地圍出羽球場、籃球場已是稀鬆平常,有些地方還有瑜珈館、卡拉OK廳。固然,有些當地人認為把自家生活方式搬到步道上是理所當然、一點錯也沒有;但從無痕山林、其他使用者的安全等面向來看,卻值得商榷。藉由步道的維護,讓這些議題得到討論,有時也能成為對居民的一種環境教育。

外來種

外來種是郊山步道生態必會碰到的課題。步道口附近,可看到一排巴西鳶尾,即俗稱「會走路的花」。巴西鳶尾會蔓延到整個山坡上,台北不少郊山,如南勢角山的烘爐地,已經完全被「攻陷」。有些人會認為對於外來種就任其生長,不必限制;但是,如果外來種強勢到會危害原生物種的生存空間,放任不管其實就等於眼睜睜看著生物多樣性被破壞。中埔山、景美山小組有部分成員就專門在處理清理強勢種的工作。然而,若缺少整體構想和專業知識,有時會造成只除一半、使欲清除的物種長得更繁盛的失敗情形……。

這裡,我們也談到在郊山進行步道工作比起高山步道較常涉及的地權問題,即有些步道穿越的土地是私有地:你看不順眼的苗圃、可能是我的開心農場。總而言之,再次提醒大家,不管是植物或步道鋪面,個人任意整理都有可能衍生問題,需要經過更周全的程序。

廢棄物鋪面

中埔山步道開始志工維護之初,最早工作項目之一,就在往世界公園、富陽公園的三叉路處。透過講師整理的對照圖,可以看到當時整條路被舖上綠色的家用地毯。志工們花了整個上午,把吸滿水的地毯從步道上移除,地毯下的泥土在長時間覆蓋下已變成結成硬梆梆的表面,因此捲完地毯,又花了很久時間鬆土。這些地毯的由來,也是善心人士覺得路不好走,試圖用自家廢棄物改善路況;但綜合來看,對步道的影響可說是弊大大大於利。關鍵還是在讓民眾了解,這樣做並不是廢物利用,這些東西到了步道上一樣變成山裡的廢棄物!!
 

步道問題兩大來源:水、人的踩踏

今天為大家解說一路上遇到的實作案例,其中,觀察的焦點將在:這些工項如何解決「水」的問題。衝擊步道的兩股主要力量,一是水、一是人的踩踏。我們比較難阻止人使用步道,但可以用多種手作修築方法,把水從步道適當的地方導引開。

節制壩

陡坡上的凹處經水沖刷,侵蝕凹陷,就形成了沖蝕溝。修復方式的一種,是在溝中設置「節制壩」,借土地公的力量,讓土石自然回填。

導流木

導流木的目的是讓水離開步道路面,一般選用長於步道的木料,設置在步道的高點。但是排水出口可別忘了做處理!水流導向的地方,土壤必須有植被保護。或者像我們今天步道上看到的一些例子,在水流衝向的地方放置石頭「跌水」,讓水流的動能消散,防止土壤繼續受沖刷。

步道師也帶大家觀察了幾處以前施作的導流木,在這五六年來位移和變化的情形。有的導流木已經在淤積、踩踏下,變成與路面齊平,失去功能。所以說步道最重要的還是在維護。
 

當地環境特質與材料選擇

一路上,我們看到有些舊木料已經腐朽,有些卻完好如新,為什麼呢?講師說,此處使用的大多木材,由於廠商有做防腐處理,從2016完工至今幾乎沒有腐爛。先前中埔山的修復多使用杉木,因易腐朽,一定得經過去皮防腐處理。路上會發現一些朽壞的木頭,有的就是較早期未經防腐處理的材料,大約過了五、六年即須更換,否則可能造成危險。本期步道學戶外實作時,也會進行部分朽木更換的工作喔!

