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糖業鐵道的現況與展望

作者/鐵道文化協會理事許乃懿醫師

壹、糖鐵之歷史:

  1. 1902年台灣製糖橋仔頭工廠設立。
  2. 1907年自夏威夷引進762mm軌距輕便鐵道,開始於橋頭遷引運蔗列車。
  3. 1909年開始載客(新營-鹽水,屏東-里港、九曲堂-東港,朴子-嘉義,佳里-隆田,鳳山-林園,鳳山-後壁林等)。
  4. 二次大戰前快速發展,路線遍及中南部,但各廠並未相連,且需接駁台鐵縱貫鐵路始能運糖至高雄港出口;大戰期間受損嚴重,大多無法行駛。
  5. 戰後開始重建,至1950年代達鼎盛時期,全長約3000公里,客運41條計675公里。
  6. 1953年西螺大橋通車,南北線全通,由台中至高雄並銜接高屏溪橋達屏東、南州,可串聯西部除月眉糖廠外之所有糖廠,並可直接通往高雄港進出口。
  7. 1960年代後期公路發達,糖鐵開始萎縮,尤以客運首當其衝。
  8. 1970年代開始機械採收甘蔗,原料線亦大幅縮減,僅保留幹線,而以拼裝車(鐵牛)來回蔗田與裝車場。
  9. 1974年西螺大橋上之鐵軌拆除,南北線改以斗南為起點至末期。
  10. 1982年北港糖廠嘉義線結束客運,從此糖鐵不再載客。
  11. 1990年高屏溪橋沖毀,1994年西港大橋擴建拆鐵軌,南北線已名存實亡。僅剩雲嘉地區之糖蜜車前往新營副產品加工廠。
  12. 1990年代各糖廠快速關閉,許多鐵路亦廢除;但某些原料區則改撥鄰近糖廠,故仍保留相當的鐵路。
  13. 2001年蒜頭糖廠淹水停閉,2002年新營糖廠關閉,從此不再有列車行駛南北線。
  14. 2001年底起,由烏樹林開始行駛觀光小火車,接著溪湖、蒜頭、新營、南州等廠陸續跟進。
  15. 至2004年僅存虎尾、南靖、善化等三廠製糖,原料則只有虎尾馬公厝線仍有鐵路運輸。
  16. 2005年新營-新副間穀物列車;2006年大林糖廠倉庫轉運列車亦停駛。虎尾成為貨真價實的唯一小火車行駛地。

貳、糖廠與糖業鐵道對台灣的影響:

  1. 糖業為1960年代之前台灣第一大經濟來源,約佔總生產額之七成。
  2. 糖廠是台灣20世紀初期工業之開端。
  3. 高雄港因糖業輸出而發展。
  4. 糖廠帶動城市的發展:包括像虎尾之新興城鎮及像北港之舊城鎮再生。
  5. 遍佈中南部的糖鐵既運送產業本身之原料及產品,也運送民生、軍事等用品,更載運旅客,促使人員及物品之往來。
  6. 台灣早期的都市計畫:糖廠及其宿舍區、附近的城鎮社區。
  7. 促進教育發展:學生上下學之交通工具,另外糖廠也開辦學校。
  8. 民生物資「補給」:民眾偷抽甘蔗、撿煤炭、蔗園捉老鼠…
  9. 台灣經濟大動脈:南北線,同時也是重要之軍事路線。
  10. 重大建設時協助運輸:如十大建設。
  11. 酒精曾是台灣重要能源,今後也有相當潛力,酒精從糖蜜提煉。
  12. 中南部民眾之共同記憶。

參、虎尾總廠之鐵路運輸:

一、前言:

  1. 2006/2007年製糖期只有虎尾、南靖、善化等三廠仍在榨壓製糖。
  2. 另有小港糖廠精煉糖。
  3. 2006/2007年製糖期只有虎尾糖廠仍有鐵路載運甘蔗。
  4. 1970年代之前虎尾站是彰化-嘉義間旅客最多的車站,也是整個雲林縣交通樞紐。

二、路線:

