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守台灣】保育共管淺山森林、經營人與自然樂園

文/徐銘謙(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副執行長、看守台灣協會研究員)

最近新店碧潭和美山步道工程水泥化破壞螢火蟲生態引發居民抗爭,以及至今仍在開發與保存的爭議下持續的202兵工廠與土城彈藥庫議題,幾個案例都共同突顯了都市邊緣的綠地郊山承受開發壓力,以及其生態生產、歷史與文化價值長期被低估與忽略的現象,因此邱文彦教授提出「淺山生態系」的概念,嘗試重新賦予郊區綠丘的生態意義。

事實上淺山生態的重要性與複雜性,在國外的歷史發展經驗中已經走過類似的道路,城市由於經濟開發、人口密集,不斷侵蝕支持城市自然與人文機能的「閒置」綠地,因此在德國工業城市不來梅首先提出公民參與式的「市民森林」、在工業革命發源地的英國從景觀的角度提出「鄉村景觀保護」以及劃設「美麗風光保留區」、日本1960年代以後發展「里山保全運動」以及都市公園、都市森林的保育,即便是地小人稠的香港,早在1976年即設立「郊野公園」,以國家公園的層級保護市郊未開發的區域提供市民永久的教育、自然體驗園地。

反觀台灣,大台北都市邊緣的郊山,在國民政府撤退來台後人口劇增,郊山從雜木林、自然林漸漸被開墾種植為生產用途,而在經濟起飛後、從1974年信義副都心計畫開始,生產功能漸漸轉為市民假日休閒、娛樂的去處,一方面使用者使用廢棄材料自力營造各種休閒設施,並佔用公地營造私有客廳化空間;另一方面政府以大量水泥化、硬舖面的工程強力改造郊山原有面貌,這兩種力量的拉扯型塑了郊山的空間面貌,四獸山即是一例。而在早期兩岸關係緊張的時代,因為都市郊山往往制高要塞而被劃設軍事重地,如今因為時空轉變,意外保存下大面積豐富的自然生態資源,開發建案覬覦這塊空間,而市民則期待保留綠肺,提供都市生活品質。

宮崎駿「平成貍合戰」裡面描述的多摩丘陵人與貍的戰爭,顯示日本也走過與台灣類似的發展史。日本人從近郊里山取用燃料住宅木材、生產資源,導致森林濫用的危機,徳川幕府曾在1666年頒布森林保護政策,明治維新後舊體制瓦解,再加上二次世界大戰軍需物資需求大量擷取森林資源,乃至1960年前後因為家戶改用化石燃料,不再運用里山放牧或種植,里山被棄置甚至被開發為住宅或高爾夫球場,導致生態嚴重破壞。因而日本各地展開「里山保全運動」,希望藉由恢復傳統社會裡住民對里山自然資源巧妙的運用管理,長期下來形成該地區特有的自然生態系的方式,重新建構人與自然生態的平衡關係,而近來里山保全運動更增加了確保生物多樣性、抗暖化以及環境教育、森林療癒等目標。

日本千葉縣更首創里山活動協定,由地方政府、里山保全運動者與土地所有者共同合作,將里山進行資源調查與分區管理,讓里山成為涵養水源空氣、野生動物棲地、民眾農事體驗、環境教育等多功能的園地。正值五都選舉之際,呼籲候選人應將建構市民共管保育淺山森林納入政策,方為偉大城市的遠見。

(本文同步刊登於《台灣立報》看守台灣專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