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界合作理念推廣

2021雖是個動盪不安的一年,但是面對險阻與挑戰、或是過度與不當的環境開發與課題,台灣民間社會依舊充滿韌性與動能,跨界的合作不論是倡議或是行動,透過社群經營、連署發聲、動態報導、創意設計、網路科技、出版行銷等,皆展現出鏗鏘有力的社會動能。

例如:面對層出不窮的步道工程亂象,如苗栗三義魚藤坪景山溪步道工程、新竹五指山橫向步道、台中瑞井與學田山步道⋯等,各地步道學員和NGO夥伴們主動集結挺身,透過聯署、投書、召開記者會、拜會主管單位等方式,希望可以搶救守護山林自然生態;或由一群跨領域專業者所組成的台灣河溪網,持續追蹤前瞻水環境計畫之河溪流域生態課題;串聯全國許多環境團體的廢核行動平台全力,投入反核四重啟公投;以大學與社區為基地透過草地音樂會、在地文化資源調查等方式搶救的竹北璞玉自然田⋯。

步道是人們與大自然的連結,不應成為切割棲地的裂痕,環境永續、土地正義、韌性城市、減少外來材料硬鋪面、減廢減碳等,都是體現與實踐的核心價值,也是責無旁貸的社會責任。

除了環境議題的跨界合作,2021年也透過多元形式進行理念推廣,包括:

 

1 創作出版豐收一年

今年我們和Openbook閱讀誌合作,推出三篇步道書籍專文,涵蓋山海圳主題書單、世界步道文化書籍,以及台灣的健行哲思與長距離步道健行。在跨國移動受限的2021年,邀請健行者們以雙眼代替雙腳,領略步道的美景與人文底蘊。

《手作之道》是繼2016年《手作步道》後,再次邀請各方寫手,由十三位來自不同領域的夥伴合作撰稿,前後歷經了十個月的修訂與討論,終於在2021年12月出版上市。透過這兩本深度介紹步道故事與工法的好書,讓讀者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探索步道的世界。

《走路 ‧ 回家》是千里步道運動發起人小野老師第一本自傳體的療癒之書,也是首部以步道運動在台灣推動15年之歷程作為主軸的文學書寫。

2021年版的台灣守護地圖,邀請澳門年輕藝術家霍凱盛首次跨海合作,透過他細膩針筆畫作,呈現這塊土地一路走來的故事與綻放的生命力,並將原畫製成限量「掛布款」作為捐款禮。2022年的台灣守護地圖,則以1636年荷蘭繪師 Johannes Vingboons 所繪製的〈福爾摩莎島與漁翁島海圖〉作為主圖,並佐以霍凱盛所繪製的18張主題小圖,敘述著這座島嶼從遠古迄今兼容並蓄著的時代足跡及歷史刻印。

2 紀錄片、廣告片與畢業策展的跨界合作

公視環境專題報導《我們的島》,今年隨同前往南方四島東嶼坪嶼拍攝手作步道如何以步道連結人與土地;原民台《部落瞭望台》則是呈現排灣族舊佳平部落返鄉之路的修復歷程;身具科普教育功能的臺灣科學教育館也正在規劃以手作步道為主題的常設展區。

不僅於此,步道還可以很「設計」!在校園內,台南應用科技大學與南台科技大學設計相關科系師生不約而同地關注步道議題,以榮譽步道師和手作步道作為畢業製作主題,更實際參與步道修復,體會築徑人的心境。蕭青陽工作室以《淡蘭古道》影片參加日本 Good Design Award,向百年前的古道致意。黑松沙士與當紅樂團告五人合作的年度主題曲【只管向前】MV中,也放進了步道工作者的身影,讓傳統技藝瞬間風潮了起來。

3 引入企業的力量

在許多產業受到疫情影響時,很幸運地,我們仍領受到許多跨領域企業組織的支持和鼓勵,除了理念的認同,也慷慨投入資源與物資贊助,並共同完成了5場次共計11天的手作步道工作假期、4場國家綠道走讀活動及2場手作步道、國家綠道的講座。在這艱辛的時刻裡,注入一股暖意。

4 專文報導理念推廣

延續去年的國旅熱潮,人們相繼走上步道,體驗部落社區豐富而溫暖的故事,也有越來越多的媒體報導,包括《商業周刊》專文介紹淡蘭國家綠道〈世界變太快,作伙一起拚| 600雙搬石頭的手,如何讓台灣版朝聖之路重現〉;《Taipei Tiimes》〈Along the camphor trail〉和《台灣山岳雜誌》〈樟之細路說故事的人〉深入報導古道與周邊社區的精采故事。在各方媒體的協助下,持續推廣國家綠道與手作步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