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時間走去--從步道窺見歷史的微光

2009年當千里步道還在環島路網串聯階段時,曾經設想要在北台灣區域串連一圈「小千里步道」,一方面深化北台灣區域路網,另一方面就近實踐千里步道美麗風光保留、深度停留促進山村經濟、低碳大眾運輸串連行走、天然步道零損失、長距離步行文化倡議等理念,遂以「環台北一週」號召獲得各界前輩回應,包括以水路環康熙台北湖、以古城門環台北城、以天際線繞行台北盆地、以淡蘭舊道系統串連台北到宜蘭等各式各樣的構想。

千里步道運動陸續完成空間上的環島步道串連、持續進行步道環境守護乃至開始推動生態綠網計畫,至2016年即將屆滿十週年,步道運動也將從空間的連結探往時間的面向、從環境生態向土地的歷史文化延展,而深植常民生活記憶的淡蘭舊道,就是通往歷史文化的路徑,藉由古道遺跡與場所精神發掘工法技藝,逐步挖掘填補歷史遺漏的拼圖,幫助我們瞭解土地上人與環境、族群之間的故事。而通常追尋這樣的軌跡,也召喚我們走上長距離徒步的勇氣之旅,在朝向目標的過程中與內在心靈產生對話。

國際上許多知名的長步道就是以歷史文化為主題,世界文化遺產在1994年提出「文化路徑」(cultural route)的概念,並指定保護歐洲通往西班牙聖地牙哥的朝聖之路,美國以國家歷史步道(National historical trails)紀念迫遷印地安人的「淚之路」、解放黑奴的「地下鐵」人權之路、獨立戰爭的「自由之路」與南北戰爭的「統一之路」。當步道加入了時間的維度,承載的意涵更為整體,要讓古道自身能展現其豐富的故事,則需要文化路徑或歷史步道的制度保護。

台灣能說故事的古道相當多,以昔日淡水廳到噶瑪蘭的路線,最能反應常民生活與整體台灣的關聯,從原住民的社路、西荷人的採金、漳州人的拓墾、泉州安溪茶商的貿易、外國傳教士的宣教、1895年日軍與「土匪」的對峙、迓媽祖拜土地公等信仰活動、救國團時代的壯遊……。走上淡蘭百年山徑,就能穿越台灣海峽與太平洋,彷彿展讀由山系水文為場景的歷史課,瞭解所有構成「我們」的故事。

千里步道十週年我們將從淡蘭百年山徑再出發,邀請北北基宜地方首長跨區整合,細緻鋪陳北台灣區域路網。啟動淡蘭文史資源的深入調查,包括砌石橋、舊石階、老屋、梯田駁坎景觀與傳統工法等無形文化資產,彙整踏查成果發展地理資訊系統;於步道日發起淡蘭官道、淡蘭中路、淡蘭便道與北宜古道四路會師,以及在淡蘭藝文館舉辦「重現淡蘭百年山徑」展覽;倡議以步道分級的概念、手作步道的精神與結合社區和公民參與的過程,細心修護古道;並推動文化路徑的修法、國家綠道法案的立法給予古道保存善用的依據;促成北台灣從海到海超過一百公里的長距離步道串連,透過這條步道與世界接軌也能深入在地。

邀請朋友們與我們一起向時間走去,連結我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