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瑞士的廢核觀察

瑞士核電地圖

文/Shirley(千里步道國際事務部主任)

編按:本文為千里步道旅居瑞士的志工夥伴 Shirley,在臉書上發表的一系列關於瑞士廢核與能源議題的觀察,希望可以提供台灣友人探討核能議題時作為借鏡,因此徵得作者同意後,彙整成一篇文章;本文標題、文章分段、部份標題為編輯所加,特此說明。

在瑞士,電力市場部份開放民營,居民可以決定你家的電是不是來自綠色來源:水力,風力等等。在我們住的小鎮,可以買到 100% 綠色電力(水力),電力公司並提撥 2.5% 收入開發新式的能源。(太陽能,生物能等)

每天在用電高峰期,洗衣機,烘衣機不能使用。(電路是分開的,所以市政府可以強制停電)這當然造成生活上的不便利,但是一天一個半小時也在可接受的範圍之內。

我要說的是,全世界沒有一個國家想出安全處理核癈料的方式。減核、癈核是世界共識。台灣政府不要再用恐嚇方式來談核四,(不會太老套了嗎?) 也不要再說核能很安全,我們真的沒有那麼呆!

如果增加的是百分之六的電,可以有其他配套方式來面對電的需求嗎?

台灣電價真便宜?

台電說台灣民生用電便宜,真的假的?我來算一算:128天,我們家用了 869 度電,平均一個月是 203.7度。如果用台電目前收費標準,我一個月電費付 502.66 NT,依瑞士電價收費,我實際上一個月付了 1,576 NT(3.6 倍)。

但是,瑞士基本工資是每小時 22 瑞士法郞(台灣基本時薪 109 NT),國民消費水準差距 6.45 倍。所以你的電價真的比瑞士便宜嗎?

瑞士廢核之路

瑞士目前有四座核能電廠,三個研究中心,一個核廢棄物處理中心。瑞士所有電力供應,核電佔 39% (冬天佔 45%),高過歐洲國家的 33% 平均值。

2011 年日本福島核災之後,瑞士在一周內把所有正在審議的新核能電廠取消,正式踏上廢核之路。透過多方集商,發表了新的能源政策;2011 年 5 月訂出四座大型核電廠的停機日期;Beznau 第一號機將於 2019 年停止運作,Beznau 二號機和 Mühleberg 2022 年停機,Gösgen 核能電廠於 2029 年停機;Leibstadt 核能電廠 2034 年停機。

2050 年能源政策(Energy Strategy 2050)

水力發電佔目前供電量 56% 核能比重為 39%,其他 5%(火力發電和其他新式能源)。新的政策的重點項目:第一就是減少用電,第二才是提高供電(電熱共生和氣電共生),另外值得重視的是改善供電線路的耗損(smart grid)。

廢核不容易,需要有決心,也要有方案。建造新核電廠絕對不是答案!

主管核能安全的組織是 The Swiss Federal Nuclear Safety Inspectorate (ENSI),在福島事件發生後,馬上進行核能安全的檢討,在 2011 年 10 月提出 37 個重點項目檢查。plant design, emergency management, experience feedback, supervision, radiation protection and safety culture。歷經四年,針對核電廠的壓力測試將在明年(2015)提出報告。

ENSI 另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核廢料的處理。針對核廢物的輻射性質,材料,規範處理方式。所有地表的儲存都是暫時,等到狀況符合後,瑞士有能力把核廢物放到地下 300 米以下,進行深地質處置 (Deep geological repositories) 在穩定的地質構造中開掘的放射性核廢料存放場所。台灣的核廢料要去哪裡?

ENSI waste management:

輻射物如何打包 (To make it possible to package the radioactive waste (e.g. mechanical disassembly);分開非反應物和反應輻射物To separate inactive and active waste components (e.g. decontamination),減少輻射物總量(To reduce the volume obtained (e.g. compaction, incineration of combustible substances); 和改善輻射物在儲存和運輸過程的整體安全性 (To improve the safety-relate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waste during storage and transport (e.g. embedding in suitable waste matrices such as cement, glass or bitumen)。

我再來講瑞士人有多害怕核災。

早在 1960 年,瑞士便通過聯邦法律,強制規定私人住家和公共建設,都要建造核災避難室,政府必須提供足夠容納全部人口的核災緊急避難室。

我們家地下室就有一個核災避難室,那個門至少有 30 公分厚,我推不動,用了全部的力氣,只能拉開一點點。你可以說瑞士人近乎偏執狂,把核災想得太嚴重,用超高標準來討論安全性。

但是,當我們回頭去看車諾比 (1986)事故,快三十年了,當地輻射物還在,當初反應爐所在地,法國核能團隊設計了厚重水泥建築物(屋頂水泥是一公尺厚)要隔離輻射,蓋了十多年到現在還沒完工。預計輻射物還至少有一百年才進入半衰期。

台灣政府為什麼不怕核災?又做了什麼準備?

延伸閱讀:New Safe Confinement (NSC)建築物的大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