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在只有一條生活自行車道

文/周聖心

相對於汽車的大量污染、噪音與耗能,步行與單車正好相反,它的優點眾多:健康安靜、友善環境、融入自然、費用便宜。由於推廣走路與單車交通,有助於減少環境汙染、能源消耗,並改善環境品質…等,因此被奉為減緩全球暖化,與環境共生的交通對策。

台灣自行車風氣正夯。無疑的,這對扭轉台灣擁擠的交通現況是個難得的契機;可是台灣各級政府回應民間自行車風潮的方式和策略,卻常令人匪夷所思。

例如,有效改善巴黎街道面貌的Velib自行車租賃系統,完全不需巴黎市政府花用大筆經費,而是透過廣告的效益成功招商而推動,並配合自行車道的劃設、禁止小汽車進入市中心等相關交通管制措施,很快的就對巴黎的交通產生改變。反觀,在台灣,卻是各縣市爭相撥用動輒數千萬經費,各自研發設置自行車租賃系統,租賃站周邊則毫無完整的自行車道設置。

在台灣,要推動綠色交通,最重要的兩個根本問題是:建置安全友善的步行空間與自行車路網,以及營造便捷無縫的大眾運輸系統。不觸碰這兩項根本問題,而盡挑軟柿子—在郊山河岸海邊拼命斥資大興土木闢建自行車道,卻不處理市區道路空間的重新分配;各自為政花大錢進行互不相容的租賃系統,逃避因欠缺妥適停車空間而造成的高失竊率。一位政府首長在被問到為何要爭取高達9000萬預算進行區域自行車租賃系統時,所提出的說法是:到處都可以租到自行車,民眾就不用騎自己的車出門,也就不用擔心愛車失竊的問題。

人本交通、綠色運輸、節能減碳,在台灣已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概念,但要進一步轉化成新的習慣,則尚需從多方面同時著手努力。而安全、綿密的人行步道與自行車道路網,是最基本的條件。沒有這個物質基礎,再多口號、租賃站都只是緣木求魚。

當然,大區域的步行與自行車路網規劃,必須考慮現實。由於汽機車族需逐步適應,才有可能讓出部分的既有路權,初期可仿效台北市最初規劃公車專用道之精神,先選擇井字路線試辦,待汽機車族慢慢適應之後,再逐漸推廣到更多道路。最近,敦化南北路自行車道試辦道路的施設,雖引來許多批評和議論,但多是設計規劃上的指正,只要能因地制宜妥善的進行調整,應多能順利解決。建議郝市長可在這起步不易的基礎上,擴大作為,以敦化南北路的經驗作為基礎,再擇東西與南北向道路,串聯出井字形自行車示範道路,在這些道路上,進行專業規劃,並以漸進方式,例如先於每週五上班時間固定撥出一條汽機車現有車道(或停車道),改由行人與單車通行,並連結單車天天上捷運的服務,讓無縫式綠色交通有機會再向前跨出一大步,也讓單車有機會真的重回生活。除了大區域的路網規劃,同時也須進行小區域(社區型)的上學步道與生活單車道密集路網規劃;例如:台大生活圈、師大生活圈、信義生活圈、萬華生活圈、文山生活圈..等。初期可考慮先從學生上下課時段著手。

當以大眾運輸及人本交通為導向,替代目前尙以私人自用車為主的都市交通政策,能夠逐年落實,我們才有機會真的擁有一個乾淨的道路空間與生活環境,也為地球保護進一份心力,而且,我們親愛的小寶貝們也不會再因校門口聚集的汽機車所排放的污染致癌物質,從小就發生氣管呼吸道的過敏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