  1. 馬公厝線-蚊港線:
    1. 糖廠-後壁寮-馬光農場-龍岩(此後為蚊港線)-四美(現行終點)-蚊港。
    2. 2006/2007年製糖期全台唯一仍然有甘蔗列車行駛之路線。
    3. 原先也是最多原料區、班車最密的路線。
    4. 早期有客運,唯龍岩之後轉龍海線至褒忠、東勢、台西、海口。
    5. 後壁寮為崙背線、北港線分歧點,當年列車經常在此交會。
    6. 158縣道平交道開始出現糾察隊式之交通指揮,再往後的各平交道亦復如是。
    7. 於北溪厝附近與高鐵交叉,為全世界獨一無二景觀。
    8. 北溪厝站之候車亭仍存。西螺線於此正式分開。
    9. 自北溪厝前後開始出現田園景色。
    10. 改良場站之候車亭亦尚存,其旁之殷鼎實業公司於亭上加設公司產品之蠟筆造型飾物。
    11. 馬光農場附近可見甘蔗田,並有第一處裝車場(蔗埕)。
    12. 龍岩附近之靶場為沿線最重要的原料區。龍海線亦由此分歧。
    13. 龍岩之後進入濱海區可見木麻黃防風林,尤以有才寮附近形成鐵路之綠色隧道,但近年來樹木被砍伐甚多,不復「隧道」景觀。
    14. 四美之十四號裝車場為現行終點。
  2. 西螺線:
    1. 北溪厝-湳子-二崙-西螺。早期可行駛西螺大橋銜接溪湖糖廠水尾線,構成南北線很關鍵的一段。
    2. 早期有客運,1935年大日本製糖董事長藤山雷太視察各廠即搭乘過。
    3. 藤山雷太一直計劃築橋跨越濁水溪然未能圓夢。直到1953年利用美援經費及最新技術終於完成東亞第一大橋。
    4. 客運停駛後路線只到湳子,變成崙背線之一部份。
    5. 2004年後因中科園區闢建有部份鐵路遭拆除。
    6. 北溪厝至墾地嘉南大圳北幹線與鐵路並行。
    7. 墾地之後跨新虎尾溪,可看到高鐵就在不遠處。
    8. 湳子站候車亭尚存,但站場已改建道路,也看不到西螺線路線。
  3. 崙背線:
    1. 湳子-港尾-崙背-大有-興華(末期終點)-麥寮。
    2. 西螺線廢止後即以北溪厝為起點。
    3. 純原料線。
    4. 三和附近再度跨越嘉南大圳北幹線。
    5. 於大有附近分枝貓兒干線至舊庄(貓兒干),另有一分枝往阿勸。但這兩支線路線極短,班車也少。
  4. 龍海線:
    1. 龍岩-褒忠-東勢-五榔(末期終點)-台西-海口。
    2. 早期有客運。但客運至龍岩後接馬公厝線行駛,而原料則於褒忠接大荖線行駛。
    3. (龍岩)糖廠站月台、候車亭尚存。另有一「紀念鐘」之底座於月台上。
    4. 客運停駛後則變成濾泥車的終點,濾泥於附近堆置或轉運。
  5. 北港線:
    1. 後壁寮-大荖旗站-土庫-元長-北港。
    2. 早期有客運,晚期則做為虎尾、北港二糖廠間物資移送用之廠際線。
    3. 抵北港後可接北港糖廠嘉義線至牛斗山接南北線,可以做為南北線替代路線,是為南北線之預備線。
    4. 沿線由後壁寮經土庫到綺湖附近都可看到高鐵。
  6. 大荖線:
    1. 大荖旗站-褒忠接龍海線。
    2. 做為原料運輸之短絡線。
    3. 大荖旗站路線形成字形,在短短200公尺內連續與同一道路形成兩處平交道,這是輕便鐵道較特殊景觀。
    4. 在土庫鎮石廟與高鐵、78號快速道路三重交叉。
  7. 竹圍線:
    1. 虎尾糖廠後門-大庄-大美-竹圍(末期終點)-烏麻園。
    2. 唯一由糖廠後門分出的路線。
    3. 曾做為運輸濾泥及斗六糖廠停閉後運送該廠原料區甘蔗之用。
    4. 目前從後門口到光復路之前的一小段仍保留,做為列車調度股道之用。
  8. 斗南線:
    1. 糖廠東門-虎尾溪鐵橋-興南(蕃薯庄)-埤麻-大東-斗南。
    2. 三軌共構(1067mm與762mm兩種軌距並存)。
    3. 到達斗南後兩種軌距鐵軌分開,1067mm者直接進入台鐵斗南站內與縱貫線接軌,762mm者則前往台鐵站前之糖鐵車站,同時又分枝出另一線通過斗南車站前,通往斗六糖廠,是為雲虎線。
    4. 1907年通車,1910年加設三軌並開始客貨運,是雲林縣各地銜接縱貫線前往台灣全島的最重要途徑。南北線完成前虎尾所產的糖、酒精、農產品,以及所需物資即循本線直接和縱貫線接軌,不必轉車。
    5. 西螺大橋廢鐵路後,斗南即做為南北線北端起點。
    6. 為牽引台鐵大車,糖廠亦使用1067mm軌距之火車頭,據說劉銘傳時期的攝景八號火車頭也曾行駛過。
    7. 1910年虎尾貨物掛也因本線開辦貨運應運而生。
    8. 虎尾溪鐵橋是本線也是全台灣最特殊的一座橋。
  9. 大林線:
    1. 興南-嘉興-大湖-大林。
    2. 做為聯絡虎尾、大林兩廠之廠際線用。
    3. 也是南北線的一部份。早期由台中駛來的火車到大林糖廠要加煤加水。
    4. 跨越石龜溪橋即進入嘉義縣。

