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埔山步道」走讀側記-富陽公園線

場次:2020 台北步道學

上課時間:2020/11/21 09:00-12:00

上課地點:中埔山步道

課程講師:朱泰樹

課程簡介:認識中埔山步道鋪面與淡蘭國家綠道
「中埔山步道」長度約1.3公里。是百年來先民由石碇、深坑、文山一帶進入台北城的重要末端節點。2007年曾經面臨住宅開發威脅,在地社區居民以建構「城南綠廊」為夢想,發起保護行動,終於將中埔山保存下來,連結周邊內埔山、福州山、富陽公園等大面積綠地,形成台北南區完整綠帶。沿著中埔山可順走富陽公園、福州山步道,是都市裡難得的小自然生態里山,蟲鳴鳥叫、綠林成蔭,如今已是台北市居民假日休閒時的郊山健身路線。

富陽公園的前世今生

這次的戶外走讀,選擇位於富陽山山區的富陽自然生態步道作為觀察對象,由地瓜老師結合植物、使用者、生態、材料等角度切入,帶大家觀察、思考步道上的現象、面臨的問題以及可能改善的方法。
富陽公園,因為地勢環境的關係,早年幾乎沒有聚落,也因為地勢之利,日治時期被軍方選作軍事彈藥庫基地,後又被國軍接管使用,到1980年代,因為輿論的反應,彈藥庫開始撤出,荒廢的山區卻仍屬於軍事管制區。直到1994年,改建成公園後才該放一般民眾進入活動,2006年成為以生態環境保育為目的的自然生態公園。因為長年以來軍事管制阻隔了大量的人為干擾,除了保有許多軍事遺構及日治時期堆疊的砌石駁坎外,更保留了原始度相當高的低海拔森林林相,這在台北市都會區是非常難見的景觀。目前富陽公園由台北市政府公燈處及荒野保護協會共同維護管理。

從環境中找出合適的材料,
將材料應用在適當的地方

走入步道後不久,地瓜老師提醒大家觀察步道周遭景致的變化,由於手作步道強調盡量就地取材,假設我們要做護坡、階梯,通常第一首選是石頭,但如果石頭不夠,或是根本沒有石頭可選時,第二選擇就會是木材。

但要選哪一種木頭?尤其我們很難在野外對木頭進行裁切,甚至防腐,所以需要挑選比較耐用的木材,讓它至少可以使用兩、三年以上。但對於沒有學過植物的人來說,著實困難。因此地瓜老師從「森林的概念」提供一個簡單的判斷方式,一塊原先什麼都沒有的空地,一般而言會先長出草、灌木,之後是樹木;依植物的特性可喜歡陽光和不喜歡陽光的,而通常喜歡陽光的樹木生長速度快,十年內可以長到很高大,二十年後進入衰弱期,而這二十年之間,會長出耐陰性的植物。喜愛陽光的樹木因為生長快速,木材通常會比較鬆散沒那麼堅硬;相反的,耐陰性樹木生長雖較緩慢但木材卻較堅硬。當然,這只是通則,生物界仍有許多例外,例如同樣是耐陰的樹木,和身為上等建材的楠木相較之下,「山香圓」的木質就鬆脆許多。

透過這些例子,了解手作步道除了施作的工法,也需要對環境、材料有更完整的認識,最後在材料、環境與使用者之間取得平衡。就像最後討論時,老師回覆同學對「花岡岩」材料的提問,花岡岩雖然堅硬但也厚重,在不可能依靠人力搬運的情況下就得配合使用機具,而再另行開路讓機具進入步道上;也因為材質堅硬的特性,往往對步行者的身體產生較大的負擔。又如「水泥」,水泥本身並沒有不好,我們時常需要應用水泥的特性,只是在步道上,有更多比水泥更合適更友善環境與人的材料。
 

步道問題與相應措施

從富陽公園步道入口到福州山公園的途中,同學們看見也提出許多步道狀況,如樹根裸露、積水、邊坡滑落、無法有效因應問題的鋪面設施...等,都是常見的步道問題。

步道問題之一:樹根裸露


樹根裸露,意味著大量的人為踩踏,土壤被踩踏的過於硬實,降低了土壤的涵水力,在雨水沖刷下造成土壤流失,若未及時處理,將掏空得更快。一場大雨或颱風的侵襲下,很可能導致整棵樹傾倒,並將步道扯出一塊崩塌。最直接的方法是將步道改道,但在無法改道的情況下,可選擇回填的方式保護樹木及步道。

步道問題之二:路面積水泥濘

在老師的提示下,才發現原來腳底下鋪著層層的地毯,原來地毯鋪面是步道使用者為改善路面積水泥濘而鋪設,而一層又一層的地毯鋪面也彰顯了這種方式的不管用。因為積水泥濘的原因在於地勢低窪導致,關鍵應在於「排水」,而排水的方法可透過截水溝、導流棒、洩水坡度...等施作方式改善。

步道問題之三:步道複線化


正常情況下使用者都會挑選好走的路面,因此當步道路面出現積水泥濘時,使用者很自然地會從步道兩側繞行,長時間的踩踏將使步道變寬、擴大沖蝕面積、水流作用更強,相互作用下又再加深沖蝕溝,使用者又會往步道兩側植被走出新的路跡。如此重複上述的循環,導致步道複線化。常見的處理方法除了系統性的排水、改道外,也可配合回填土石、補平沖蝕溝等方法改善。

課程即將進入尾聲之際,搭配道步道現場實際觀察後,大家是否發現,台灣的步道問題幾乎大同小異,但是卻沒有絕對固定的解決方式呢?這是因為要設計出一條好的步道或是解決一個步道問題,需要同時考量各種環境因子、使用者心態、習慣,才能找出合適周全的對應方法。

沒有一勞永逸的作法,
但永遠要在事前做更通盤的思量

我們選擇手作步道而非水泥工程的同時,也意味著我們認同沒有一勞永逸的作法,老師也提醒,相較於過去依靠步道維生的使用者來說,我們對步道環境都不熟悉,一個工法的實施時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展現它是否有效,或是否衍生出其他問題,都需要持續地追蹤觀察,而每次的施作與問題,都是經驗的累積。隨著經驗的累積,我們犯錯的機會也就會降低,在行動前便能做出更通盤的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