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路、串路、走路
二○一二年想來幾趟最自然又樂活的農漁村小旅行嗎?「千里步道籌畫中心」挑選了五個特色農漁村,藉由搭乘大眾運輸、走路騎單車等減碳的交通移動,規劃不可錯過的深度遊程行程,讓旅人背著環保餐具以及自備盥洗包的「綠背包」,展開眼、耳、鼻、舌、心的五感體驗。
文/周聖心、徐銘謙、楊雨青、曾慧雯、林芸姿
很多在台灣生活一輩子的人,對這塊土地其實是十分陌生的。在過去六年之間,「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的一群年輕人因為在台灣各地「找路」的緣故,以雙腳重新走訪了生養我們的土地,串連起山線、海線、屯線三千公里的主幹線,也藉由找路、串路、走路的過程,認識了沿線所經的農漁村社區與人文風情。
二○一一年,他們嘗試以種樹公益小旅行的方式,結合農漁村樸實生活體驗,推動了「到農漁村住一晚」的活動。讓旅人不祇是路過,還能住下來,進而透過動手作,從種樹、尋找土地公的樹苗、探索食材從土地到餐桌等過程,進而和社區生活在一起。
從台灣的西半部,由南到北,千里步道籌畫中心挑選了五個特色農漁村,分別是屏東萬巒五溝水、高雄美濃九芎林、嘉義布袋、雲林四湖三條崙、彰化芳苑,各有不可錯過的深度遊程規劃,讓人有機會展開全身的眼、耳、鼻、舌、身五感體驗,搭乘大眾運輸、走路騎單車等減碳的交通移動;吃在地生產的「食物零里程」的新鮮食材;背著環保餐具以及自備盥洗包的「綠背包」,減少一次性用過即丟的廢棄物產生,展開二○一二年最自然又樂活的農漁村小旅行。
客家農庄:屏東萬巒五溝水 傳統聚落文化與 自然湧泉生態
五溝水,一個位於屏東縣萬巒鄉境內的寧靜客家庄。與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萬金天主堂,和享有盛名的萬巒豬腳街,僅幾尺之隔。
她也是二○○八年、全台灣第一個登錄為「聚落保存」的客家庄,社區內有十九棟保持相當完整、別具特色的傳統客家「夥房」。社區裡並保存有傳統民俗活動「攻炮城」,以及豐富的人文與環境生態風貌。從內埔沿著柑園路進到五溝村,第一個看到的就是聚落保存中最完整的「劉氏宗祠」,是每個來到五溝水的旅人,必定要參觀之地。
豐富的自然湧泉與水域生態,也是五溝水傲人之處。五溝水因位於大武山下湧泉匯流區,其生物多樣性自然相當豐富,再加上她擁有東港溪中上游現存絕無僅有的野溪生態,自成小小的水草王國。
時光彷彿靜止,這裡仍保留農村最重要的傳統水圳文化,婦女在溪邊洗衣,放一只舊輪胎就可享受水上漂樂趣,彎腰伸手就可掬起一瓢清澈涼泉。來到這裡,慢行是唯一的行旅方式。漫步在古樸的客家紅磚夥房巷弄之間,聽聞此起彼落聽不甚懂的客家鄉音,也可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客家樸質與淳厚。現在守護當地傳統聚落保存協會還舉辦包括修復老房、種樹、復育水草等多樣的工作假期,讓旅人能融入在地生活。
若小住這裡,一定不能錯過屬於客庄農村的早晨。因為,五溝水的清晨,是一天中最熱鬧有活力的時段。清晨五點半,在西盛路與東興路的小路口,可參與五溝水人每天的市場採購──菜車攤,四十年來僅此一家別無分店。賣菜的阿姆,國小畢業即開始隨母親賣菜,持續擔負五溝人每日所需迄今。
來趟客庄農村的文化知性之旅吧,五溝水值得親身走訪。(周聖心)
笠山腳下黃蝶谷:高雄美濃九芎林 與揚葉共下飛在美 濃得化不開
九芎林,是曾滿布九芎樹的高雄美濃廣林社區舊稱。昔日,因其秋冬多落葉的特性,一棵棵的九芎成了燻烤菸葉的薪柴;今日,在地人發起了將樹種回去的行動,重喚九芎林。
走進美濃這個極富人文氣息的小鎮,一座座近乎拔地而起的美濃山脈是第一印象,每個掛雲的小山頭各自迷人,而群山深處就是九芎林,山垇切割出許多小聚落,而隱身其中彎曲連結的茅窩小徑,常令旅人迷走路徑,卻也發現驚喜!