三、虎尾糖廠的車輛:

  1. 1067mm軌距車輛:
    1. 11號蒸氣火車頭,現展示於同心公園。
    2. 12號日立牌柴油火車頭,俗稱大日立。
    3. 守車。
  2. 762mm軌距車輛:
    1. 溪州牌柴油火車頭,已報廢。
    2. 德馬牌柴油火車頭,現役中,其數量冠台糖各廠。
    3. 322號蒸氣改造柴油火車頭。
    4. FWD自行拼裝柴油火車頭。
    5. 搶修車,係客車改造。
    6. 蔗箱車,目前載甘蔗之主力車種。
    7. 一般甘蔗車,早期載甘蔗用,現使用於廠內移糖入倉庫及運送蔗渣。
    8. 低邊車,運濾泥、枕木、石灰等。
    9. 石灰車:虎尾糖廠自製,含動力車一節,於廠內運石灰用。

四、虎尾的鐵道設施:

  1. 虎尾火車站:
    1. 1910年建立,1930年代改建為今日所存形態。
    2. 1955年因應增多之旅客,車站遷移至貨物掛處。
    3. 停用後歷經多次移轉使用(如警察派出所、原料區辦公室),目前閒置。
    4. 虎尾及雲林海線的門戶,彰化-嘉義間最重要的車站。
  2. 虎尾溪鐵橋:
    1. 1907年初建,1910年加設三軌。屬便道橋性質。
    2. 1931年改建成三段花樑鋼橋,其鋼樑係19世紀英國所製造,歷史悠久、造型特殊,且三段之造型各不同,並可自由裝卸、伸縮,全台獨一無二。
    3. 1954年在王玄政縣議員爭取下於鐵軌邊加設人行步道橋,俗稱板仔橋。
    4. 1959年八七水災,由糖廠出資並爭取省政府補助修建堤防、加寬河道而向蕃薯庄延伸120公尺,1960年完工,形成如今形態。
    5. 1999年板仔橋重建,但同年火車停駛。
    6. 大小火車都曾行駛。
    7. 古諺有謂「過得了濁水溪,過不了虎尾溪」,該橋是第一座跨溪的橋樑。
    8. 連接虎尾與斗南,與糖廠共同促成虎尾的興起、繁榮。
  3. 貨物掛:
    1. 1910年啟用。
    2. 乃辦理貨物運輸服務之辦公處所。
    3. 與糖廠有相乘效果,帶動地方繁榮。
    4. 1955年虎尾火車站遷移至此。
    5. 台鐵少數其路線外之據點,1999年停止辦公。
    6. 現存倉庫數座但乏人照料。
  4. 糖廠倉庫:
    1. 除少數外,多為1960年前後所建鋼筋混凝土建築。
    2. 並無窗戶,但室內可保恆溫。
    3. 每根樑柱間可儲存100噸砂糖。
    4. 以鐵路運送砂糖入出庫。其路線也頗繁複。
  5. 秤量所:
    1. 甘蔗秤重、採樣分析甜度之處。
    2. 昔有「第一戇,種甘蔗乎會社磅」的俗諺。
    3. 以捲揚機曳引蔗箱車前進。
    4. 其辦公室一樓為鋼筋水泥、二樓為日式木造建築,頗具特色。
    5. 由二樓瞭望製糖工廠及調車場是絕佳地點。
  6. 卸蔗場:
    1. 甘蔗由火車或卡車卸下經輸送帶送往榨蔗機械的處所。
    2. 將車廂門打開後有機械讓甘蔗車傾倒,而將甘蔗卸下。

