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是無車族的「天堂」

這是幾年前從溫哥華回臺灣後不久寫的文字,看到「*窮得只剩單車** ──** 讓單車重回日常生活」的*
活動消息,心有所感,便把這些文字翻出來,完結成下文,貼上來。

------------------------------------------

我是從溫哥華回臺灣定居的,到臺北才不久,經歷了幾次捷運和公車、計程車,就發現,和溫哥華相比,臺北真是「無車族」的「天堂」!

臺北的捷運,相當於溫哥華的「skytrain」,線路比溫哥華多,管理更是井井有條,發車間隔時間短、車時準、安全係數高。捷運無論是每一節車廂,還是每一個車站,某些硬體設施不免顯得老舊,但全都非常整潔,地上從來看不到一片紙屑,站內、車上沒有人進食飲水,說明公共秩序也很出色(不理解何以進了捷運站連水都不能喝,口香糖都不能嚼,但名牌大學上課,可以啃雞腿)。採用了「RFID」高科技的捷運車票「悠遊卡」,進出站、儲值都方便,而且和公車通用(只是和計程車還不通用,這點不如上海),比溫哥華先進了兩個世代(紙票 →磁感應票 →「RFID」遙感票),這樣的捷運,為什麼不好好利用,還要自己開車?

公車情況也相近。臺北的公車是由多家公司分開獨立經營的,水準參差不齊,就硬體而言,有些車還蠻新而舒適的,有些則比較老舊且不乾淨,比不上溫哥華的公車那樣整潔,但發車線路多,四通八達,比溫哥華方便多了。

至於計程車,更是遠勝溫哥華,滿街都是,又便宜,起步才七十臺幣(兩塊多加幣而已),而且普遍都規範經營。

捷運、公車、計程車,這三者相加,臺北確實是「無車族的天堂」。

無車族的「天堂」,是否就是有車族的「地獄」?

「地獄」一詞不免過分,但臺北的確不應該是「有車族」喜愛的地方,至少我這個「溫哥華愛車族」,就不愛臺北的開車環境。

首先是停車難,大街小巷,到處停滿車,總是一位難求,比溫哥華難多了。交通部的調查說,臺北的車主平均每天要花十六分鐘在家附近找停車位,這在溫哥華簡直是天方夜譚。

其次是行車難。大馬路的擁擠,不用提了,小巷也車滿為患,只留一條窄窄的通道,直行還可以,轉彎就會有困難,讓人覺得,這麼窄,本來不是用來停汽車開汽車的,用途搞錯了,這裡應該只通摩托車。

第三是行車太無規矩,臺北人開車太野蠻,「駕駛文明」比西方落後一整個世紀,這是自己永遠無法適應的。在這種環境開車,如果像在溫哥華那樣守規矩,則不但自己會明顯吃虧,說不定還要被後面的車子嫌,被按喇叭,更會處處、時時看不慣其他人的駕駛習慣,自己要很有修養,才能在路上心平氣和。如果也學臺北人怎麼開車,那就是自己「墮落」。有些人可能不介意這樣「墮落」,他們到了西方會規規矩矩,回到臺灣,馬上變得「如狼似虎」,「切換」得自然自在。但我和我太太不行,我們如果「墮落」,會痛苦,所以我太太發誓不在臺灣開車。我時常覺得需要用車,想去考一張駕照,需要時就去租一輛車來用,但決不買車。

順便形容一下,臺灣的「交通規則」現狀是﹕大車不讓小車、機動車不讓腳踏車、所有的車不讓行人、行人穿紅燈,一個「層層欺負,循環相剋」的「交通無序」怪圈。不是每一輛車、每一個行人都是如此,也有不少守紀的,但和溫哥華相比,「野蠻交通」的車和人太多了。我們談論腳踏車,希望「鐵馬族」意識到,這交通亂象中也包括「腳踏車不讓行人」,從自身做起,守好「交通文明」,這是題外話,以後可以另外再談騎腳踏車的「自律規則」。

以上內容,是希望臺北的開車族能從「國際觀」的角度認識到臺北的「無車族天堂」優勢,增進不開車,轉騎腳踏車的動機。

騎腳踏車至少有四大好處﹕環保、健康、省錢、輕車禍,臺北人有客觀條件,該放棄對汽車的迷思了!

最後,活動的標題,好像應該是「窮得只剩汽車」吧?一旦開車,環保、運動健康、省錢、輕車禍、品味(我就認為騎腳踏車比開車更有品味,正如西方對大自然的「保育- *conserve*」比「開發 - develop」更有品味一樣)……,就都沒有了,「只剩汽車」。汽車是昂貴品,所以「窮得只剩汽車」和「窮得只剩錢」其實也差不多,不是嗎?

Gordon 09.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