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立報】踏遍千里步道 到農漁村住一晚

【記者張舒涵台北報導】全台瘋環島,可是你究竟想走到哪兒去?一條沒有水銀燈、除草劑、水泥護欄的山間小徑,專為雙腳及單車族規劃的私家行程。「千里步道運動」是台灣235個鄉鎮的公共性社團匯集民意,串聯起的守護環境公民行動,由當地居民帶領民眾體驗海岸保護、綠色低碳交通、光害問題的重要性,這趟友善環境的公益旅行30日正式起跑。
走入村落 體驗農漁村生活

千里步道運動最初是由退休的台大數學系教授黃武雄與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徐仁修等人發起,集結235個鄉鎮的社區關懷協會、社區大學、文史工作、綠色旅遊等社團,透過草根的力量,成立地方籌畫站。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祕書楊雨青說明,從2006年4月開始,團隊與地方社團辦理了50多場討論會,集結當地居民端出私房景點,研究步道守護、風光保留、另類環島等議題,廣邀社區民眾參與步道認養維護,經過無數次探查、試走,花了5年時間,連結成山線、屯線、海線3圈的深度環島路網,共3千公里。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與希望基金會、國泰慈善基金會合作舉辦「到農漁村住一晚」活動,特別精選8個生態文化特殊的農漁村,規劃一系環境公益旅遊行程。包括花蓮縣的太巴塱部落,向山林學習的主題行程;屏東縣的五溝水推出客家傳統聚落與水圳生態的維護;嘉義縣的新厝仔推動鹽田文化體驗;高雄縣的九芎林主打客家文化與無毒農業營造活動;雲林縣的三條崙以海與樹的故事強調生態關懷;彰化縣的圳寮推廣稻作與水圳文化;彰化縣芳苑的溼地生態與牛蚵車體驗;宜蘭縣的內城推出體驗友善小農耕作活動。
從新思考 環島意義何在

位於花蓮的阿美族部落太巴塱,是這次推薦主題村落之一,社區營造協會活動籌畫人員蕭明山說明,會推出「向山林學習」的主題行程,源自於部落的美麗傳說,祖先攜帶麵包樹、毛柿飄洋來台,上岸後一路到花蓮貓公的吉拉那山(Glagansan)安居,後來遷移到太巴塱長居。每年成年禮,青年人被要求追本溯源來到吉拉那山作野外訓練。基於推廣部落的美麗傳統,蕭明山將會帶領外地遊客上山採集樹苗,再下山種植,認識特色生態,透過教導遊客動手作「火的料理」,體驗部落傳統生活。

籌備多年的千里步道運動終於成形,楊雨青指出,當大家都在環島,卻沒有思考走省道環島意義何在?由於水泥、農藥、開發案滲入鄉間田野的速度太快,一般遊客難以見到真正特色的風景,透過當地民眾端出私家景點,社區居民提供住宿、親自料理當地特色美食,營造家的氛圍,以最環保的形態探索台灣的美麗生態與特色文化,希望這趟公益之旅,讓台灣環境議題受到更多關注。活動報名方式可參考:www.tmitrail.org.tw或02-29236464轉17。

資料來源/踏遍千里步道 到農漁村住一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