辭職坡手作步道緣起

IMG_3203

文/陳美惠(國立屏東科技大學森林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沿著省道台 24 線進入山區路段,先經過三地門鄉的三地村之後,緊接著就是達來村了。當初是為了交通便利因素於 1989 至 1991 年期間,陸續自隔著北隘寮溪對岸坡地平台的舊達來,搬遷至台24線公路陡坡旁的新達來。新達來的歷史僅20多年,許多達來村的居民是在舊部落出生、成長、結婚、生子,在這裡經歷人生各個重要的階段,至今舊達來仍是居民常去的地方,那裡還保留舊居、耕地、採集的場域。

新達來距離平地車行僅約十分鐘,與外界交通方便、交流容易,但卻是三地門鄉十個村落中,人口最少的部落,除了受到都市磁吸效應的影響,這裡的腹地有限、土地非居民所有、缺乏耕地,應該也是人口發展受限的主因。在與外界交流如此便利的情況下,達來村仍保有許多的傳統歌謠與傳說故事,而且語言、生活慣習與傳統文化依然可見,更有以石頭、石板構成建築的舊部落。在快速變遷的洪流中,仍保有一定程度的自然與人文資源特色,是達來部落特別令人珍惜之處。

2009 年 8 月莫拉克風災重創新達來部落,然而舊部落經風雨試煉仍安好無恙。屏科大森林系社區林業研究室自 2008 年開始,陪伴台 24 線道路終點的阿禮部落,而達來部落可謂是 24 線生態旅遊的前哨站,如果在達來和阿禮部落建立示範,前後呼應,將有機會影響更多位於台 24 線公路旁的原鄉部落,在災後共同以環境永續的方式再出發。於是 2009 年 10 月起,透過社區林業課程帶領修課同學,進行舊達來部落的動植物、人文歷史及神話故事等資源調查,2010 年進一步協助屏東縣地磨兒文化產業藝術協會申請勞動部培力就業方案,透過教育訓練輔導陪伴該案的培力就業進用人員。此外,研究團隊投入心力持續資源調查、規劃生態旅遊遊程、營造舊部落環境、行銷遊程,並建立和社區組織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舊部落是達來5次遷村史上的第 4 個遷居地,前三次舊部落及舊馬兒部落也在周邊。舊達來是過去往來霧台的唯一交通要道,對於外地來到霧台工作的人,常在這裡定下心來面對工作的抉擇;而對於遠行的親人朋友,舊部落更是代表著珍重再見、思念盼望的離別處。古道不只是一條舊時的通行道路,更是追尋記憶、懷古思今的心靈道路。舊達來呈現日治時期規劃的棋盤式格局,也因多次遷徙,這裡的建材大多就地取材,以石頭構築庭園房舍、街道巷弄、梯田邊坡,伴隨周邊古道,舊達來整體是一座石頭城的特殊風貌。石頭與石板連結人與山林土地的緊密關係,也成為達來村突出的部落特色風貌。

新舊部落之間以吊橋為主要通道,橫跨北隘寮溪縱谷。接近吊橋、北隘寮溪畔的「辭職坡」是一條極具代表性的古道,這條崎嶇難行的山徑,讓許多分派到霧台鄉的公務人員決定辭職,這條年久失修的古道日漸隱沒在山林間。研究團隊將舊部落環境的恢復視為首要工作,並逐步修復周邊的古道,在匆忙快速的現代社會,希望協助達來部落成為時光停滯在 5、6零年代的靜謐悠閒、純樸簡約,充滿歷史記憶與溫度的世外桃源,讓人們可以透過步行以緩進的速度,與這個空間多一些互動,身心靈多一點自在,因此盡力維持原有風貌,盡量做到低碳,是協助舊達來發展的核心思想。

當 104 年展開辭職坡修復時,我們尋求專業的手作步道團隊-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協助,並取得林務局屏東林區管理處的行政支援,以及社區組織的支持與參與,結合步道志工的力量與排灣族人的傳統智慧,共同推動步道工作假期。以社區參與及千里步道協會的專業的基礎,讓古道修復的想法更容易具體實踐,這樣的結合,幫助部落修復充滿故事與時代記憶的古道,更重要的是在追求快速、方便、水泥化充斥現今,讓人得到更多的省思,因為我們是可以這樣做事,來延續古道的生命,並帶來更多的價值。105 年將繼續修復 104 年未完成的路段,以完整重現這條古道的風采。手作步道滴下的汗水與勞動,表達著參與志工對這條古道的心意,以及為堅持傳統與手作的努力,而這正是當代人的責任,如何為傳統知識與現代科技之間銜接與整合,並在持續前進的社會發展中,保有更多動人的元素。步道修復不僅是一條古道的再現,其所喚起的記憶,人與土地的關係,對傳統文化的認識、認同、責任、傳承,正在影響著這個部落,也在年輕人心中種下傳承的種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