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2018跨域、跨界與跨越的千里之行

一條步道的形成,絕對不只是動工的過程;一條長距離步道,要能從0公里指標里程延續不斷數百公里,除了仰賴民間的熱情,更要政府部門的跨單位合作與溝通,方能致之;而一張阡陌縱橫、串聯各區域具代表性又豐富的自然與文化互動地景的綠道網絡,更需要整合不同專業的民間團體與不同職掌的中央與地方部門,才能形成。

要成就介於點與面之間的線形,本就意味著要突破各種框框界限,這需要不斷深入相關專業、自我突破,更需要跨域、跨界的連結,跨越從來就不容易,有時前進三步,倒退兩步,還是要持續不懈前進,這就是我們工作的日常。

2018年在淡蘭國家綠道的跨領域合作模式上,將會跨出北台灣,陸續啟動其他區域的綠道主軸倡議,每個區域主軸會涉及不同領域的民間團體,不同的縣市與中央部門,例如持續以「兩鐵並行,古蹟活化」與鐵道保存相關團體對話與在文化路徑保存的合作。

除了個別綠道主軸的推動,在總體上位政策層次,也將參與與促成由國家發展委員會主導,整合國土、交通、文化、保育等部門的國家綠道推動平台,以在制度上處理線型空間缺乏法源、無主管機關的困境,同時在政策上推動「通行權」入法、解除公共建設資本門占比過高,以及公共工程採購、設計的僵化問題,盡可能導向以常態維護管理的經常門、公私夥伴關係與志工參與的制度設計。

在公眾溝通方面,除了持續舉辦各種主題的智庫沙龍、手作步道體驗活動、步道學課程培訓之外,將會與國中小戶外教學、戶外用品公司與團體合作,讓更多人親近使用已經規劃成熟的綠道路網,例如淡蘭沿線的百年小學,以完成淡蘭長距離山徑為學習目標,又如神學院馬偕日以淡蘭為傳承馬偕精神的學習場域等。此外,我們也有幸受邀參與藝術策展,連結山林環境與藝文,轉化多元的表現形式,觸及更多群眾,期能引導國人長距離遠足健行的文化。

步道連結人與自然,是跨越不同意識形態、不同國族疆界的共通語言,未來我們也將持續走出去,讓世界的步道與台灣相互連結,以尊重生態環境、多元人文關懷價值促進和平。超越藩籬的千里之行,我們在路上,邀請朋友們,與我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