建於一九二四年的宣化堂,歷史痕跡爬滿斑駁的土角磚牆面;倚山錯落的夥房聚落,保存著完整的客家建築特色。而日治時期的九芎林地區盛產菸草,菸樓曾多達一百餘棟,隨著菸葉沒落榮景不再,如今祇能從一棟棟傾頹的菸樓遺址徒嘆風華不再。
沿著理和小徑可以通往笠山腳下的作家鍾理和紀念館,也可前往雙溪熱帶母樹林園,這裡高聳濃密的樹是日治時期所引進的南洋群島、中南半島等珍貴經濟樹種,是台灣熱帶植物的活標本林園。
聞名遐邇的黃蝶翠谷裡,葉與蝶翻飛風中難分難辨,九○年代的水庫計畫淹沒這片山腳,喚起了美濃人對家鄉土地的捍衛,一九九五年至今每年舉辦的「黃蝶祭」,已成地方盛事,展現尊重自然的決心。
騎累了,想找個地方暫歇個腳嗎?轉角遇見交叉路的揚葉公園(客語叫蝴蝶為楊葉),是近年來住民親手打造的創意與聚會空間;在地信仰中心聖化宮旁不起眼的小雜貨店,藏著在地人才知道的傳統好滋味,點一碗看似平凡的米萁粄(米苔目),湯頭加了茄汁鯖魚罐頭,還有濃郁的油蔥酥味,就是這麼簡單的好吃到讓人齒縫留香呢!
想來一場不同於吃粄條、看紙傘的美濃之旅嗎?找對了在地達人,還有各種季節限定的:堆稻桿棚、吃野蓮入菜的水餃、田間焢土窯等特色體驗。(林芸姿)
漁鹽滿滿:嘉義布袋 曬鹽文化和漁村幸福原味
「嘉義布袋」,不僅是人聲鼎沸的熱鬧漁市,及令人垂涎的豐美海產,兩百多年前,也曾經是台灣鹽業發展史中不可缺漏的一頁。
從嘉義市區往西行,沿途景觀由高樓密集轉變成低矮錯落的平房,空氣中淡入鼻腔的鹹味,提醒著大腦意識──離海,不遠了……。
二○○八年布袋嘴文化協會開始重新找回在地老鹽工,以「手路ㄟ工法」配合大地的節拍,結合水、地、風、光的精華匯聚,從引海水、養鹹土開始,踏實地逐步整建「洲南鹽場」,重現大小蒸發池與節經鹽田的格局,以「文化鹽田」的理念推動找回鹽田文化的工作,將在地生活產業結合工作假期的體驗活動,讓更多社會大眾瞭解在地演化的古老智慧。
漁村、鹽田的四季都很忙碌,隨時都有不同的主題生活可以體驗;冬季(十月至隔年二月)是水鳥樂園,鹽田田岸邊上下飛舞高鳴警示的高蹺鴴親鳥、黃昏時群聚覓食的黑腹燕鷗還有冬候鳥黑面琵鷺,是不容錯過的限定行程;每年一度的「謝鹽祭」也登場,凸顯勞動者與土地親密情感的產業精神,營造出具地方文化資產的特色。
春天(三──六月)則是產鹽的旺季與曬鹽最佳時刻,可以赤腳踩踏在結晶鹽田裡收鹽耙鹽。騎上單車、吹著海風,跟著在地達人認識南日台鹽公司宿舍區、南化堤溴素磚塔、機關車庫、專賣局布袋出張所、布袋洗滌場、布袋鹽山等鹽業遺跡。
夏季(七──九月)因為雨水颱風多,不利於產曬鹽,因此翻修土堤、種植濱水菜護堤成了重要功課,不曬鹽的時節,正好尋訪在地漁村新鮮食材──動手剖鮮蚵、採買醬瓜豆豉、摘採鄰居自種的健康青菜、造訪社區裡的製麵店,甚至鹽田水中抓的魚蝦,正好可以包覆粗鹽火烤,立即成為時下流行的原味「鹽烤BBQ」……。(曾慧雯)
