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探索:棲地與環境

場次:2020 台北步道學

上課時間:2020/11/11 19:00-21:40

上課地點:台大新生大樓204教室

課程講師:黃于玻(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

課程簡介:或許我們都曾聽過生產、生活、生態這「三生」,但可能沒認真思考過,身為整體生態系一份子的我們,在這裡頭扮演什麼角色?人類的活動難道只能是對環境的剝削與破壞嗎?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總經理黃于玻老師,將用生動有趣的案例解開謎題!

比生物探索更重要的「生態探索」

課堂中,不少學員看到老師投影片中各式各樣的生物,無不驚喜連連,大家在戶外走動時多少想尋覓一些生物的身影吧。但要如何在充滿資訊的大自然裡看到他們呢?

生物探索,是指探索個別的生物本體;而生態探索,就包含生物所在的「環境」,以及這個生物的「需求」。就像動物園是很好做生物探索的地方,卻不適合進行生態探索。

任何物種會被看見,都不是偶遇,而是觀察者事前對這個物種的生存環境、需求,例如食物、休憩、求偶、活動等有了瞭解後,到他們可能出現的地方「等待」他們的出現。現今,雖然對不同的物種已有各種先進科學化的調查工具,但我們仍需要先瞭解他們在生態系中各自的身分以及生態裡的地位,才能更詳盡的觀察記錄到他們在大自然中的面貌。

調查倫理:當個溫柔有禮貌的觀察者

想像一下,如果有人突然跑到你家東翻西找,甚至對著你上下打量,離開前還把你家弄得面目全非,你是否會感到驚嚇害怕呢?生物也是一樣的,當我們走到野外進行生態觀察的時候,也意味著進入許多生物的家,記得秉持以下幾大原則,當個溫柔有禮貌的觀察者。

  • 尊重動物生命的尊嚴及價值
  • 降低干擾,給生物一個安穩的環境
  • 盡量不捕捉不採集,把美好的留在記憶裡、相機裡
  • 復原現場,盡量不讓他發現你曾到訪
  • 合法,別為了生態觀察而誤觸法律呀
  • 團隊進行,在野外活動,盡量還是以團隊為單位以確保個人安全

為什麼需要關心生態?

許多環境、生態保育者,經常面臨經濟發展聲浪的質疑,對多數人來說環境保護意味著要犧牲更好的生活、經濟發展。但真的是這樣嗎?

想想我們賴以生存的乾淨飲水、富含營養的食物,需要怎樣的環境?

每年又有多少人不辭千里、花大錢,為的就是一睹澳洲的袋鼠和無尾熊、海島國家周邊的珊瑚礁群、人跡罕至的秀麗山川,而這些觀光帶來的經濟效益,餵養了多少家庭,為當地帶來多少經濟產值?再想想,若非從大自然尋求解藥,人類許多疾病,諸如瘧疾、惡性腫瘤也許仍不斷奪走人類的生命。

其實我們從飲食、醫療、舒適的居住環境甚至是經濟資源,無不仰賴健全的生態系統支持著,有時也不禁懷疑,真的是我們去保護環境嗎?還是其實是我們一直深受環境的照顧呢?而我們能做的,或許只是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影響和破壞而已。

 

他們要的並不多,我們可以為他們做更多

從前總以為,得到人煙罕至的荒郊野嶺才得以窺見生物的身影,但原來在我們周邊的環境,例如台北大量的淺山區域、高度都市化中的角落,竟會出現白鼻心、穿山甲的身影;或是在施工不良而導致積水的排水溝裡,發現的蛙類與蛇類的蹤跡;甚至是在車水馬龍的道路僅隔著一片圍籬的雜草堆中都可看見珍稀的藍腹鷴。

透過這些例子可以知道,生物要的其實非常少,在這樣困難的環境裡,他們仍努力的生存著,我們可以好好的照顧他們,只要多為他們設想一些,就可以與之和諧共存且得到非常大的回饋。

 

^ 新竹樟之細路沿線豎立的梭德氏赤蛙告示牌

步道與生態

課程的尾聲,也提及許多人造設施對生態的影響,例如阻隔物種往來自然棲地路徑的護坡或擋土牆;過高的排水溝設計,導致野生動物受困因而受傷死亡;與現地環境差異過大的鋪面材質造成的明顯溫差,吸引變溫動物盤據在上面取暖,而引起的路殺。但這些現象也許可以透過一些巧思,例如設計緩斜坡面的排水溝讓誤入排水溝的野生動物得以逃脫、選取與周邊環境相同/相近的鋪面材質,就可以和生物更和諧的共存。 

那步道與生態的關係是什麼呢?記得在第二堂課那九大概念中提到的「步道的靈魂是人:志工與工作假期的導入維護」嗎?大自然是不需要步道的,因為有人的需求才會出現步道,而步道的出現也或多或少的對原本的生態產生干擾。我們透過步道親近自然,也應該盡可能地不侵入其他動植物的生活,設法讓步道融入環境、降低對生態的影響,與自然良好的互動。而這也是手作步道的重要精神與內涵。

 

今天的課程,老師透過豐富的案例與可愛的生物開啟大家對台灣生態的想像。原來台灣有那麼這麼多神奇的物種,原來他們離我們那麼的近。也提醒我們如何當個更聰明、更溫柔的觀察者;更和我們分享了如何將我們珍視的這些生態資源有效地傳遞給同溫層外的人,邀請更多的人一起守護這些一直照顧著我們的生態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