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修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地球成為新世代的理想工作!

緣起與背景說明:

有鑑於每當新政府上台,總會端出各式大建設、大開發,但往往也因此成為撒大錢禍留子孫的政策作為。值此關鍵時刻,我們邀集所有關心台灣永續發展的朋友,一起呼籲~新政府新國會新內閣,制定新政,把錢用在「修護自然」,投資人才、投資未來、投資永續台灣的生態綠領就業推動上。

「修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議題,2023年初在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哲學星期五台北志工團、青平台等組織合作下,於左轉有書舉辦了六場「綠領就業」講座,邀請包括吳晟老師在內的各領域專業者共同探討「照顧地球的理想工作圖鑑」,盤點出照護公有地保育資源管理、生態系統恢復、生態基礎調查監測、野生動物研究與救傷、海域珊瑚礁復育、再生農業、永續林業、環境信託、山林步道、生態嚮導、救難等需要上山下海的生態綠領人力需求,而這些工作也與地方創生、原住民就業等有關;2024年農曆年後,在這個基礎上於台北和高雄(及線上)舉行三場次聊天會,集思廣益,交換想法,構思具體行動的策略。

包括勞工、生態、保育、原民、地方創生等各領域組織團體,共商決議在520前夕~正值過去「重硬體、輕軟體」的「前瞻基礎建設」與「農村再生計畫」到期、國土計畫「鄉村地區整體規劃」正在研議的關鍵時刻,於地球日發起連署,共同呼籲推動「修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地球成為新世代的理想工作;並於五月一日勞動節召開記者會,共同發聲。

敬邀您的聯署支持:(連署網址:https://forms.gle/3nBViAsu9vfMC6qV7

○提出「自然淨值」國家行動計畫,成立「生態綠領就業」跨部會協調平台。

○擴大投資「修復自然」目標之綠色經濟政策,建立生態綠領產業就業基礎。

○因應氣候變遷衝擊,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取代灰色基礎設施。

○提高生物多樣性,加強保育型棲地有效管理,降低城鄉災害風險。

○在台灣淨零排放關鍵12項戰略的「自然碳匯」項下,增加兼顧生物多樣保育推展;「公正轉型」項下,將照護自然的人力工作納入範疇。

○檢討政府會計及審計制度之適切性,進行相應的制度設計。

○編列自然淨值特別預算,鼓勵企業投人ESG,共同投資生態綠領就業。

投資人才、投資未來、投資永續台灣

從地球日到五一勞動節,勞工、生態、保育、原民、地方創生各界團體紅綠合作

推動「修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地球成為新世代的理想工作!

 

共同發起單位:台灣勞工陣線協會、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美濃愛鄉協進會、高雄市野鳥學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小米穗原住民文化基金會、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台灣河溪網協會、中華民國景觀學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臺灣生態旅遊與地方創生聯盟、穀笠合作社、中華景觀協進會、台灣社區培力學會、新北市桶壁部落泰雅族守護山林文化發展協會、宜蘭縣愛南澳生態旅遊發展協會、自然保育與環境資訊基金會、主婦聯盟環境保護基金會

訴求主文

投資人才、投資未來、投資永續台灣

勞工、生態、保育、原民、地方創生各界團體,五一勞動節共同呼籲

推動「修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地球成為新世代的理想工作!

全球超過一半的GDP(約44兆美元)依賴於自然及其生態系服務,生物多樣性的喪失將對相關產業造成巨大衝擊。由多個國際組織共同發起的土壤退化經濟學(The Economics of Land Degradation)倡議內容可知,土地退化每年對全球經濟造成的損失高達6.3-10.6兆美元,而生態恢復的經濟效益預計每年可達840億美元,再再凸顯了生物多樣性維護的重要性。

事實上,自然生態系提供了:包括健康土壤、乾淨水源、授粉、侵蝕控制、物種生存屏障、木材和林產品、文化傳承、休閒娛樂和美學等多元功能。良好的生物多樣性和棲地品質,不僅可以更有效吸收二氧化碳,穩定氣候,也是維持生態健康的關鍵。然而,依據The World Counts資料可知:已有超過37000個物種直接面臨滅絕的威脅,佔所有評估物種的28%;而且每5分鐘就有一個物種從地球上消失,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的研究甚至估計物種滅絕速度是自然歷史平均速度的35倍,顯示人類活動正大幅改變生態環境。

