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全國NGOs環境會議之「邁向永續國土」分組引言:水泥國土+濕落海岸+河川殺手:國土如何永續!?

文/周聖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

經過十數個團體,兩個多月的籌劃和討論,「永續國土」分組,終於從包山包海紛雜環扣難以切割的各種國土議題中,務實的聚焦在:道路工程與水泥步道、濕地與海洋、河川整治,三大議題上。

討論的過程中,曾被列舉出的主題還包括:國土三法的具體內涵;無毒國土—除草劑、農藥對土地和健康的危害;東部永續與發展在地觀光的省思;道路開發所造成的棲地切割與環境破壞;農業政策與農地保留;糧食自給與食物安全;森林與土壤;河川與水庫…每一項都與「國土永續」議題緊密相關。最後考量會議時間長度以及各參與團體於該時間之人力…等現實條件,最後在眾多議題中,決定將「國土計畫與國土復育」作為「永續國土」分組上午場論壇主題(由荒野統籌規劃);並在這個主題基礎上,下午場再分別進入三個子題--山林(由千里步道與荒野召集)、海岸(由彰化環盟召集)、河川(由水患治理聯盟召集)--進行深度的案例探討與公民對話,並提出對該子題的共同訴求。

光是「水泥國土」這個議題,隨手便可列出許許多多正發生在我們土地上匪夷所思的荒謬現況:

1.中央政府每年編列給地方政府動輒數十億的道路建設經費,甚至要求必須以新建道路為主,因而造成許多不必要的新闢道路、蚊子道路,人口密度不高的偏鄉,道路密度卻逐年成長,遠遠超過需求;

2.我們的偉大建設為何都是硬體工程?都是和水泥有關的開發工程?海邊綿延的消波塊、野溪旁突兀的堤岸和護坡、無限延伸的道路工程…。我們的社會已經發展到需要更多軟實力和會思考的腦袋,而我們的經費框列為何仍停留在死板板的硬體工程和硬梆梆的水泥?誰可以修正政府財政支出分配比例?是立院諸公或是總統與院長大人?

3.在郊山水泥步道方面,很多專業的技師強調用水泥石階或是經過專業技師簽證、設計、包商施工、驗收保固的步道工程,認為這樣才是可以耐久、一勞永逸的。但大家都知道,郊山步道常常三五年就會翻修一次。這其中的問題癥結為何?究竟我們每年浪費了多少錢,在山裡一而再再而三的舖上水泥,讓土地不能呼吸、讓大樹失去生根的機會?

兩三年前我在行政院永續會時便聽聞經建部將全面檢討高耗能的水泥產業,並降低水泥外銷產量。但就在上個(3)月28日我參加環保署召開的101年第一次「空污基金委員會議」上,「有害空氣污染物管制成效」報告中卻指出:「近兩年水泥業產量增加,致高溫產源之汞及砷排放量增加」。

台灣目前每年約生產二千萬頓的水泥,為此每年要開採石灰石、黏土三千多萬噸,這些石灰石與黏土,需經每天燃煤七百多萬公斤的火力發電廠、六百四十九萬度的電,以及兩千多萬公斤的水才能生產出來;其所產生的SO2、NOx、CO2、CHx、CO等氣體,會形成酸雨,破壞森林、湖泊、增加溫室效應;砷、鉛、鎘、汞等有毒的重金屬,更會對人體產生非常大的危害。水泥是個名符其實高耗能源又具破壞性的產業、是用台灣珍貴的森林、水源、山石…和人民的健康換來的!

然而,台灣並不需要每年生產兩千萬頓的水泥,因為就算在經濟起飛及全力加強國家建設的七O年代,水泥的用量也才一千三百萬噸。將目前各項重大公共建設(如蘇花改、台北捷運環狀線、萬大線、高雄港聯外道路..等),加上民間建案等需求加總,仍有4成水泥在運輸成本很高的狀況下銷往國外,賺取獲利很低的利潤,只為保持水泥廠持續燒煤運作。(資料來源

不斷提高國內水泥內需、同時要求爭取外銷、限制國外進口,究竟是怎樣一隻巨大的黑手,在操控著這賤賣國土禍國殃民的產業鏈!?

這讓我想到一張空拍照片,美麗的山林被挖去整片山頭,拍攝者齊柏林說:「開車經過那裏,我們會看到水泥廠、儲存槽、很多很多的砂石車,…我們從不知有多大的山林面積被挖空,但從空拍的照片中,我們可以看到那片坑洞是多麼怵目驚心。」挖掉的山頭、變矮的中央山脈,我們的國土被挖出來經過烈火燒成水泥,生出有毒氣體,然後鋪天蓋地的佈滿在我們的山路上、溪河邊、水圳旁、美麗的海岸線上,也把我們每個人關進水泥叢林裡。

寫到這裡,也讓我不禁想起,傅崑祺縣長兩年前競選花蓮縣長時曾信誓旦旦的提出「八不政策」:山坡地開發申請不准、公共財私人開發申請不准、煙囪事業申請不准、砂石場申請不准、土資場申請不准、新礦區申請不准、舊礦區延期申請不准及電動遊樂業申請不准。可是看看他當選後所提出來的幾個巨型開發案:太魯閣國際觀光劇場,擬投資三十億元,在太魯閣立霧溪口南岸打造一個擁有八百個席位還能一百八十度轉動的大型圓形土丘建物;備受爭議位於海岸山脈上的遠雄二期也獲得擴建執照;2012年2月3日報載:面對花蓮縣政府財政極度困窘的問題,傅崑萁表示將檢討現有禁止開發的八不政策,以開闢新財源。

台灣小小彈丸之地,不斷被無所不到的道路開發與水泥工程,開腸破肚;水泥、柏油不斷從主要幹道延伸到山林、海岸;山壁護坡及排水溝圳,以及隨著道路不斷延伸的紐澤西護欄...,水泥已無所不在,也切割了無數生物的棲地!當我們思及我們的山林海岸濕地與河川的時候,我們卻只能用水泥、失落、哭泣等字眼來描繪它。這是我們的懊喪、土地的哀鳴!我們還有機會,透過成熟的智識與無私的合作,帶給我們已然崩壞的國土一些復育的機會嗎?

感謝所有參與本組討論籌劃的荒野、千里步道、水患治理監督聯盟、主婦聯盟、彰化環盟、綠黨、水患治理聯盟、中華民國野鳥學會、地球公民基金會、台灣媽祖魚保育聯盟、農村陣線…等NGO組織,以及所有秉持熱忱參與本分組引言和與談的—李永展、廖本全、林秉勳、黃于玻、徐銘謙、蔡嘉陽、張豐年、潘忠政,以及所有來到這裡,共同參與關心此一議題的朋友們。

相關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