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弘仁
1935年生
屏東縣霧臺鄉大武部落魯凱族人
大武部落認證獵人英雄、長青楷模
部落教授傳統砌石工法的耆老講師
推薦單位: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
代表人:陳美惠教授
獲獎說明:
原名「Labuwan」的大武部落,位於屏東霧台鄉隘寮北溪右岸旁,是神話傳說「鬼湖 之戀」的發源地,也是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後,霧台原鄉唯二沒有遷村的魯凱部落。從小浸淫在中央山脈南段、由大量頁岩板岩交疊而成的環境中,87歲的禹弘仁耆老(name Kelele,name為魯凱語大武語系中父執輩稱謂),跟隨父兄耳濡目染,傳習魯凱族獨特的石板工藝;從搭建自己的石板屋,乃至與族人換工從而精進砌石技法(haedre),成為部落頂尖的能工巧匠。走在通往舊大武部落的獵人古道--這段禹弘仁從小就熟悉、記憶中族人耕作狩獵的路徑上,有著他平時隨手維護的痕跡,也有帶領部落年輕族人學習傳統工法的身影。當年邁而寡言的匠師,環視溪底取回的巨石板,細心思索判斷紋理,逐一敲進鑿子(aipi),再紮起穩穩的馬步,鐵鎚(pangulru)精準打擊碰撞出動人心弦的聲音,是那麼巨大震懾。一如傳承自父親的鐵鍬棒(kanabu),數十載寒暑彎曲了身形仍十分稱手;我們在name Kelele精湛砌石工藝上,見識到歷經淬鍊、堅毅謙遜的靈魂,是為當代的傳統生態智慧瑰寶。
頒授日期:2022 年 4 月 23 日
許仁雄
1944年生
澎湖縣湖西鄉湖東村閩南人
湖東村老古石師傅
老古石疊砌技藝技法指導老師
推薦單位:澎湖縣湖西鄉湖東社區發展協會、深耕文化工作坊
代表人:許啟豊理事長、王貞儒老師
澎湖群島四周環海,珊瑚礁資源豐富,因此產自珊瑚礁的老古石便成為澎湖當地的傳統建材之一。老古石主要應用於疊砌石滬、蓋房子,建畚箕井或修築菜宅。菜宅是因應澎湖強烈的東北季風衍伸出來的菜園避風石牆,因澎湖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而有玄武岩或老古石作為材料的差異。 78歲的許仁雄老師傅從小跟隨家中長者學習老古石畚箕井與菜宅的疊砌方式,近年也致力於老古石技法的傳承。老古石牆的疊砌要從架地基木條、測水平開始,再將預定疊砌之工作區域進行繞線。石牆兩端放入大塊的老古石並將之削平,成為平整的邊;底部第一層先放入較為大塊的老古石,作為地基;後分為裡外兩層開始堆疊,中間空隙再放入小老古石填充,進而層層疊高,直至整面石牆穩固收尾。菜宅體現了「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精神,但近年來老古石的原料──珊瑚礁已禁採,加上現代化的網室發展、水泥的使用等,傳統老古石疊砌工法已漸漸失傳,紀錄與傳承是當務之急;而許仁雄師傅將歷史文化地景之保存維護、再生利用等技術傳承給下一代,讓獨特的文化資產得以延續,實為重要的文化保存推手。
謝見祥
1928年生
新竹縣竹北市隘口里客家人
六家地區能完整傳授農耕與建築技術的在地耆老。
擁有傳統農耕開田、建築技術,包含石駁坎、石階梯、水圳、泥磚屋等
《犁頭山水畫》第3期,2021年10月秋季號專文報導
推薦單位:台灣豐禾子協會、竹北市隘口社區發展協會
代表人:羅文君、葉智昇理事長
