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突如其來的天兔颱風打亂了中秋節,也使政府主辦的響應「國際無車日」活動與民間發起的「單車臨界量」運動被迫延期,今年各地政府不約而同減少對無車日的嘉年華行銷力度,讓人們幾乎忘了還有「無車日」的存在。高雄市政府只顧著行銷巨大黃色小鴨,台北市政府還是維持市府廣場封街騎單車活動,而新北市政府則直接與職棒聯盟合作,遠離主流日常生活的政策改變,僅補助無車看棒球優惠活動,使得無車日等同棒球日活動。
台灣無車日活動從初始的盛大演變至今一年不如一年,反觀台灣最愛拿來比較的韓國,卻逐步把一天的無車日,推成無車月,甚至計畫推動永久無車區政策。今年9月1日起,韓國京畿道首府水原市選擇在人口密集的行宮洞,推行為期一個月的無車月,當地四千多戶居民配合步行與騎出家裡各式各樣的腳踏車,並且將1500多輛私家轎車移往距離十分鐘車程遠的停車場安置。政府安排免費自行車體驗、自行車動力棉花糖等活動設施,增進民眾參與的趣味與支持度,大受好評,因而政府預計將進一步規劃「永久無車區」。
提倡一日活動並非目的,而是提醒未來生活改革的趨勢,需要政府將之制度化、生活化地納入政策,台北市政府近期推動的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普及值得肯定,然而缺乏單車道配套,也導致單車騎上人行道衍生弱勢路權的衝突。要建構無車環境需要政策掌握契機加以配套與引導,在節能減碳的趨勢下,近期油價又因敘利亞將戰未戰的局勢漲價,正是全面檢討脆弱的汽車系統政策的時機。
世界知名的自行車大國荷蘭,就是正視其低於海平面的環境,在全球能源危機時化為轉機,展開一連串有步驟、有系統地政策改革。例如在台夫特(Delft)進行一連串友善行人安全的道路設計改革,包括街道綠化、以圓環取代交通號誌、降低住宅區速限、改變道路鋪面等,以降低汽車車速;而在堤堡(Tilburg)及海牙則是推動示範性的腳踏車專用道,促使兩地腳踏車人口的大幅成長,當鼓勵腳踏車代步配套上軌道後,就順勢推出禁止汽車進入市中心。而德國也有透過住民自主討論的論壇,促成「無車社區」的都市規劃設計。
當媒體忙著批評微笑單車上武嶺、到新竹的時候,政府與其把心力放在限制公共單車使用的道德性,不如正視單車的無遠弗屆,回過頭來限制汽車擴張;當不當徵收農地改建案炒地皮已經浮現惡果時,政府應以符合土地正義與維持重要地景為前提的都市更新,並與社會住宅、無車社區政策結合;當破壞棲地、耗損財政的新國道興建受阻時,政府應轉而著力推動腳踏車政策的組織改造與資源配置。如此台灣才有機會增強競爭力、拉近與國際趨勢的距離。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立報看守台灣專欄)
文/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突如其來的天兔颱風打亂了中秋節,也使政府主辦的響應「國際無車日」活動與民間發起的「單車臨界量」運動被迫延期,今年各地政府不約而同減少對無車日的嘉年華行銷力度,讓人們幾乎忘了還有「無車日」的存在。高雄市政府只顧著行銷巨大黃色小鴨,台北市政府還是維持市府廣場封街騎單車活動,而新北市政府則直接與職棒聯盟合作,遠離主流日常生活的政策改變,僅補助無車看棒球優惠活動,使得無車日等同棒球日活動。
台灣無車日活動從初始的盛大演變至今一年不如一年,反觀台灣最愛拿來比較的韓國,卻逐步把一天的無車日,推成無車月,甚至計畫推動永久無車區政策。今年9月1日起,韓國京畿道首府水原市選擇在人口密集的行宮洞,推行為期一個月的無車月,當地四千多戶居民配合步行與騎出家裡各式各樣的腳踏車,並且將1500多輛私家轎車移往距離十分鐘車程遠的停車場安置。政府安排免費自行車體驗、自行車動力棉花糖等活動設施,增進民眾參與的趣味與支持度,大受好評,因而政府預計將進一步規劃「永久無車區」。
提倡一日活動並非目的,而是提醒未來生活改革的趨勢,需要政府將之制度化、生活化地納入政策,台北市政府近期推動的公共自行車系統的普及值得肯定,然而缺乏單車道配套,也導致單車騎上人行道衍生弱勢路權的衝突。要建構無車環境需要政策掌握契機加以配套與引導,在節能減碳的趨勢下,近期油價又因敘利亞將戰未戰的局勢漲價,正是全面檢討脆弱的汽車系統政策的時機。
世界知名的自行車大國荷蘭,就是正視其低於海平面的環境,在全球能源危機時化為轉機,展開一連串有步驟、有系統地政策改革。例如在台夫特(Delft)進行一連串友善行人安全的道路設計改革,包括街道綠化、以圓環取代交通號誌、降低住宅區速限、改變道路鋪面等,以降低汽車車速;而在堤堡(Tilburg)及海牙則是推動示範性的腳踏車專用道,促使兩地腳踏車人口的大幅成長,當鼓勵腳踏車代步配套上軌道後,就順勢推出禁止汽車進入市中心。而德國也有透過住民自主討論的論壇,促成「無車社區」的都市規劃設計。
當媒體忙著批評微笑單車上武嶺、到新竹的時候,政府與其把心力放在限制公共單車使用的道德性,不如正視單車的無遠弗屆,回過頭來限制汽車擴張;當不當徵收農地改建案炒地皮已經浮現惡果時,政府應以符合土地正義與維持重要地景為前提的都市更新,並與社會住宅、無車社區政策結合;當破壞棲地、耗損財政的新國道興建受阻時,政府應轉而著力推動腳踏車政策的組織改造與資源配置。如此台灣才有機會增強競爭力、拉近與國際趨勢的距離。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立報看守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