尋找失落的沙洲:雲林四湖三條崙 蚵與蒜頭的絕配所在
三條崙,位於雲林四湖,緊鄰著台灣海峽,海風日夜吹著,潮流已經將第三條沙崙──外傘頂洲吹往嘉義縣境。鄰近海岸的第二條沙崙上有著南北向往村落外延伸的防風林,因種植年代已久,木麻黃高大而茂密,樹蔭下的產業道路,最適合午後悠閒慢行,靜靜欣賞西海岸美麗的落日。
此處漁業多半是近海養殖牡蠣為主,每天隨著潮水漲退,漁人乘著膠筏前往海中的蚵田整理與採收,連綿至遠處的插竿蚵田,是彰雲淺海地區的特有景觀,所養殖的蚵仔每天因退潮而曬到太陽,體積較小口感較肥美。
港口邊上的東駒造筏廠是雲林縣境內唯一一家,總能在維修處看到正進場修繕的膠筏,老闆高先生與師傅運用鈑手,木槌與膠繩,仔細敲打綑綁,恢復原有耐風浪的堅固;師傅拉繩固定的帥勁像極了海上的牛仔。
這裡有著農漁村混合的特性,為蒜頭的重要產地,盛產季節,村中工作檯與地面堆積細如白雪的蒜頭種皮,隨處可見三兩長輩圍著桌子,整天將一顆顆完整的蒜頭剝去種皮分裝,最終成為市場上的白胖蒜頭瓣,每一瓣都凝縮了勞動一輩子的雙手。
沙崙湖文史關懷協會是該區力量凝聚的重要推手,包括致力於縮減城鄉數位落差、照顧獨居長者,同時也為偏鄉漁村引入藝文創意活動。旅人們可以騎著單車走訪海邊木麻黃林蔭,體驗電影「練習曲」的風景,由於地層下陷,不少傳統房舍呈現半穴居,而森林也意外成為溼地,映著夕照別有風味。
沒有到過四湖之前,總以為非常遙遠,實際到三條崙走一趟,就會發現在情感上非常親近,這裡,是我們每一個海的子民心中最最熟悉的家鄉味。(楊雨青)
搭牛車下海:彰化縣芳苑 熱鬧天然泥質潮間帶 生養萬物
芳苑,位於彰化縣海岸西南角,近年因為國光石化設廠議題,一夕成名的海岸漁村,這裡景觀迥異於印象中的海岸,沒有嶙峋奇岩與藍天白雲,映入眼簾的是漲潮時整片平靜的海面微風輕浪,以及退潮時裸露出來,由腳下岸邊延伸至天邊一條白線,整片灰色的寬廣泥質潮間灘地。
這裡的潮間帶,退潮時分冒出成千上萬的螃蟹,揮舞著長螯橫行覓食,集體發出微小而巨大的聲響,靜下心就可以聽到。冬季由北方遷徙而來的候鳥群,嬌小的東方環頸鴴在灘地上靈活地踏步,大杓鷸搖頭擺腦挖出灘地中的美味;退潮時分,老漁夫拖著長柄尖杷刮過泥灘,翻找撿拾自然生長的文蛤;這裡還看得到老牛日復一日拖著三輪車與蚵農下海工作,漁人整理蚵串、調整線長,一一撿除鑽食蚵仔的蚵螺,維持蚵仔的良好生長。
芳苑街上有著台灣最小型的「一條街市場」,熱鬧地為村落的居民賣著生活所需。這裡最有名的就是榕樹下「蚵仔炸」,每天早上開賣到下午就搶購一空,動作慢的就祇好下次啦!