面對全球氣候劇變、能源缺乏、及動植物瀕危或滅絕等危機,單純的減碳措施已不足以解決問題,必須正視生物多樣性消失對人類與經濟的深遠影響。一片土地如果只以碳來評估其價值,將會導出光電板比森林更能創造生態價值的危險推論。

「淨零」的目標不只是要達到碳中和,更包括:生物多樣性淨零損失。

2022年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COP 15)達成了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GBF)「30 x 30」的共識:要在2030年以前保護全球30%的陸域、水域的物種多樣性。生物多樣性要在「2030年實現淨零損失」、「2050年能完全恢復」。在經濟領域,國際除了要求企業揭露「氣候財務相關風險」(TCFD),同時開始要求企業與金融機構也要揭露跟自然相關財務風險及管理(TNFD),生物多樣性已被國際主要永續評比機構納入評分項目。

達成淨零排放與生物多樣性淨零損失的雙重目標迫切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的共同努力,政府更要以身作則。然而,國發會公布的「臺灣2050淨零排放十二項關鍵戰略」中,只見淨零碳排,不見生物多樣性淨零損失目標,甚至關係到國土保育與自然資源管理關鍵的內政部國土署、國家公園署,在此戰略中完全置身事外。對於TNFD的要求,多數企業尚未找到明確方向,亟需政府提供有效支持,協助企業應對,以維持台灣在國際上的競爭力。

隨著2030年自然淨零損失目標的臨近,新總統新內閣必須積極應對此一挑戰,提出具體政策,採取行動!讓「淨零」不僅只於2050年的碳中和目標,同時包含更廣泛的生物多樣性保護[1]

落實基礎調查、有效管理,納入原住民傳統知識。

物種絕滅的主要原因,依據世界自然保育聯盟(IUCN)的資料顯示,包括原始棲地的干擾或破壞(67%)、過度獵捕(37%)以及外來物種的威脅(19%)。為了應對這些挑戰,劃設各類保護區以確保重要棲地的完整是非常關鍵的。然而,為達到「30 x 30」目標,僅靠現有的法定保護區顯然不足,因此,除了無人的保護區外,還需要在有人居住的城鄉、部落、社區等里山地區,建立「其他有效保育地」(Other Effective Conservation Measures, OECM),透過人為管理達到類似保護區的保育效果。目前,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正在研擬OECM認定辦法,而海洋保護署推動的海保法也包括了建立「海洋庇護區」。

然而,僅僅設立保護區而未設定明確的管理目標和策略、缺乏長期監測和定期通盤檢討,將難以衡量這些措施對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實際成效。目前,《國家公園法》和《濕地保育法》中規定了相關管理策略,但保育利用計畫的實施情況仍顯不足,而且日常管理維護人力亦嚴重缺乏,導致一些民間認養的濕地的棲地品質甚至超過了國家級重要濕地。

我們認為:為實現2030年停止自然損失和2050年自然恢復的目標,必須精確掌握棲地現狀和歷史上的生物多樣性情況。這需要先界定全國生態環境調查 (棲地圖) 的工作方法與衡量標準,然後透過國科會主導全國生態相關科系進行野外調查研究,同時納入原住民傳統生態知識的指認與在地社區參與經營管理的協力。如此將連動教育體系重視野外調查專業人才培力,也促進地方參與及提供相關的工作機會,進而全面提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成效。

照護廣大棲地,提升生物多樣性,需要專業與人力密集的日常維護管理。

積極的維護、管理、修復森林、溼地、河溪、沿海和海洋生態系,乃至山林步道等遊憩開發的防止水土流失、減少對野生動植物干擾,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密集的工作投入。這類工作具有高度公益性質,缺乏市場利潤驅動,常常依靠民間參與或志工來支持。然而,這需要穩定的行政管理和專業技術人員的領導,才能發揮保護效果。部落和社區的積極參與是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但也面臨諸如人口老化和外流的問題。當前的補貼政策已不足以應對這些挑戰,需創造更具吸引力的就業和居住機制,提供年輕人穩定而有尊嚴的工作,把人帶回山上、帶回鄉村[2]

