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道鋪面調查系列 - 3】減法思維 步道健行更愉快

編按:歷時將近兩年的「雙北步道鋪面調查」,在經過數十位鋪面調查志工實地走訪台北、新北總長將近 500 公里的郊山步道,看見許多光怪陸離的郊山現象,也為高度人工化的郊山步道感到憂心,這也成為我們今年倡議發起「台灣步道日」的重要初心。為了讓步道調查成果不只是冰冷與表面的數據,,千里步道鋪面調查小組深刻討論,主筆寫就一系列 6 篇探討郊山步道課題的精彩評論,並投書至「天下獨立評論」,希望透過輿論號召更多朋友關心步道議題,並形成社會討論。即日起將配合獨立評論,每日刊登一篇系列文章,也歡迎千里步道的夥伴們的批評與鼓勵,並期待大家能協助轉載分享,讓更多「看見步道」!

千里步道鋪面調查小組
李嘉智 文耀興 徐銘謙
林芸姿 張隆漢 張雲涵 張義鑫 郭天順 陳朝政 陳麗娜 賀賢德 潘建宇 蕭國堅 台大步道行動社

步道調查成果 - 3

圖、文/千里步道鋪面調查小組

曾在清晨沿著步道,走上就在我們居所週遭的郊山,享受山林中充滿芬多精的沁涼嗎?不過或許你也發現到,我們的郊山在這清靜之外,還漸漸多了一些額外的元素,好比供民眾盡情揮拍廝殺的羽球場,或各式各樣、品項不輸專業健身房的運動器材,而幾片板材、帆布便搭起的空間,更提供了泡茶、卡拉OK甚至麻將等多角化經營的服務。

隨著物價、房價飛漲,在大台北都會區,物美價廉的休閒去處難求,能在空氣好又能夠「免費」使用的郊山上,闢建一隅小天地,確實是壓力滿載的城市生活節奏中難得的「小確幸」,但對我們的郊山生態來說,卻不知是幸或不幸?

郊山客廳、菜園、健身房?

過去一年半的雙北步道鋪面調查期間,我們走訪了大台北地區274條郊山步道,其中不乏歷史悠久的古道山徑,也因此可以觀察到,從前因為移民、通婚、交易等種種生活所需而形成的古道,與現代提供休閒遊憩的步道,功能不同,週邊設施也就有所差異。而這樣的使用需求變遷,也造就了現在我們對步道環境的想像。

在理想狀況下,政府是為了追求社會最大福祉,以及滿足人們對幸福的追求而存在。於是,因應各式各樣的遊憩想像,公部門年年編列經費,設置、改善、維護郊山步道的環境,除了提供登山健行的功能,也滿足了包括運動健身、衛生清潔等便民需求。

除了政府發包委外設置的設施,例如涼亭、桌椅、觀景台、垃圾桶、運動器材與廁所,我們在步道上,也發現為數不少由熱心民眾自發設置的人工設施,包括泡茶桌椅、菜園、遮雨棚、健身器材,甚至「建設」為羽球場、籃球場、土風舞場、卡拉Ok的也大有人在。如此郊山「客廳化」、「菜園化」乃至「健身房化」的現象,在台北市與新北市的案例不一而足,但這麼做真的沒問題嗎?

步道調查成果 - 3-2

圈地自用傷害公共權益

我們先從民間自力營造的郊山設施談起。首先,無論是簡易的休憩棚架、羽球場、健身空間或卡拉OK,勢必得先剷平坡度與清除設施週邊腹地植被才能動工,甚或為了尋求更適合的基地,往往衍伸許多從主要步道連接到這些「私人園地」所走出來的支線;之所以強調私人園地,乃是因為我們觀察到,這些場所多半會立有告示,說明是某某登山會、某某羽球隊所有,旁人勿入。

在公共空間圈地自用,不僅影響、干擾一般步道使用者享受山林與自然的權益——必須強調,「景觀」也是一種公共財之外,更有公共安全的疑慮。更不用提,利用步道兩旁坡地開墾成菜園,也不免令人擔心有水土保持的問題。

加強軟體取代硬體建設

至於公部門所設的週邊設施,再概分為遊憩設施與便民設施;前者常見的有運動器材、涼亭、觀景平台,後者則是公共廁所、垃圾桶等。姑且不論為了滿足民眾上山運動的需求,而在郊山普遍常見的器材,暴露在多雨潮濕的環境中,年年必須花費多少預算替換、修繕耗損,我們更想問的是,在怡人景致、清新空氣中登山健行,難道不就是最好的運動了嗎?

我們調查過程中也遇過,或許是設計、施作的廠商,缺乏對於步道當地氣候和生態的了解或進行事前評估,竟在毫無展望的山谷密林裡,移除原有植被,用水泥蓋了一座座似是而非的「涼亭」:一座沒有涼風吹拂的亭子,如何涼快?

都市生活的擴張應該節制

再重新回想,走在仍維持著原始風貌的古道上,環繞著我們的是自然綠意的氛圍、生態的旺盛生命力與多樣性,相較現代化的郊山步道,我們非但未曾感到不便與困擾,少了遊憩設施,反而更能專注於感受大自然中不易察覺的生命律動與動人風景。

人類文明的發展,的確是不斷向山林、原野拓展索求的歷程,如今我們應該試著靜心反省,即便目的是出於親近自然、休閒遊憩的基本需求,也得有所節制,不該將都市中舒適的生活無限擴張。

此外,公部門因應民意、滿足民眾需求的同時,必須改變硬體思維,改以軟體資訊引導與管理、分散過度集中的遊客量,進而降低對單一步道產生的遊憩需求壓力。例如,與社區、民間社團合作,推廣強調環境友善、低密度的生態導覽遊程,或是持續加強民眾對「無痕山林(Leave No Trace)」觀念的認識,都是長期而言,逐步扭轉現階段對步道環境想像的重要途徑。

不知道你心裡是否有一段最想去走走,或想和最好的朋友分享的步道?如果有,那會是圍繞著各式各樣設施、人聲鼎沸的步道?還是一條能讓你內心平靜,又能大口呼吸新鮮空氣的天然山徑?

親山而不「侵」山,接連談了步道鋪面與週邊設施等硬體問題,下一篇我們將從步道資訊及指標系統的混亂與錯置,來談如何透過健全軟體建設,促進郊山步道的管理與維護。

(本文同步刊登於「天下獨立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