「番挖」是芳苑的舊地名,「番挖文史六一號」是文史工作者魏清水的工作室,帶領旅人體驗這片溼地的生息,換上特殊鞋「踏米」,搭上鐵牛三輪車,跟著在地蚵農一起進入海裡,認識漁夫在冬季以「之字型漁網」捕撈鰻苗的智慧;在離岸五公里、離海一公里的灘地蚵田,體驗第一道由海上吹來的東北季風,走找台灣海峽的邊界……。
二○一○年經由彰化環盟等團體發起「守護白海豚國民信託」運動,超過五萬人參與認購保留了夕照、清風、牡蠣,因而保存了芳苑淳樸風情的漁村生活方式,總算還讓充滿生息的泥質潮間帶成為過去,現在隨時都可以去體驗。(楊雨青)
(本文同步刊登於新新聞)
找路、串路、走路
二○一二年想來幾趟最自然又樂活的農漁村小旅行嗎?「千里步道籌畫中心」挑選了五個特色農漁村,藉由搭乘大眾運輸、走路騎單車等減碳的交通移動,規劃不可錯過的深度遊程行程,讓旅人背著環保餐具以及自備盥洗包的「綠背包」,展開眼、耳、鼻、舌、心的五感體驗。
文/周聖心、徐銘謙、楊雨青、曾慧雯、林芸姿
很多在台灣生活一輩子的人,對這塊土地其實是十分陌生的。在過去六年之間,「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的一群年輕人因為在台灣各地「找路」的緣故,以雙腳重新走訪了生養我們的土地,串連起山線、海線、屯線三千公里的主幹線,也藉由找路、串路、走路的過程,認識了沿線所經的農漁村社區與人文風情。
二○一一年,他們嘗試以種樹公益小旅行的方式,結合農漁村樸實生活體驗,推動了「到農漁村住一晚」的活動。讓旅人不祇是路過,還能住下來,進而透過動手作,從種樹、尋找土地公的樹苗、探索食材從土地到餐桌等過程,進而和社區生活在一起。
從台灣的西半部,由南到北,千里步道籌畫中心挑選了五個特色農漁村,分別是屏東萬巒五溝水、高雄美濃九芎林、嘉義布袋、雲林四湖三條崙、彰化芳苑,各有不可錯過的深度遊程規劃,讓人有機會展開全身的眼、耳、鼻、舌、身五感體驗,搭乘大眾運輸、走路騎單車等減碳的交通移動;吃在地生產的「食物零里程」的新鮮食材;背著環保餐具以及自備盥洗包的「綠背包」,減少一次性用過即丟的廢棄物產生,展開二○一二年最自然又樂活的農漁村小旅行。
客家農庄:屏東萬巒五溝水
傳統聚落文化與
自然湧泉生態
五溝水,一個位於屏東縣萬巒鄉境內的寧靜客家庄。與擁有百年以上歷史的萬金天主堂,和享有盛名的萬巒豬腳街,僅幾尺之隔。
她也是二○○八年、全台灣第一個登錄為「聚落保存」的客家庄,社區內有十九棟保持相當完整、別具特色的傳統客家「夥房」。社區裡並保存有傳統民俗活動「攻炮城」,以及豐富的人文與環境生態風貌。從內埔沿著柑園路進到五溝村,第一個看到的就是聚落保存中最完整的「劉氏宗祠」,是每個來到五溝水的旅人,必定要參觀之地。
豐富的自然湧泉與水域生態,也是五溝水傲人之處。五溝水因位於大武山下湧泉匯流區,其生物多樣性自然相當豐富,再加上她擁有東港溪中上游現存絕無僅有的野溪生態,自成小小的水草王國。
時光彷彿靜止,這裡仍保留農村最重要的傳統水圳文化,婦女在溪邊洗衣,放一只舊輪胎就可享受水上漂樂趣,彎腰伸手就可掬起一瓢清澈涼泉。來到這裡,慢行是唯一的行旅方式。漫步在古樸的客家紅磚夥房巷弄之間,聽聞此起彼落聽不甚懂的客家鄉音,也可感受到一股濃濃的客家樸質與淳厚。現在守護當地傳統聚落保存協會還舉辦包括修復老房、種樹、復育水草等多樣的工作假期,讓旅人能融入在地生活。
若小住這裡,一定不能錯過屬於客庄農村的早晨。因為,五溝水的清晨,是一天中最熱鬧有活力的時段。清晨五點半,在西盛路與東興路的小路口,可參與五溝水人每天的市場採購──菜車攤,四十年來僅此一家別無分店。賣菜的阿姆,國小畢業即開始隨母親賣菜,持續擔負五溝人每日所需迄今。
來趟客庄農村的文化知性之旅吧,五溝水值得親身走訪。(周聖心)
笠山腳下黃蝶谷:高雄美濃九芎林
與揚葉共下飛在美
濃得化不開
九芎林,是曾滿布九芎樹的高雄美濃廣林社區舊稱。昔日,因其秋冬多落葉的特性,一棵棵的九芎成了燻烤菸葉的薪柴;今日,在地人發起了將樹種回去的行動,重喚九芎林。
走進美濃這個極富人文氣息的小鎮,一座座近乎拔地而起的美濃山脈是第一印象,每個掛雲的小山頭各自迷人,而群山深處就是九芎林,山垇切割出許多小聚落,而隱身其中彎曲連結的茅窩小徑,常令旅人迷走路徑,卻也發現驚喜!
