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經營與公眾教育

千里步道自2013年提出以步道為核心,規劃跨領域、學門的系統性志工培力課程,於今年首度和社區大學合作,推出聚焦台北市文山區景美山的「手護文山步道學」初階入門課。課程設計除了通則性的環境、棲地與手作步道概念,也結合在地知識,邀請文山社區大學環境學程講師,分享景美山的在地文史與生態特色。由步道學結業學員發動成立「景美山小組」,與文山社大合作推出「仙跡岩步道海巡署支線」的手作步道體驗活動。2015年除接續前期成果之外,也進一步將實踐範圍擴及中埔山。

在此基礎之上,我們提出以社區參與郊山步道常態維護,建立手作步道示範點,進而逐步串連、推動北台灣的長距離綠色山徑。
透過步道學課程的教育推廣,與累積多年來推動步道志工的參與能量,千里步道至2014年培訓出第一批的「手作步道種子師資」,已進入實習共學、培養獨立規劃與判斷的階段;同一年也與林務局合作,引進國際步道志工組織經驗,透過他山之石強化本土「群體技能」與「工法技能」課程,是經營志工投入參與行動專業化的一大進展。2015年,更進一步以公私協力方式,首次舉辦高山型步道工作假期,對國內基地營(base camp)場域建置進行實作試驗,希望有助於高海拔步道守護未來常態化的運作。

於是,從鄰近城市的雙北郊山,到徒步遙遠的各地高山,從親水近溪的沿岸古道,到傳統砌石的原鄉步道,不同海拔與特色的區域,都是千里步道在推動公眾環境教育與培訓志工種子師資的實作場域。而這些實踐的過程和經驗,我們也透過與台灣山岳雜誌的專欄合作,完成了十條手作步道典範的專文紀錄。

綜合上述的努力,2015年我們彙整提出了手作步道系統性的專業培訓體系,除了手作步道種子師資,也規劃鼓勵多元對象的參與,以全面提昇整體步道維護的專業品質。在制度建立方面,提出步道師認證層級構想,期待手作步道志工經由完整專業訓練,在具備相關知能與實作核心能力後,由種子師資持續邁向實習步道師、步道師、資深步道師等專業知能,以促進未來手作步道與志工專業制度化的體系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