緊鄰著高樓林立的竹北高鐵特區,很難想像短短幾分鐘車程外的犁頭山下,彷彿穿越時空般,出現的竟是一片綠意田野,白鷺鷥振翅掠過眼前。這片飽受開發壓力的璞玉田,除了履次孕育出十大經典好米,更是傳遞農村知識的活教室,古道、梯田、泥磚屋、水礱間,勾勒出客家農村的生活地景。高齡93歲的謝見祥阿公從小跟隨父親習得開田、做茶、砌石駁等技術,落腳竹北隘口後一點一滴整理家園,以頭前溪帶來的卵石堆疊梯田,每個步驟都不馬虎,需要先「開槽」留下下一層石頭放置空間,再「借石」借旁邊石頭的力量來支撐彼此,紮實的工法讓這片梯田近40年仍屹立不搖。而灌溉水圳、通往山區工作的道路,亦是謝阿公親手以卵石疊砌鋪設而成,為人、土地、環境的和諧共處做出了最佳示範。藉由阿公精湛的技藝,讓寶貴的傳統知識能夠延續,更讓璞玉田的價值得以受到重視。
平面報導:
環境資訊中心〈平均年齡87歲 第三屆榮譽步道師揭曉 讓國寶級工藝不只是傳說〉:https://e-info.org.tw/node/233928
客家公共傳播委員會〈徒手打造美好家園一輩子 3國寶匠師獲頒「榮譽步道師」〉:https://reurl.cc/k1Ve7n
中央通訊社〈95歲榮譽步道師謝見祥 用手堆砌石駁維護家園[影]〉: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4230211.aspx
中央通訊社〈大武部落禹弘仁傳習魯凱砌石技法 獲榮譽步道師〉: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4230226.aspx
新聞報導:
原視新聞網〈禹弘仁習石板工藝蓋屋、修建步道 獲頒榮譽步道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xyc6cw6IM
客家新聞〈「手」護砌石技藝 3匠師獲榮譽步道師殊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GewzDdg30
禹弘仁
1935年生
屏東縣霧臺鄉大武部落魯凱族人
大武部落認證獵人英雄、長青楷模
部落教授傳統砌石工法的耆老講師
推薦單位: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
代表人:陳美惠教授
獲獎說明:
原名「Labuwan」的大武部落,位於屏東霧台鄉隘寮北溪右岸旁,是神話傳說「鬼湖 之戀」的發源地,也是莫拉克風災重創南台灣後,霧台原鄉唯二沒有遷村的魯凱部落。從小浸淫在中央山脈南段、由大量頁岩板岩交疊而成的環境中,87歲的禹弘仁耆老(name Kelele,name為魯凱語大武語系中父執輩稱謂),跟隨父兄耳濡目染,傳習魯凱族獨特的石板工藝;從搭建自己的石板屋,乃至與族人換工從而精進砌石技法(haedre),成為部落頂尖的能工巧匠。走在通往舊大武部落的獵人古道--這段禹弘仁從小就熟悉、記憶中族人耕作狩獵的路徑上,有著他平時隨手維護的痕跡,也有帶領部落年輕族人學習傳統工法的身影。當年邁而寡言的匠師,環視溪底取回的巨石板,細心思索判斷紋理,逐一敲進鑿子(aipi),再紮起穩穩的馬步,鐵鎚(pangulru)精準打擊碰撞出動人心弦的聲音,是那麼巨大震懾。一如傳承自父親的鐵鍬棒(kanabu),數十載寒暑彎曲了身形仍十分稱手;我們在name Kelele精湛砌石工藝上,見識到歷經淬鍊、堅毅謙遜的靈魂,是為當代的傳統生態智慧瑰寶。
頒授日期:2022 年 4 月 23 日
許仁雄
1944年生
澎湖縣湖西鄉湖東村閩南人
湖東村老古石師傅
老古石疊砌技藝技法指導老師
推薦單位:澎湖縣湖西鄉湖東社區發展協會、深耕文化工作坊
代表人:許啟豊理事長、王貞儒老師