建於一九二四年的宣化堂,歷史痕跡爬滿斑駁的土角磚牆面;倚山錯落的夥房聚落,保存著完整的客家建築特色。而日治時期的九芎林地區盛產菸草,菸樓曾多達一百餘棟,隨著菸葉沒落榮景不再,如今祇能從一棟棟傾頹的菸樓遺址徒嘆風華不再。
沿著理和小徑可以通往笠山腳下的作家鍾理和紀念館,也可前往雙溪熱帶母樹林園,這裡高聳濃密的樹是日治時期所引進的南洋群島、中南半島等珍貴經濟樹種,是台灣熱帶植物的活標本林園。
聞名遐邇的黃蝶翠谷裡,葉與蝶翻飛風中難分難辨,九○年代的水庫計畫淹沒這片山腳,喚起了美濃人對家鄉土地的捍衛,一九九五年至今每年舉辦的「黃蝶祭」,已成地方盛事,展現尊重自然的決心。
騎累了,想找個地方暫歇個腳嗎?轉角遇見交叉路的揚葉公園(客語叫蝴蝶為楊葉),是近年來住民親手打造的創意與聚會空間;在地信仰中心聖化宮旁不起眼的小雜貨店,藏著在地人才知道的傳統好滋味,點一碗看似平凡的米萁粄(米苔目),湯頭加了茄汁鯖魚罐頭,還有濃郁的油蔥酥味,就是這麼簡單的好吃到讓人齒縫留香呢!
想來一場不同於吃粄條、看紙傘的美濃之旅嗎?找對了在地達人,還有各種季節限定的:堆稻桿棚、吃野蓮入菜的水餃、田間焢土窯等特色體驗。(林芸姿)
漁鹽滿滿:嘉義布袋
曬鹽文化和漁村幸福原味
「嘉義布袋」,不僅是人聲鼎沸的熱鬧漁市,及令人垂涎的豐美海產,兩百多年前,也曾經是台灣鹽業發展史中不可缺漏的一頁。
從嘉義市區往西行,沿途景觀由高樓密集轉變成低矮錯落的平房,空氣中淡入鼻腔的鹹味,提醒著大腦意識──離海,不遠了……。
二○○八年布袋嘴文化協會開始重新找回在地老鹽工,以「手路ㄟ工法」配合大地的節拍,結合水、地、風、光的精華匯聚,從引海水、養鹹土開始,踏實地逐步整建「洲南鹽場」,重現大小蒸發池與節經鹽田的格局,以「文化鹽田」的理念推動找回鹽田文化的工作,將在地生活產業結合工作假期的體驗活動,讓更多社會大眾瞭解在地演化的古老智慧。
漁村、鹽田的四季都很忙碌,隨時都有不同的主題生活可以體驗;冬季(十月至隔年二月)是水鳥樂園,鹽田田岸邊上下飛舞高鳴警示的高蹺鴴親鳥、黃昏時群聚覓食的黑腹燕鷗還有冬候鳥黑面琵鷺,是不容錯過的限定行程;每年一度的「謝鹽祭」也登場,凸顯勞動者與土地親密情感的產業精神,營造出具地方文化資產的特色。
春天(三──六月)則是產鹽的旺季與曬鹽最佳時刻,可以赤腳踩踏在結晶鹽田裡收鹽耙鹽。騎上單車、吹著海風,跟著在地達人認識南日台鹽公司宿舍區、南化堤溴素磚塔、機關車庫、專賣局布袋出張所、布袋洗滌場、布袋鹽山等鹽業遺跡。
夏季(七──九月)因為雨水颱風多,不利於產曬鹽,因此翻修土堤、種植濱水菜護堤成了重要功課,不曬鹽的時節,正好尋訪在地漁村新鮮食材──動手剖鮮蚵、採買醬瓜豆豉、摘採鄰居自種的健康青菜、造訪社區裡的製麵店,甚至鹽田水中抓的魚蝦,正好可以包覆粗鹽火烤,立即成為時下流行的原味「鹽烤BBQ」……。(曾慧雯)
尋找失落的沙洲:雲林四湖三條崙
蚵與蒜頭的絕配所在
三條崙,位於雲林四湖,緊鄰著台灣海峽,海風日夜吹著,潮流已經將第三條沙崙──外傘頂洲吹往嘉義縣境。鄰近海岸的第二條沙崙上有著南北向往村落外延伸的防風林,因種植年代已久,木麻黃高大而茂密,樹蔭下的產業道路,最適合午後悠閒慢行,靜靜欣賞西海岸美麗的落日。
