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眾推廣與跨域合作

步道作為人與自然關係具體而微的縮影,鏡射出大千世間對自然的萬種誤解或迷思,且往往癥結就在人們自己本身,故而需要發展出多種跟社會多元公眾溝通的方式。因此,在過去的一年中,我們嘗試突破生態領域的同溫層,尋求跟其他專業領域的合作,不斷自我超越論述與表達的方式,以尋求對話的可能。

以網站來說,千里步道運動發起至今十二年,網站就已經改版六次,為了跟上日新月異的手機科技與使用者閱聽習慣的變遷,以及簡化後台報名與金流系統,今年初首度與專業的網站公司合作,推出全新網站改版,臉書粉絲專頁小編也不斷求新求變,設計增加社群互動的機會。

在影片多媒體的時代,我們試著把戶外真實的步道帶到室內的畫面,與觀察家生態環境顧問公司合作,架設自動相機記錄與觀察步道上的使用者,包括健行者與其他生物習性;運用相機的縮時攝影功能,完整記錄手作步道改善的前中後過程,在短時間再現步道改善的變化;邀請台北藝術大學學生協助製作「行走對步道的衝擊」動畫,模擬人類踐踏經年累月對土壤與樹根的影響,以及與重慶科技館合作製作對幼兒說明步道基本概念的動畫科普教材;並與Google街景背包計畫合作,招募志工背起20公斤的360度街景背包走山路,以逐年紀錄淡蘭國家級綠道的現場;與健行筆記合作將淡蘭百年山徑、樟之細路現存可通行的步道資訊彙整上網,呼籲古道的保存與提供健行者事前的準備;我們也與蕭青陽、江國賓、林哲仲、尚若白等知名導演,協助/合作拍攝製作影片,向社會大眾說步道的故事。

而在2018台北雙年展策展人吳瑪悧老師的邀請下,原本在戶外實踐的手作步道轉化型態走進室內藝術場館,試著整合多年累積的鋪面調查、傳統工法素材,以及前述多媒體的呈現方式,將步道帶入美術館空間,也透過走讀活動將觀展者帶到戶外步道現場。

作為民間倡議團體,我們盡可能結合應用各界公私部門的資源支持,以涓滴的資源累積成輻射廣泛的流通,包括透過與多家戶外用品公司合作,從商業通路接觸到更多戶外使用客群,傳遞守護自然的公民責任的價值。過去一年舉辦的智庫沙龍,我們也與誠品書店、獨立書店等合作,邀請文學家、社造工作者、地方文史工作者、聲音藝術家、登山健行專家等,從各種角度演繹深化綠道的意義。

由於綠道的廊道空間,不僅只是陸地,而且多年來手作步道的耕耘經驗,在去除水泥化、生態工程等意義上與其他議題接近,因此我們也參與了流域學校、台灣河溪網的群組,將綠道守護的行動延展到藍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