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台中步道學」的美麗邂逅

秋天,是一個浪漫的季節,而我在去年的秋天跟她有了一場美麗的邂逅:一個偶然的因緣際會之下報讀了千里步道協會首次在台中文山社大開設之課程--105年秋季班「台中步道學」。當時心想 “步道”不就是給人走的嗎?為何還要學?帶著疑惑、好奇的心,開始了每週三晚上七點到十點,世貿中心教室上課的行程(期間9/7~11/23)。

此課程主講老師是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教授, 徐老師不辭辛勞遠從北部搭車至台中授課,在一次次的課程中講解之下,我才恍然,原來我們親近大自然走的步道居然藏了許多學問呢!千里步道協會的理念是親近大自然、愛護大自然、守護森林、不砍樹木,重視就地取材與自然生態平衡的手作天然步道,銘謙老師說步道學的新願景是「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 課堂上老師教我們認識鋪設步道的材質,而不同的材質對環境、生態及人類也會有不同的影響,就以鋪設步道常用的三種材質~枕木、塑木、水泥為例:枕木雖說不至於對生態、環境產生太大的問題,可是其材質容易腐爛,使用壽命有限,造成資源浪費;塑木雖說價格便宜,卻又有遇熱變形無法分解的問題,且塑膠會產生污染,嚴重影響生態環境;水泥因其材質堅硬,容易有龜裂問題,且沒有縫隙會把樹根悶住致使根部腐爛,微生物也無法生存,我們行走其上,會重複使用肌群,對膝蓋、身體造成負擔。

「台中步道學」除了有銘謙老師在教室傳授步道學的知識理念,還搭配其他專業領域的教師群,如吳金樹老師、蔡志忠老師各帶我們戶外走讀大肚山台灣古道,認識大肚山里山自然生態動植物環境;吳長錕老師、趙克堅老師則在課堂上補充講解大肚山的人文歷史及400多年來的生態環境演變。經過課程中的學習,讓我清楚知道,原來步道與我們的生態、環境、歷史、人文是息息相關的,步道的弊病就是過多人為設施及水泥鋪面。

令人期待手作步道初體驗的日子是11/12,11/19二日,地點是有著豐富的生態環境及歷史人文的大肚區瑞井里三口井的2號古井右前方的小徑,用的是在地石材鵝卵石,在銘謙老師及助教建熹老師的帶領示範下,學員們同心協力、分工合作,撿石頭、搬石頭,荒野協會及千里步道協會志工也來幫忙,指導我們如何把大小不一的石頭逐顆定位並排鋪設(志工真是步道的靈魂啊),在一番手忙腳亂之餘,用了二個工作天終於完成了令人興奮+感動的好美的純天然手作步道,銘謙老師更喊出「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負成長」為台中名句。我是瑞井“原生物種”,這條步道是從小到大玩耍的地方,沒想到手作步道的地點就在這裡,當步道完成時,我的心情是悸動的,手作步道是有溫度的、溫暖的、美麗的,她將會是一條百年步道。這個秋天的浪漫是我報讀了「台中步道學」,參與了手作步道,感謝文山社大蔡靜宜小姐推薦此課程,給了我這場美麗的邂逅。

作者資訊

郭湘稘
台中步道學學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