此處漁業多半是近海養殖牡蠣為主,每天隨著潮水漲退,漁人乘著膠筏前往海中的蚵田整理與採收,連綿至遠處的插竿蚵田,是彰雲淺海地區的特有景觀,所養殖的蚵仔每天因退潮而曬到太陽,體積較小口感較肥美。
港口邊上的東駒造筏廠是雲林縣境內唯一一家,總能在維修處看到正進場修繕的膠筏,老闆高先生與師傅運用鈑手,木槌與膠繩,仔細敲打綑綁,恢復原有耐風浪的堅固;師傅拉繩固定的帥勁像極了海上的牛仔。
這裡有著農漁村混合的特性,為蒜頭的重要產地,盛產季節,村中工作檯與地面堆積細如白雪的蒜頭種皮,隨處可見三兩長輩圍著桌子,整天將一顆顆完整的蒜頭剝去種皮分裝,最終成為市場上的白胖蒜頭瓣,每一瓣都凝縮了勞動一輩子的雙手。
沙崙湖文史關懷協會是該區力量凝聚的重要推手,包括致力於縮減城鄉數位落差、照顧獨居長者,同時也為偏鄉漁村引入藝文創意活動。旅人們可以騎著單車走訪海邊木麻黃林蔭,體驗電影「練習曲」的風景,由於地層下陷,不少傳統房舍呈現半穴居,而森林也意外成為溼地,映著夕照別有風味。
沒有到過四湖之前,總以為非常遙遠,實際到三條崙走一趟,就會發現在情感上非常親近,這裡,是我們每一個海的子民心中最最熟悉的家鄉味。(楊雨青)
搭牛車下海:彰化縣芳苑
熱鬧天然泥質潮間帶
生養萬物
芳苑,位於彰化縣海岸西南角,近年因為國光石化設廠議題,一夕成名的海岸漁村,這裡景觀迥異於印象中的海岸,沒有嶙峋奇岩與藍天白雲,映入眼簾的是漲潮時整片平靜的海面微風輕浪,以及退潮時裸露出來,由腳下岸邊延伸至天邊一條白線,整片灰色的寬廣泥質潮間灘地。
這裡的潮間帶,退潮時分冒出成千上萬的螃蟹,揮舞著長螯橫行覓食,集體發出微小而巨大的聲響,靜下心就可以聽到。冬季由北方遷徙而來的候鳥群,嬌小的東方環頸鴴在灘地上靈活地踏步,大杓鷸搖頭擺腦挖出灘地中的美味;退潮時分,老漁夫拖著長柄尖杷刮過泥灘,翻找撿拾自然生長的文蛤;這裡還看得到老牛日復一日拖著三輪車與蚵農下海工作,漁人整理蚵串、調整線長,一一撿除鑽食蚵仔的蚵螺,維持蚵仔的良好生長。
芳苑街上有著台灣最小型的「一條街市場」,熱鬧地為村落的居民賣著生活所需。這裡最有名的就是榕樹下「蚵仔炸」,每天早上開賣到下午就搶購一空,動作慢的就祇好下次啦!
「番挖」是芳苑的舊地名,「番挖文史六一號」是文史工作者魏清水的工作室,帶領旅人體驗這片溼地的生息,換上特殊鞋「踏米」,搭上鐵牛三輪車,跟著在地蚵農一起進入海裡,認識漁夫在冬季以「之字型漁網」捕撈鰻苗的智慧;在離岸五公里、離海一公里的灘地蚵田,體驗第一道由海上吹來的東北季風,走找台灣海峽的邊界……。
二○一○年經由彰化環盟等團體發起「守護白海豚國民信託」運動,超過五萬人參與認購保留了夕照、清風、牡蠣,因而保存了芳苑淳樸風情的漁村生活方式,總算還讓充滿生息的泥質潮間帶成為過去,現在隨時都可以去體驗。(楊雨青)
(本文同步刊登於新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