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區的都市想像

文/周聖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執行長)

公館徒步區從去年8月2日開始試辦,期間各種正反意見不斷,在試辦即將屆滿半年的此時,續接這項政策的柯市長,透過i-Voting兩階段投票,即將在本周六實體投票後,決定公館徒步區是否繼續辦理。姑且不論最後的結果如何,對當初願意試辦公館徒步區的郝市長團隊,以及願意以公民參與作為決策依據的柯市長團隊,都應該先給予高度的肯定。

徒步區和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的建置一樣,在許多國家的首都或城市,都已行之有年—強調綠色低碳、減少廢氣噪音,提高用路人的安全,甚至創造在地商機--重新定位「街道」為所有使用者共享的都市公共空間,而非汽機車獨大。紐約的時代廣場行人徒步區、CITY BIKE、布魯克林大橋上的行人與自行車道,都是紐約市為打造更綠更有效與更人性的街道的成功案例。

以人為本的綠色交通,在都市裡最能體現的指標便是:降低汽機車的總量,增加行人、單車與大眾運輸系統的連結網絡和使用旅次。台北市在經過這些年的努力後,已初具基礎,在此基礎上,以公館徒步區為例,更具前瞻的做法,應是透過i-Voting決定是否擴大辦理。

以目前「≠字形」三條各約一百多公尺的試辦區,並無法彰顯徒步區可為一個區域所帶來質變與量變的最大效果。公館徒步區下一階段若能延伸至汀洲路3段80號至3段230巷間的450公尺,限制穿越型的汽機車駛入,保留當地住戶與商家的車輛通行權,便可形成更完整的區域,擴大安全舒適的步行及消費環境;同時,兩端還可分別連結至寶藏巖文化園區、自來水博物館、新店溪左右岸自行車道路網、客家文化園區等,一條充滿活力生機的生活散步動線,甚至都市綠道想像,都可由此孕育而生。

假日在公館,不僅有商業活動、美食佳餚,還可以有水岸風光、文創美學、文化體驗,帶來的將遠遠超過目前已創造的22%營業額成長,最重要的是庶民生活的幸福感以及作為一個進步城市的驕傲。有了公館徒步區的成功經驗,接下來可以透過社區/社群主動提出、公民參與決策的過程,進行徒步區或是寧靜巷道、通學路的規劃,讓台北成為一個更綠更適人居的好處所。

(本文已同步刊登於蘋果日報網路即時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