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電視】我們的島:野草死亡紀事

瑞秋卡森博士,在1962年寫下《寂靜的春天》一書,希望喚醒世人對農藥的重視,如今春天回來了嗎?在鄉間、在閒置的空地上,我們經常看到枯黃的草地,這些野草,為什麼遭到這樣的對待?它們有姓名,還是昆蟲的生態樂園,但是對農民來說,卻是害蟲的滋生地。在習慣使用除草劑的今天,我們忽視掉了哪些東西?

當農村對除草劑議題逐漸重視,有人卻發現,以往只在田間使用的除草劑,正在往住宅區蔓延,讓閒置的空地,變成一塊塊枯黃的草地。

六年前,張小姐為了給孩子更好的生活環境,搬來宜蘭,美好回憶還留在腦海,現在卻是到處都在噴除草劑,空氣瀰漫著除草劑的臭味,讓她很憂心。於是一群社區媽媽自發性地募資,雇請工人來割草,有的媽媽乾脆自己彎下腰,雖然拔得腰痠背痛,還是改變不了她們的決心。

但是她們知道,雇工割草或自己拔草,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必須從公部門開始,於是她們四處陳情,想把除草劑趕出住宅區。依照「農藥使用及農產品農藥殘留抽驗辦法」,除草劑必須按照標示使用方法及範圍來施灑,一旦違反農藥管理法,將處以一萬五千元到十五萬元的罰責,過去卻很少有民眾因此被開出罰單。為了避免一開始反彈過大,宜蘭縣政府從非農業區開始推動禁用除草劑,要求公部門用人工割草的方式;私人單位則是嚴格執法,接著將一步步拓展到農業區。

2012年底,千里步道協會和宜蘭社大、羅東社大等民間團體及宜蘭縣政府,合作推出示範道路,希望合作打造沒有除草劑的自然步道。另外在黃文達看來,雜草管理除了用藥之外,還有覆蓋、草生栽培、動物防治、人工割草等方式,都可以達到管理的目的。

當我們從人類便利的角度出發,人與草之間就只有戰爭。試著理解野草的世界,就會發現,它,其實不是敵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