五、虎尾糖廠及鐵道周邊:

  1. 同心公園:
    1. 自日本時代即為糖廠之休憩場所。
    2. 展示11號蒸氣火車頭。
    3. 同心池代表員工上下一心、同心協力。
    4. 310號甘蔗栽植成功紀念碑:象徵品種改良對生產力之影響。
    5. 臥龍山紀念碑:
      1. 1935年龍岩糖廠完工啟用紀念,係藤山雷太所親筆書寫。
      2. 據說龍岩糖廠所在地原本飛沙走石,因有此碑鎮壓去邪,得以風平浪靜。
    6. 虎尾溪堤防建設工程紀念碑:
      1. 記載1959年八七水災後堤防興建及鐵橋擴建始末。
      2. 對於認識虎尾溪鐵橋很有幫助。
      3. 亦可了解糖廠與地方的唇齒相依,遠超乎想像。
    7. 園區花木扶疏,尚有可看性。
  2. 糖廠福利社:可購買糖廠冰品及其他商品。
  3. 糖廠餐廳:
    1. 經營自助餐,亦可包辦筵席。
    2. 完全使用台糖肉品、油品。
  4. 糖廠醫務所:
    1. 為木造建築,曾經是雲林縣最大之醫療院所。
    2. 目前委外經營生機飲食。
  5. 糖業文物館:展藏糖業文物,近移往廠內倉庫。
  6. 第一招待所(迎賓館):
    1. 為迎接日本皇太子而建之英國式木造建築。
    2. 唯當年裕仁並未前來虎尾,不過後來李登輝、陳水扁則曾下榻過。
  7. 宿舍區:
    1. 為當年職員宿舍,多為木造建築。
    2. 有關西、關東、九州等不同式樣建築,此為虎尾異於其他廠之處。
    3. 又因職位高低而有不同格局。
    4. 房舍四周種植樹木,用來隔離噪音、廢氣,又兼美化環境效果。
  8. 民主路椰林大道:過去車站之站前大道,經醫務所、宿舍區、安慶國小(尋常小學)、抵虎尾科技大學(前身為虎尾高中)。
  9. 酒精槽:
    1. 紅磚造圓筒形建築,類似羅馬競技場。
    2. 當年虎尾糖廠擁有東洋最大酒精工廠。
    3. 無水酒精可做燃料當年供日本戰機使用。
    4. 大膽的小朋友則將酒精槽當溫泉游泳池。
  10. 鐵枝路下:
    1. 中山路平交道至中正路平交道間的鐵路兩旁。
    2. 糖廠和貨物掛興起後,許多臨時工聚集之之處。與糖廠宿舍區之井然有序、優雅空間形成強烈對比。
    3. 特種行業應運而生。
    4. 許多住戶將衣服、被單等就晾曬在鐵路欄杆上。
  11. 市區鐵路:
    1. 由中山路平交道一路到北平路平交道止。
    2. 與道路(未舖柏油)併用,汽機車、腳踏車、行人、流浪狗…與火車爭道。
    3. 全線雙線,在糖鐵十分罕見。
    4. 平交道為數眾多,火車通過鈴聲此起彼落。
  12. 中山路老街:
    1. 由糖廠大門口到郡役所(布袋戲館)。
    2. 仍可見零落的古老洋樓。
  13. 郡役所:
    1. 位於林森路與中山路口。
    2. 曾做為郡役所、警察局,現為布袋戲館。
  14. 合同廳舍:
    1. 位於林森路與仁愛路口。
    2. 曾做為聯合辦公室,消防隊。

六、虎尾之展望:

  1. 期待能成為活的博物館
    1. 現存唯一又製糖、又有小火車的糖廠。
    2. 規劃動線可以在製糖作業時也能參觀。
    3. 小火車通過市區、虎尾溪橋和鑽過高鐵其實魅力無窮。
    4. 光廠內鐵路就夠火車走的了。
  2. 做為高鐵、虎尾、斗南乃至斗六的接駁交通。
  3. 糖廠及周邊也都有豐富的人文景觀。
  4. 就在虎尾市區很方便。

肆、觀光小火車:

一、簡介:

