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步道學遇上台中大肚山

徐銘謙/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副執行長、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台中文山社區大學台中步道學講師

十多年前目睹許多自然步道、百年古道遭到不當水泥石階、工程過度破壞的後果,因而走訪美國阿帕拉契山徑學習手作步道的國際潮流,陸續到英國、德國、瑞士、法國、日本、紐西蘭、冰島等地了解國際公部門與民間組織合作的制度與文化,對台灣的步道工程制度問題有所反思。十年來與林務局、國家公園以及雙北市政府等合作,手作步道已經在全國七十幾條步道上操作過,透過出版等推廣活動,已逐漸成為風潮。

什麼是手作步道?

手作步道的定義,從字義上看為「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步道施作,使步道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以增進步道的永續性」。然而,手作步道理念之提出,實鑑於步道過度工程化、人工化,造成棲地切割、不透水、傷膝蓋、耗能量、外來種、破壞景觀與史蹟等問題,手作步道乃是基於環境倫理,強調以人力方式運用非動力工具輔助進行施作,降低對生態環境與歷史空間的擾動,以增進步道的永續性與整體性。

因而手作步道不僅只是施作層次,而要從事前規劃開始,順應步道所在地的氣候、地質、生態等環境特性,考量人文歷史脈絡、使用者特性與兼顧棲地整體性,結合傳統工藝、在地知識與專業知能進行因地制宜的「適切設計」;重視軟體與服務,減少不必要的硬體,使步道與周遭景觀相融合,施作減少外來材料在能量與資源的損耗,善用現地特性的材料;更重要的是,為確保步道具備一定彈性能因應大自然的變化,又能保持一定程度的穩定性,更需重視民主對話的過程,與多元的非政府部門展開多樣的合作,以建立手作步道重常態維護體系。

步道學在台北文山與台中文山的巧合

因此為使手作步道建構「專業化」的理論與實作基礎,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於2013年以「步道」為核心概念,提出「步道學」環境教育培力課程,發展里山守護所需具備的基礎專業知識架構,並依據步道規劃設計所需的背景知能,嘗試設計出融合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科學與人文科學的知識體系與課程架構;同時建立入門、實務、實習三階段培訓課程分級規劃,強化知識與技能的層次。

同時為使手作步道建立「在地化、常態化」的守護網絡,進一步在2015年與台北文山社區大學合作開設「文山步道學」,與台北市大地處合作,在仙跡岩最後一條維持天然土徑的步道,進行步道學實務規劃實習場域,以及每年四次的常態維護。2016年在長期致力於守護大肚山的台中市文山社區大學邀請下,「步道學」也首度移師台中開設。在陳玉峰、劉克襄、鄭安睎、吳金樹、蔡志忠、吳長錕、趙克堅等在地師資群的加入下,讓非常強調「在地脈絡」的步道學課程得以落地扎根。

當千里遇上百里,台中文山步道學正逢其時

與此同時,台中市政府「百里步道」計畫正在規劃伊始,台中步道學因此有更具體與迫切的目標,我們將2012年在雙北市進行的「天然步道零損失、水泥步道零成長」  的公民科學家鋪面調查行動,在台中市提出升級版的目標:「天然步道零損失、設施步道負成長」,第一期步道學員也分工認領,進行實地鋪面調查與紀錄,作為日後監督與建議的依據。百里步道名單上46條步道,目前已經完成一半踏查,發現台中地區山徑已經將近百分之五十已經水泥化,其餘鋪面也有過度工程化的傾向。

這項調查工作將由第二期步道學員接力認養分工,希望能拿出科學數據做為要求百里步道政策方向的基礎;另一方面,也結合荒野保護協會台中分會、主婦聯盟基金會台中分會等組織,一起拜訪台中市觀旅局、區公所與里長等,2016年先在瑞井古井步道,以大肚山在地的紅土、卵石傳統工法,實作了一段步道。預計2017年將以大坑五之一號步道為實作場域,拆除工程壞掉的棧道,以頭嵙山地層的卵石特色恢復步道自然原貌。

面對正要起步的百里步道計畫方向,台中步道學的意義格外重要,希望能集結大台中關心環境生態、文史社區、登山健行的愛好者,與在地的組織一起形成堅實而專業的民間力量,促成百里步道計畫往手作步道的原則與精神發展,建立公私協力、常態維護的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