細心的學員問到,木材防腐會不會造成土壤污染呢?真是個好問題,雖然政府有相關防腐等級規範,但最好還是能自己去了解、確認,更明白我們在步道上的工作對環境的影響。也謝謝同學提出這一點。

也有人問起為什麼要使用鋼釘固定木頭結構。主要是由於中埔山一帶為砂岩地質,沒辦法設置木樁。但若有外露或突出的鋼筋就很危險,維護的時候有機會就要撤換。

同時因為砂岩很脆、不能隨便開採。這一帶的手作維護不易取得石頭做材料,也幾乎無法取得現地木材,故主要是透過台北市政府,向廠商採購疏伐木。
 

與樹根共存

步道上遇到樹根怎麼辦?今天也藉著實例初步認識了幾種常見作法。仔細觀察,如果樹根比較小,或不影響樹的生長,可以考慮除去。而重要的根則必須留下,突出的部分最好填土蓋住,將樹根包在路面以下,以免它不斷遭踩踏。有的時候在重重考慮下,不得不除去步道上的大樹根,不如在動手前誠心一拜,想想為了人的通行而被迫讓出空間的樹。記得無法判斷的時候,都可以請老師協助唷。

在稍後的路段,可看到一段樹根密佈的坡路。像這樣的地形,顯然無法有足夠材料將樹根全部覆蓋住,是否有比較好的改善方式,大家可以一起思考。中埔山步道的維護,是個現在進行式。

砌石的技藝

今天走讀的中途,有一長段美麗的砌石古道。在這裡,我們討論到同一條步道今昔使用目的的不同。以前人走這條路,是作為日常便道、運送物資,而今人走這條路主要為遊憩、休閒。目的不同,需求也不相同。比如以遊憩導向為主,安全的考量就會更多。
我們看到,古道砌石至今依然很整齊、很美,但經過百年踩踏,部分石階前端已經向下傾斜。加上溼滑,走起來會讓人覺得怕怕的,好像一不小心就要滑下去。

龍抬頭

步道施作石階,一般會作所謂的「龍抬頭」,階面其實不是完全水平,而是讓外緣微微朝上,這樣從階梯高處往下走比較安全。但也不能抬得過高,否則內側會積水。

交丁

同一階的石頭彼此要緊逼或形成卡榫,除此之外,上下排石頭的縫隙須錯開,水流才不會持續累積動能,造成沖蝕或破壞。
這一段古道用的就是砂岩,可以看出表面在經年累月的踩踏下形成些許凹陷,是多年來人們足跡的印記。
 

步道維護是持續的過程

步道來到中埔山、福州山交界處,與高速公路十分鄰近,走到這裡,馬上會發現路旁有條水泥噴漿的巨大排水溝。大家圍在路旁討論建造這條水溝的目的。也許是考慮需要承載一整片山坡累積的水?然而手作步道強調可回復性,像這條水溝,今天若想拆除,需要耗費更多的成本。走著走著遇到的這棵樹前輩,恐怕是大水溝的最大苦主之一。

就像課堂上提過的:作法、材料沒有對與錯,但我們必須盡可能周全地去考慮,然後做出最適當的選擇。更重要的是做出一條步道後,可要對它負責!就像今天看到的,中埔山的志工活動已進行很長期的時間,並沒有所謂「作完」或「修好」一條步道,而是總在觀察著使用的狀況,每次維護時改善出現問題的部分、修復毀損處,這樣一個持續的過程。
經過一座電塔時,講師說明了前一年才施作的一段改道。舊道已半隱沒在草叢中。當一條手作小徑沒人使用,常常便如此,被自然「收掉」了。這不是很好嗎?

這幾年,生態意識崛起,帶領手作步道的團體越來越多,也有熱心的個人自己獨立作步道。但我們希望大家接收到的資訊、觀念是一致的。關於步道工法,現在已有林務局製作的「步道工法設計手冊」,可以作為參考。

步道修護在執行前,一定會需要跟主管機關、當地組織、地主溝通。千萬不要自己一個人就動手處理步道,因為記得,我們可是要對做出來的步道負責的。無論溝通不夠充分、自己功力不足、或考慮不夠周全,都可能會產生極大的後續問題或爭議。

目前這條步道的維護,富陽生態公園範圍主要由荒野保護協會負責,中埔山部分主要由千里步道協會和文山社大負責。不過其實,若民眾有熱情而且了解相關原理,可在平常走步道時,花小小的力氣一起來參與維護。例如看到排水處被落葉塞住,可用腳或登山杖將它撥到旁邊合適處,讓排水暢通;並不是只能打1999。更歡迎大家加入步道志工的行列,把想法化成行動,一起守護身邊的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