國際勞工組織(ILO)提出的「綠領工作」(green jobs)概念,涵括「減少能源與物質的消耗」、「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使廢棄物產量與汙染物排放量最小化」、「保護生態系統」四大領域。在台灣,儘管過去主要聚焦於再生能源和循環經濟,但隨著淨零目標的推進,淨零人才培訓和就業機會也應該納入「照護生態系統」的範疇。此外,正在研議的「公正轉型」議題也應支持那些轉而投身於生態系統照護的綠領工作。由於這類工作涉及生態系服務的公共性,相關國土資源管理機關應統籌盤點和採取多樣化的公共就業策略,以發揮短期內的引導作用。同時,應加強各類生態專業人才的培訓、認證、應用和媒合,並配合戶外、生態、可再生農林產業的輔導和補助,讓照顧地球成為一份理想的工作。

正值前瞻基礎建設、農村再生計畫到期,需要新的、跳脫資本門工程導向,以常態綠色基礎設施取代一次性灰色基礎設施。

隨著過去以硬體建設、資本門為主的「前瞻基礎建設」、「農村再生計畫」都將到期,新政府因應極端氣候、災難常態的挑戰,應有自然復育新思維,面對自然棲地,看到的不只是碳匯,應以地景為尺度、以「再野化」等綠色基礎設施取代灰色基礎設施,有效應對社會、經濟和環境挑戰,同時對生物多樣性產生惠益。

新政府可參考美國白宮「加速以自然為本的解決方案之機會:因應氣候變遷、朝向豐富的自然環境、公平和繁榮發展的路線圖」,建立「自然資本帳暨環境經濟統計系統」[3],用以衡量生態系服務與自然資產現況的國家自然評估。此外,政府應重新定義資本門的範疇,將研發、維護、人才培育和非設施公共建設,以及無形的自然資產經營管理,都納入資本門的考量;放寬涉及自然資源保育部門預算的經資門限制,提供自然解方和綠領就業的空間。引導國家走向以軟體為主、以人力為本、促進就業的綠色基礎建設,有效整合自然保護與社會發展的需求。

投資人才、投資未來、投資新世代,打造永續台灣!

推動「生態綠領就業」四項政策方針:

一、台灣淨零排放關鍵戰略「自然碳匯」項下,須增加兼顧生物多樣性保育與推展。

二、台灣淨零排放關鍵戰略「公正轉型」項下,將照護自然的人力工作納入範疇。

三、呼應《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COP15「30×30」目標,加強保育型棲地有效管理,並實際擴大投資。

四、因應氣候變遷衝擊,推動綠色基礎設施取代灰色基礎設施,提高生物多樣性並降低城鄉災害風險。

推動「生態綠領就業」五項政策建議:

一、盤點全國環境保育區域及城鄉環境調適業務人力缺口。

二、檢討政府會計及審計制度之適切性,進行相應的制度設計。

三、編列自然淨值特別預算,鼓勵企業投人ESG,共同投資生態綠領就業。

四、建立修護台灣自然環境的生態綠領就業培訓體系。

五、設置院級跨部會生態綠領就業推動平台。

 

 

 

相關資料與連結

一、「推動修護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地球成為新世代的理想工作!」政策建議

二、里山綠領工作/陳美惠

三、【給未來總統的一封信】從淨零損失到自然恢復,「綠領就業」能不能成為新經濟風潮?/徐銘謙

四、【綠領就業系列講座】

  1. 場次一「照顧地球的理想工作圖鑑──從種樹、步道維護的日常談起」
  2. 場次二「台灣公有綠地新願景:從植樹出發」
  3. 場次三「學生態 可以當飯吃嗎?」
  4. 場次四「政府、企業與勞工都不可錯過的綠領就業 Hard Talk」
  5. 場次五「綠領就業的新藍海─守護傳統生產與生態系統的農林業」
  6. 場次六「海洋國家的凈零元宇宙:海洋綠領的想像與創進」
 

[1] 參見「修復自然的生態綠領就業政策建言」

[2] 參閱「里山綠領工作」

[3] 美國白宮Opportunities to Accelerate Nature-based Solutions: A Roadmap for Climate Progress, Thriving Nature, Equity & Prosperity。自然資本帳:衡量自然資本的存量在各種尺度的變化,並將生態系服務的價值納入國民所得帳和國家統計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