  1. 2001年新營糖廠停閉,在有心人士奔走下,經台南藝術學院規劃,而於該年12月開始營運。
  2. 翌年起溪湖、蒜頭二廠亦跟進,目前尚有新營、南州、橋頭等計六廠行駛。
  3. 佳里糖廠於糖果文化節期間亦有往返場區和停車場間的接駁小火車。
  4. 所使用的車廂形態則互相抄襲、大同小異。
  5. 早期自1995年起即陸續有懷舊小火車在文藝季等活動不定期行駛。
  6. 行程安排大致都由糖廠出發至廠外某處停留數分後折返,路上則有導覽解說。但南州全程在廠區內繞行,而新營則往返營長牧場(可單程搭乘)較特殊。

二、烏樹林:

  1. 第一個行駛觀光五分車的地方。
  2. 由廠區烏樹林站出發到頂坪,下車休息後回程到早期進入卸蔗場之站場下車,步行經倉庫改造的賣場回烏樹林站。
  3. 烏樹林站為木造建築,現又有蘭花展示中心、牛車體驗等;也可參觀道班房、文物館、內燃機車庫。
  4. 週末、日及假日有蒸氣火車行駛。
  5. 車輛收集豐富:
    1. 包括所有型式的柴油火車頭(尤以金馬牌最珍貴)、蒸氣火車頭兩輛(其中370號可行駛)、勝利號(538號)汽油車、砸道機、巡道車兩輛、篷車、低邊車、086號道班車…
    2. 可惜大多閒置,可能無法行駛;勝利號及巡道車可行駛,但未營運。
  6. 沿線景觀無特殊處,都是糖廠用地,種植樹木,終點站就在田中央,乏善可陳。
  7. 解說主要在介紹沿線植物,對於糖業或鐵路著墨甚少;最糟糕的,回程變成推銷特產,近似賣膏藥。
  8. 製糖工廠早已拆除,感覺不出糖廠氣氛。
  9. 烏樹林獨自成一村,尤其糖廠所在更偏僻無大眾運輸工具。但位於新營往關子嶺途中,不少遊覽車會順道一遊。

三、溪湖:

  1. 由糖廠出發,過舊濁水溪橋抵濁水旗站,下車遊憩片刻,折返經糖廠抵溪湖車站,可下車參觀後步行回出發點,或繼續搭車回起點。
  2. 沿線都是雙線且過舊濁水溪橋,鐵路旁則是私人農地,種植各式各樣農作物。景觀較豐富。
  3. 溪湖車站為木造建築,內則陳列鐵道文物,且於車站至製糖工廠間種植花草,頗具特色。
  4. 解說可謂用心。
  5. 製糖工廠已停閉,但可自由參觀,只是裏面無解說員。
  6. 假日才行駛。
  7. 位於溪湖郊區,交通便利。唯人多時停車有困難。

四、蒜頭:

  1. 由蒜頭車站往高鐵嘉義站方向(南靖線)行駛,距高鐵站約1公里處折返,至製糖工廠後方,利用與阿里山鐵路相同的「碰壁」折返,然後參觀製糖工廠,再搭車回車站。
  2. 木造車站、製糖工廠、裝車場、木造辦公室等早期建築設施仍保留。
  3. 車上解說最生動,同時也完全以糖業、糖廠及蒜頭當地歷史、軼聞為內容。製糖工廠內亦全程導覽。
  4. 沿途都是甘蔗田,近來栽種樹木,但反而遮住視線,尤其擋住高鐵,殊為可惜。如能改種花草形成花海,不但有助景觀美化,且坐高鐵亦能得見,可吸引更多遊客。
  5. 宿舍區、辦公區、介壽堂、倉庫等也都頗具特色但未規劃,少有遊客前往。
  6. 距高鐵僅一步之遙,如能銜接高鐵、糖廠、故宮分院,很有賣點。目前至少可先安排接近高鐵,讓民眾下車與高鐵、糖鐵同時合影留念。
  7. 保存車輛豐富:
    1. 650號蒸氣火車頭,由日本回娘家,但遲未整修,實有失捐贈者原意。
    2. 910號溪州牌柴油火車頭。
    3. 德馬牌柴油火車頭,目前使用中。
    4. 巡道車兩輛:蒜糖號與208號,仍可包租行駛。
    5. 道班車。
    6. 蔗箱車。
    7. 15噸糖蜜車(現僅蒜頭保存)。
    8. 15噸(蒜頭獨有)及5噸篷車。
    9. 00016號木造雙軸客車。
    10. 守車。
    11. 低邊車。
    12. 飼料車(蒜頭獨有)。
    13. 聯結車(聯結台鐵大車與糖鐵小車),其連結器十分特殊。
    14. 腳板車(輕便車):可供遊客踩踏行走。

