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台灣守護地圖

2016eco-map.jpg

2016,千里步道運動十週年,我們選擇強調歷史文化路徑的價值守護,再次出發。

前五期的台灣守護地圖,從鳥瞰台灣的衛星圖,每年分別呈現國際森林年與環境議題(2011)、永續能源年與全球暖化(2012瑪雅年曆)、水資源合作年與草根行動(2013)、家庭農業年與里山倡議(2014)、國際土壤年與農村價值(2015)等全球思考、在地行動的主題。

今年首度選用台灣古地圖呈現步道運動的時間面向。從大航海時代被外國探險家繪製的海圖、中國版圖下寫意山水的輿圖、日治堡圖與蕃地地形圖、美軍軍事用途地圖、基於經濟建設繪製的經建版地圖、軍事機密色彩的聯勤版地圖中挑選。今年的台灣守護地圖特別選擇1880年的台灣前後山全圖。這份輿圖的珍貴之處,除了它採用現代經緯度「計里畫方」的方法繪製,將以格林威治為準的經緯度,直接註記在畫方網格上,是台灣首度被完整再現的珍貴地圖;而透過輿圖也反映在牡丹社事件後,開始重視東台灣的政策。

我們在百年歷史地圖上細細比對路徑的變遷,探尋圖面與線型無法細說的人們生活與土地故事,即使路線改變、治理遞嬗、地貌隨著開發/佔有變遷 ,台灣被從各種角度觀看,像賽璐珞片一樣不斷疊加上去的地圖;任何一張特定的地圖,僅能呈現某個被凍結的時空,已經是過去的一個切面,也同時是時間長河裡無法斷開的整體的一部分。

而「記憶」,在文字與圖像記錄前早已存在,不論是年代未定的左鎮人、漢本遺址正被發掘延展中的文明、消失的猴猴族、被同化的平埔族、南島語族的子民,西荷的探索、明鄭、清朝到日治,乃至國民政府,以至於剛發生的第三次政黨輪替,來自島嶼以外的移民與繁衍的新台灣人,都構成我們共同的記憶,成為今日我們之所以成形有靈的內外樣貌,組成現在民主台灣的歷史的一部分。

文字與圖像必然仍遺漏了許多細節,探尋的線索就是循著路徑把逸散的故事重新串起來。家族的與群體的、征服者與失敗者走出來的路,足跡疊著足跡,有些走進歷史的煙塵、消失在莽林草叢,有些變成輪胎輾壓、向山要地採取利用的道路。而當我們徒步走上歷史,透過原住民的遷徙之路、荷蘭人的採金之路、郁永河的採硫之路、伊能嘉矩的博物之路,賴和的壯遊、馬偕的傳教之路,迓媽祖的朝聖之路…,感受一個時代的波瀾壯闊!也在徒步中創造歷史!只要古道與記憶還在。

本地圖由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策劃編製。

尺寸:59.5x84cm

感謝:中央研究院人社中心地理資訊科學研究專題中心、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台中教育大學區域與社會發展學系助理教授鄭安睎,提供本地圖古道圖資相關資料。書法家尤俊明先生撰寫標題書法。

地圖出處:美國國會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