獲獎說明:
澎湖群島四周環海,珊瑚礁資源豐富,因此產自珊瑚礁的老古石便成為澎湖當地的傳統建材之一。老古石主要應用於疊砌石滬、蓋房子,建畚箕井或修築菜宅。菜宅是因應澎湖強烈的東北季風衍伸出來的菜園避風石牆,因澎湖各地不同的地理環境而有玄武岩或老古石作為材料的差異。 78歲的許仁雄老師傅從小跟隨家中長者學習老古石畚箕井與菜宅的疊砌方式,近年也致力於老古石技法的傳承。老古石牆的疊砌要從架地基木條、測水平開始,再將預定疊砌之工作區域進行繞線。石牆兩端放入大塊的老古石並將之削平,成為平整的邊;底部第一層先放入較為大塊的老古石,作為地基;後分為裡外兩層開始堆疊,中間空隙再放入小老古石填充,進而層層疊高,直至整面石牆穩固收尾。菜宅體現了「人與環境相互依存」的精神,但近年來老古石的原料──珊瑚礁已禁採,加上現代化的網室發展、水泥的使用等,傳統老古石疊砌工法已漸漸失傳,紀錄與傳承是當務之急;而許仁雄師傅將歷史文化地景之保存維護、再生利用等技術傳承給下一代,讓獨特的文化資產得以延續,實為重要的文化保存推手。
頒授日期:2022 年 4 月 23 日
謝見祥
1928年生
新竹縣竹北市隘口里客家人
六家地區能完整傳授農耕與建築技術的在地耆老。
擁有傳統農耕開田、建築技術,包含石駁坎、石階梯、水圳、泥磚屋等
《犁頭山水畫》第3期,2021年10月秋季號專文報導
推薦單位:台灣豐禾子協會、竹北市隘口社區發展協會
代表人:羅文君、葉智昇理事長
獲獎說明:
緊鄰著高樓林立的竹北高鐵特區,很難想像短短幾分鐘車程外的犁頭山下,彷彿穿越時空般,出現的竟是一片綠意田野,白鷺鷥振翅掠過眼前。這片飽受開發壓力的璞玉田,除了履次孕育出十大經典好米,更是傳遞農村知識的活教室,古道、梯田、泥磚屋、水礱間,勾勒出客家農村的生活地景。高齡93歲的謝見祥阿公從小跟隨父親習得開田、做茶、砌石駁等技術,落腳竹北隘口後一點一滴整理家園,以頭前溪帶來的卵石堆疊梯田,每個步驟都不馬虎,需要先「開槽」留下下一層石頭放置空間,再「借石」借旁邊石頭的力量來支撐彼此,紮實的工法讓這片梯田近40年仍屹立不搖。而灌溉水圳、通往山區工作的道路,亦是謝阿公親手以卵石疊砌鋪設而成,為人、土地、環境的和諧共處做出了最佳示範。藉由阿公精湛的技藝,讓寶貴的傳統知識能夠延續,更讓璞玉田的價值得以受到重視。
頒授日期:2022 年 4 月 23 日
媒體報導
平面報導:
環境資訊中心〈平均年齡87歲 第三屆榮譽步道師揭曉 讓國寶級工藝不只是傳說〉:https://e-info.org.tw/node/233928
客家公共傳播委員會〈徒手打造美好家園一輩子 3國寶匠師獲頒「榮譽步道師」〉:https://reurl.cc/k1Ve7n
中央通訊社〈95歲榮譽步道師謝見祥 用手堆砌石駁維護家園[影]〉: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4230211.aspx
中央通訊社〈大武部落禹弘仁傳習魯凱砌石技法 獲榮譽步道師〉:https://www.cna.com.tw/news/ahel/202204230226.aspx
新聞報導:
原視新聞網〈禹弘仁習石板工藝蓋屋、修建步道 獲頒榮譽步道師〉:https://www.youtube.com/watch?v=uQxyc6cw6IM
客家新聞〈「手」護砌石技藝 3匠師獲榮譽步道師殊榮〉:https://www.youtube.com/watch?v=PEGewzDdg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