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白大對抗之開放填充題

各位前輩、夥伴大家好,

話說...最近一個多月來,台北市敦化自行車道的爭議不斷,各界討論熱烈,本信僅提供 2 篇評論示例:

敦化自行車道,民眾怒吼? (不同用路人的看法)

我見我思-為敦化單車道占卜,2009.07.02,中國時報,莊佩璋

我也和莊佩璋有著一樣矛盾的心情:身為自行車騎士,在敦化南北路尚未有自行車道以前就已經在其上騎單車通勤,我最初是帶著怒氣反對這項工程的,因為它本來就已經很好騎了,不需要任何工程。

2008年1月25日,千里步道第24次智庫沙龍討論會上,因為兩位引言人對國外作法的介紹在先,台灣未臻成熟的作法說明在後,台下許多參與的朋友(包括我在內)激動地對阿鴻大哥(謝銘鴻總工程師)及一排政府部門的公僕發出怒吼,黃武雄老師還曾憂心地就此事撰文論述。(詳見:〈關於昨天(2008/01/25)那場討論單車生活化的聚會—兼論現實的夾縫〉)。

記得阿鴻大哥在現場發放的問卷裡,有一題是請大家提出最適合建置自行車道的路線,在智庫沙龍討論會上即遭受平溪野孩子等人的質疑:為什麼選這條路?事後我曾多次利用機會詢問,是否可能改選其他路段?直到同年2月4日隨交工處及其他夥伴冒雨實地探訪敦化南北路時,我知道:交工處不可能選其他路段了,只能就這條路的路型來討論。果真如此。

兩年過去了,一條還沒有工程之前就已經很好騎的路,就變成現在豪華精美的樣子…。好不好騎?我還沒實地全線騎過,只聽過車友說:雨天會滑。因此,下週起我想要盡可能天天去試騎,而且要在上午通勤時間7、8點時去騎。

2008年8月,我成為千里步道兼職工作人員,對這項工程而言,我的立場十分尷尬,心情非常矛盾。

一年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與交工處有過幾次溝通機會(現在回想起來,那像是一種特權,因為那些溝通機會,往往是在週間工作時間),針對當時工程或規畫的狀況給予一些意見,千里步道籌畫中心不是單車團體,也不是交通專家,能給的意見很有限,而交工處這個小小的單位,能做的事也很有限。

雙方對敦化單車道的討論始於2007年,這兩年之間發生的事情很多,在工作會議上我開玩笑說要寫「歷史連續劇」,要不怕得罪任何人的把一些所見所聞記錄下來,這樣,下一條市區自行車道(如果還有的話),不,正確的說,下一個市區自行車道路網系統與相關配套政策,在最初討論建置與規劃的時候,才能有更完善的做法(不只有工程)。

兩年過去了,現在我終於更深刻的明白單車界前輩阿桂的遠見(〈節能減碳都市之我不要單車專用道〉),也更深刻的了解為什麼尚若白說,法國巴黎的自行車租賃系統與自行車相關政策是經過十年的討論,並在左派綠黨當選後才真正以鐵腕去實施的。

然而,於此同時,由於深知交工處團隊的努力過程與腹背兼有的壓力,我卻又無法苛責交工處的夥伴......。(事實:沒有任何其他政府部門「膽敢」在網路上成立BLOG直接面對民意,而他們也確實為了溝通付出許多努力)

矛盾啊,矛盾難言。

經過一個多月,我終於能寫出這一封信。

很想問大家:如果不要那麼急著做工程,如果能多些時間與機會溝通討論,尋求共識,整件事情是否有可能變得更好呢?事實上,關於自行車道,有些爭議是二年前規劃討論之初就已經存在的,直到現在,社會上依然有諸多不同的意見。前陣子,我將累積在心中許久的衝突與矛盾(包括某些不滿與激動的情緒)寫成《紅白大對抗》,現在,我嘗試用較理性的觀點重新修正,寫成《紅白大對抗之開放填充題》,目的有三個:

  1. 點出不同的意見,希望刺激討論。
  2. 希望能凝聚多一點共識:同樣要推廣單車通勤,大家共同的目標是什麼?
  3. 針對單車通勤的迷思,再次解釋。(雖然早已被幾位前輩談了又談,但總是無法廣為人知,只好學習小強打不死的精神,一有機會就宣傳。)

《紅白大對抗之開放填充題》這篇文章不打算投書主流媒體,而是打算利用獨立媒體-「網路」來流通,成為【理解與對待】系列專題的第5篇文章。

懇請大家賜教。

嘉文
匆匆但謹慎的寫於出差前
7/8AM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