    以上多數車輛均閒置而無法行駛,實在可惜。

  8. 鐵道設施:
    1. 臂木式號誌。
    2. 轉車盤。
    3. 折返線。
    4. 文物館。

以上車輛、設施、車站、月台、倉庫、防空洞…如能善加運用,其實是很豐富的鐵道博物館。

五、新營:

  1. 由中興車站(以前的秤量所)出發、經調度室、急水溪橋、果毅后旗站、火燒庄、八爺站至營長牧場。
  2. 途中有橋樑、車站、火車交會,且可在終點下車遊玩再搭下班車回返,在現有各觀光小火車之中是最有坐火車感覺之處。
  3. 車上解說也非常詳盡,能兼顧糖業與沿線景觀。故成為目前人氣最旺的觀光糖廠。
  4. 可是製糖工廠已拆除,少了些許味道也較不易讓將遊客逗留較久時間。

六、橋頭:

  1. 台灣第一座新式機械製糖工廠,也是糖鐵起源地。
  2. 受到高雄捷運擠壓,目前只剩一小段路線,不到1公里,且景觀也最貧乏。
  3. 但可以同時看到台鐵、捷運,乃另一種三鐵共構。
  4. 廠內仍保留最早之社宅事務所,紅磚水塔、中山堂、神社鳥居基座、聖觀音像、蒸氣幫浦、結晶罐、發電機等,非常有歷史氛圍。
  5. 距高雄、台南都會區最近,故假日遊人如織,近又成立糖業博物館更加如虎添翼。

七、南州:

  1. 在屏東縣,地理位置較偏遠;但近南二高南州交流道,於遊墾丁時可順遊。
  2. 全程都在廠區行駛,為增添景觀在廠前大量種植向日葵、波斯菊等花海。此舉頗為成功。
  3. 製糖工廠可自由參觀。
  4. 解說亦中規中矩。

八、結論:

  1. 缺失:
    1. 各廠之車廂型態雷同,玩法亦相同,去了一廠就不會再去別廠,
    2. 糖廠並非位於風景區,沿線多是平常之農地或糖廠用地,景觀有待加強。
    3. 蒜頭、烏樹林、新營三處相距太近,彼此削減遊客。
    4. 橋頭、南州之外大眾交通不算方便。新營、溪湖雖在市區但離車站仍有些距離。
    5. 糖廠整體只運用了約三成空間和設施,並未發揮整體價值。
    6. 遊客好不容易來到糖廠,卻用火車載到外面,可是那裡又沒有什麼看頭,只好匆匆打道回府。回到糖廠時間也差不多了,結果就立刻離開。總之因此在糖廠逗留時間太少,很難有收益。
    7. 糖廠和糖鐵早期的特色都未呈現,比如抽甘蔗、與火車賽跑等,大家不易感受到是在坐糖廠五分車。
    8. 有些廠解說幾乎沒與糖業聯結。
  2. 建議:
    1. 各廠應發揮各自特色,如蒜頭朝鐵道博物館、橋頭朝歷史博物館發展。
    2. 美化景觀。以蒜頭最容易,因其四周皆糖廠自有土地。溪湖、新營本來就是民間土地,比較有變化是其優勢;但如欲改變則難以控制。
    3. 善加規劃利用廠區其他建築、設施,提升可看性。
    4. 與周邊配合,如蒜頭可結合高鐵、故宮南院;新營已結合牧場而達到某種程度的效果。
    5. 有些廠有各式各樣的車輛就該讓它們輪流亮相,每次去才都有變化。
    6. 解說內容、橋段需要做變化。
    7. 行銷:向學校、老人會、婦女會、國外觀光客旅行社。

伍、對改建自行車道之我見:

  1. 有不少路線一直閒置,這些要如何利用我無意見。
  2. 但一再重複則不免分散遊客。
  3. 車道需要維護,成本誰負擔?
  4. 鐵路的意象不能完全消失。
  5. 鄉下車輛較少,其實不少道路本來就可以騎腳踏車,不必再設自行車道。
  6. 沿線風景還是關鍵,沒有特色就無法吸引遊客。
  7. 豐原之東豐、后豐鐵馬道已呈現車道過窄、容易擦撞現象。糖鐵寬度更窄問題將更明顯。
  8. 難道說糖鐵一定要廢?不能留幾條有特色的繼續行駛?
  9. 糖廠小火車其實是台灣一項特色,中國、日本都沒有,先進國家也沒有,世界各地的糖鐵也都正快速消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