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步道」運動是什麼?

用雙腳丈量自己的大地,用雙手親撫沿路的古跡,用心認識與欣賞台灣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

~徐仁修〈千里步道繞台灣〉

有一天,你可以徒步去走遠路,或騎著單車去環島,你走過一村又一村、一鎮又一鎮,沿途沒有汽機車的威脅,沒有工廠廢棄物的污染,只有美麗的山海與清綠的田野風光,你腳下穿過的是「美麗風光保留區AONB」…..你可以在某個小鎮夜宿,翌晨又動身上路。你腳沾夜露,迎著晨風…..你默默的走,默默的想…..這條路乘載你的思緒,伸向遠方,没有間斷……

~黃武雄

「千里步道」運動是什麼?

千里步道運動是2006年4月23日由徐仁修、小野與黃武雄三人連袂邀請大家,共同來發起的一項「大地運動」,目的在於「重建環境倫理」、「回歸內在價值」,並「發展台灣新文化」。初期由「社區大學」與「荒野保護協會」默默耕耘,透過開放參與的方式讓許多關心生態人文,關心台灣社會的民間力量,從各方向注入。歡迎更多的團體與個人共同來發起,共同經營。

這項運動直接的訴求,是探查並創設出一條美麗的環島步道,供徒步者與自行車能悠遊其中,同時寄望步道周邊能立法設為「美麗風光保留區」【如英國的Area of Outstanding Natural Beauty,縮寫為AONB,參見蔡建福〈綠道的規劃與花蓮的鄉村發展〉】努力保留台灣山海原有的自然與人文之美。

為了避免步道工程對自然生態的進一步破壞,這項運動提倡「自然路權」主張,盡量就現有道路(含山海小徑或古道)進行規劃與連結,將原有完全由汽機車壟斷的路權,部份還予徒步者與自行車;只有在少數路段,才關闢新路。

這條步道有主幹道與支道,臨山近海,伸入平原。

步道沿線紀錄周邊的生態與文史,設劇場或音樂藝文、手工藝與說故事等活動場所,蔚為民間進行文化活動的開放空間。某些經細心評估過的據點,亦提供農產品或手工藝品,交換買賣的小市集。

步道管制汽機車交通。理想狀況是徒步者與自行車合道,但有時路段限於地形與交通現實,則人車分流:徒步者走幽密小徑,自行車必要時與汽機車使用同一道路,但路面高度與材質須作區隔,使自行車能有專用車道。

這樣的考慮有助於串連出一條環島的步道,【請參看〈當你出門去探查〉一文】。目前即使是技術層面的問題,都還困難重重,必須凝聚廣大的民間力量,深入社會基層,激發在地參與【參見張長義、蔡博文〈千里步道運動與在地參與〉】,以集思廣益,才能逐步解決問題。

步道有時亦進入村鎮或城市:一方面提供行路者(含自行車)補給或休憩,也讓他們多認識各地風情;另一方面有利於城鎮發展,步道進入城鎮後的街道,可規劃為徒步區,促進觀光,提高商街品質,或設行路者專用道,提倡「自然路權」。

至於價值層面的問題,更須發展公共論述,讓台灣社會能藉這個訴求鮮明有趣的議題,反思現代社會中人的內在價值【參見黃武雄〈夢想幾年後台灣出現一條環島的千里步道〉】。例如:

◎ 汽機車與行人自行車的路權問題。

永遠是汽機車絕對優先嗎?

◎ 經濟開發與生態人文的平衡點。

台灣的開發主義過頭了嗎?

◎ 人與自然的關係。

例如:我們有需要裝那麼多水銀燈?舖那麼多紐澤西水泥牆,並到處用殺蟲劑嗎?我們是否過於漠視了週遭動植物的生存權利?

◎ 休閒與消費。

休閒活動等同於糟蹋自然嗎?

◎ 擴張主義抑或保留主義?

我們的反思最後將回歸於人存在的根本問題。

希望這層層反思會擴及其他議題,影響我們的城市環境及台灣社會的面貌,並為催生公民社會鋪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