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BOT觀光纜車熱 應以大陸為鑑

文/黃景(天母南磺溪工作室) 

日前報載交通部長實地考察花蓮縣六十石山金針花產區,看好當地觀光前景,擬由花東縱谷國家風景區管理處推動,採BOT方式興建觀光纜車,預計興建完成每年可吸引二十萬遊客。

報導中強調交通部和地方政府官員現在都把纜車當成救命丹,希望藉此吸引觀光客,加速地方經濟繁榮,目前各地正在催生的觀光纜車計劃,包括規劃最快的北投纜車至少已有十案。

纜車交通系統可以隨坡勢架設,克服險峻地形,建造工程比較不破壞水土保持,但缺點是破壞地貌和展望空間且維護成本高。引進以營利為導向BOT案,必然結合站體周邊開發增加收益,其營銷取向是藉吸引聚集大量的人潮,以創造業績,實際上難以兼顧環境成本。

纜車帶來大量觀光人潮,對當地環境衝擊影響,往往難以評估;若未做好先期規劃管理或設定環境承載量限制,可能付出重大代價。引進營利性BOT纜車開發案,必須客觀評估當地自然人文環境的承載量,實施監測。但政府規劃建設和監督單位卻經常角色混淆,實施後的監測工作恐流於形式。

以北投纜車為例,其規劃建設原係由國家公園管理單位推動,因為單位層級過低,又委託台北市政府承辦BOT案招商興建。四月初的天下雜誌『誰來守護陽明山』一文即指出,陽明山國家公園現在已經過度開發。目前正在進行中,又有「BOT纜車」與「保變住六之六」兩個超大型開發案,國家公園管理單位即使有心,恐怕也無力監督。

世界各國為保護自然文化資源,不乏明令禁止或限制興建纜車,以避免超過遊憩容許量,如美國大峽谷、日本富士山和秘魯的印加文化遺址等。中國大陸近二十年為拼觀光經濟,全國各景點總共興建不下三百條纜車系統,連被聯合國列名世界文化遺產的景區與自然保護區亦不放過。據遠東經濟評論報導,黃山建索道(纜車)後,山上垃圾大增,經聯合國行文警告後才做全面清理。

爭議最大的泰山索道則是觀光客倍增計劃的著例,根據報導:泰山年旅遊人數,在索道建成後十幾年間,從30萬人次增加到現在的200萬人次;旅遊高峰時,岱頂人滿為患。為保存文化景觀、恢復植被,學者專家们雖疾呼拆除,中共國務院也在改善計劃中承認這條索道工程「功不抵過」,但終究沒有能依限拆除。因為地方承辦單位已經坐大,甚至成立上市公司,在龐大收益的驅使下,仍然繼續擴建,對國家形象影響甚大。

由此可見,觀光旅遊業本來是對環境破壞最小的產業,卻可能在特殊有利條件下(例如商業開發、BOT纜車)成為自然文化環境的最大殺手。去年行政院擬議十大高山纜車,即招來國內登山界和保育團體一致撻伐,認為不僅缺乏高山政策規劃,反而是在開生態旅遊的倒車。

台灣島內因人口密度高,開發壓力大,自然保護區屈指可數,反而需要加強保護日漸受到人工侵蝕的自然環境。國內觀光業必須提高其旅遊代價與遊憩品質,使人们更加尊重當地的自然與文化,才能永續觀光資源;另一方面須結合人文生態旅遊,構思創意,深化內涵,增加旅遊資源與遊憩空間,逐步提昇整體旅遊水準,。文建會這幾年延續社區總體營造的工作導向,在這方面具有顯著的成效。

可惜的是,國內旅遊業好不容易發展到能夠接受生態旅遊的觀念,但交通建設主管單位卻仍舊以經濟開發掛帥,把旅遊自然資源當做消耗品,提倡大量而廉價的觀光纜車旅遊路線,以為增加一條纜車就能為當地居民增加不少收益,似乎觀光建設還在學習中國大陸?

相關文章 »
have_posts()) : $recent->the_p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