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所有「手做」的步道都是手作步道

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手工具、工作假期......提到「手作步道」,大家第一個想到的應該都是這些原則。不過今天想跟更進一步,從施作原則、整體評估、安全,甚至是命名本身,來和大家分享,為什麼不是所有「手做」的步道都是「手作步道」。

我們也想藉由這篇圖文,正式跟大家介紹在手作活動上常見的「手作步道」商標。由千里主辦的活動皆會使用這個商標,我們也會鼓勵合作的社區和公部門夥伴們加上商標,讓參與者得以確保活動的品質與規劃,都是以安全且環境友善的方式進行的。日後參與手作的活動,也請大家認明手作步道的活動商標。

「手作」既是對工程步道的一種反思,「作」也有美感、技藝的意思,從英文翻譯來看更加明顯。手作步道的英文是 eco-craft trail,而不是字面上的 hand-made trail。

在評估階段,除了進行現勘以評估步道問題、工項與材料外,更重要的是釐清地權,確認主管機關或地主的同意,才進行下一步的施作。

上圖是現勘之後會產出的調查報告,左下圖則是步道師們在步道上討論工項。

在每次志工活動上,無論現場的新手老手比例如何,我們總會進行工具使用與安全講解,並要求大家配戴安全帽與手套進行施作。因為對於安全的堅持與確保,是領隊(也就是步道師們)時刻需要留意的。

每一場手作步道活動,都會由經過訓練的各級步道師帶領施作。我們也針對不同的步道環境與參與人數,訂有各級步道師的配比,以確保志工的安全與施作的品質。

這條在新竹的步道,雖然是由在地耆老手做維護,但還需要更完整的考量造成步道問題的各項環境因子(地形、地質、土壤、植被、水),也沒有完整掌握步道的核心價值(遊憩需求與步道整備程度的關聯),因此雖然熱心,但可能還是做錯了事。

這些熱心山友們用手「做」的步道,把不是山裡的材料帶到山上,既破壞美觀、可能造成進一步的生態問題,更重要的是,並沒有真正找到問題的源頭對症下藥。

比方說,鋪上紅毯的路段,要解決的應該是濕滑的問題,要處理步道的排水,單純鋪上地毯或是枯枝落葉,是治標不治本的。

或許因為一般人登山時,都希望能最快的抵達山頂,所以很多步道的規畫在一開始,都是陡上連續階梯的設計。但這樣既累人,對步道來說,因為坡度較陡,沖刷的問題也會更加嚴重。因此手作步道在考慮某些工項時,會首先考慮現在的路線是否需要更替,也就是所謂的「改線」。(東嶼坪的手作步道空拍圖,感謝吳明翰拍攝。)

為了確保志工的施作的安全、施作的品質,以及活動的順利進行,我們也有「手作步道」的活動商標。日後看到這個商標,就知道這是一場符合以上精神的活動囉!

更多手作步道的相關執行細節,請參考〈手作步道活動準則〉:https://www.tmitrail.org.tw/work-content/14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