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沙龍-5】2006.06.30 第05次智庫沙龍

千里步道智庫沙龍第五次討論會

時間:2006.6.30〈五〉下午6點30分 - 9點30分

地點: 永和社大(永和市永利路71號,福和國中校內)

聯絡電話:02-29236464*21 / 0912818480

6:30 – 7:00   簡餐與互相認識

7:00 – 7:10   籌畫中心工作簡報:

709台糖小火車之行—全台開步走各地探查第一站:雲林,第二站:台南

712-713台灣苦行蘇花段—全台開步走各地探查第三站:花蓮

721-722阿朗壹古道

7:10 – 7:30   步道運動與市民社會--李丁讚

7:30 – 8:30   討論與意見交換

8:30 – 8:40   阿朗壹古道開步走影音簡報—古國威

8:40 – 8:50   頒發611感謝狀

8:50 – 9:00   小結與智庫沙龍預告

9:00 –          自由交誼

------------------------------------------------------------------------------

2006/6/30第五次智庫沙龍紀錄

記錄:林珮瑜

一、專題引言:千里步道與市民社會/李丁讚

串連千里步道 促成公民教育

我一直喜歡參與黃老師的活動,因為黃老師抓得到社會核心的問題,我也非常認同黃教授推行「千里步道」的運動,這個運動,是有方法、有步驟的公民運動。

「千里步道」背後涉及的層面很廣,我們目前所見的運動大多在技術面上不夠多,而且層面不夠廣;但千里步道就不同了,它背後含括了文化、政治、經濟的問題。

要架構一條千里步道,有一種簡單的方式,那就是讓專業者去設計,連成一條環島步道,由國家來促成、來管理;但是我們並不想用這麼簡單的方式去做,我們選擇用另一種方式去做:由下往上地推廣,當然最後還是要國家公權力一起加進來。

之所以選擇這個比較困難的方式,是因為這運動的目的不單只是一條環島步道,還有其背後的企圖。我們要藉由這步道的串連,誘發一個名為「社會」的東西,像是民主、政治、教育,這才是最後的目標。

談到今天的主題—千里步道與市民社會。所謂的「市民社會」,英文是civil society,有時也翻譯做「公民社會」。

台灣是不是一個公民社會?公民社會是現代社會理想的呈現,我們為什麼要達到公民社會的目標?因為在公民社會之下,社會秩序會好,政治、民主也都會好。

台灣過去五十年來沒有真正的公民發展,民間沒有組織、動員的力量,所以社會很弱,導致無法與政府相對應,嚴重影響台灣的發展。

「公民社會」最大的特徵,就是公民熱心於公共事務,願意參與其中,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事情,並想辦法解決,那就是公民。

「公民」與傳統社會中的鄉民不同,舉個例子來說,一條馬路中央有洞,造成不少車禍,傳統的「鄉民」思維下,他們會用自己的力量,去填洞修補,而且為善不欲人知,最好不要被人發現;但「公民」會打電話給警察、民意代表,甚至是寫信到報社,壓迫政府來解決,一個市民社會當很多公民存在時,就會進入公民社會,如此社會才會好起來。

現代社會好不好,重點在公民、在社會,而不是在政府,不要去期待政府或是總統有多好,只要底下的公民強起來,政府就會改變,因為有強大的公民逼政府做好;沒有監督,政府就會變壞,反而會被政治牽著走,就算有政黨政治也沒用,像我們現在的兩黨政治有比較好嗎?沒有嘛!如果民眾不自我強化,政府就會敗壞。像北歐就有很強的社會。

台灣的改革總是集中在政治改革上,其實政治改革的議題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問題在底層,在於這個社會大家願不願意一起共事。

我們現在就是要透過「千里步道」的建構,慢慢地把民間的力量集結起來,使之成為強大的社會力。

市民社會對政治的作用

政治要靠民主來確保,而好的市民社會可觸發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讓民主更民主」,由人民催促政府做事,藉由市民社會參與的空間進行討論、開會、意見的爭執、示威種種過程中,大家彼此成長,變得更民主、更像公民,民主和公民的真正概念就是「教育」,在這樣的過程中,大家互相學習。

看書不會創造出好公民,好的公民是要「實做」的,去分配、去思考、去論辯、去做,例如參與社區的討論、開會,這無關於一個人的教育程度,「實做」就是一個最好的訓練,過程中會涉及到倫理、公平、正義的問題,只要參與,很快就會發現民主背後真正的核心意涵就是「教育」,利用參與、開會、討論,慢慢的,會開始分析,擴張對人對社會的關懷,開始進行思辨、分析不至受到矇騙。例如投票,如果能分析,就不會被政治人物矇騙。

讓很多人能進入小團體經歷上述的過程,在過程中學習,這個社會才會強壯、成長;有機會參與、關切與自身相關的事務,社會就有希望。透過「千里步道」的建構,在每個地方、鄉鎮,連結不同的環保、文史、生態、社造、休閒健康……等各團體,可以刺激不同的團體呈現其特色,若可以聯結起來,我想那可以讓台灣人看到許多想像,比如透過步道,進入城鄉改革,產生一種新的生活方式的可能性,甚或延伸到城市的改革,這些過程才是我們要重視的。

我們可以為台灣建立一個新的價值、新的想像;而這些,就從「千里步道」開始。

二、意見交流與討論

周聖心:很少有一個全民運動在這麼短的時間內,這麼快的擴散、捲動,「千里步道」就是一個讓人很驚訝的例子。但在意思的整合上,卻需要花很大的力氣,有沒有什麼條件或機制,能有助於結合不同團體的力量,避免內耗?

粘家財:我百分之百贊同李老師公民社會的說法,那好像是一個理想性的社會,但就彰化而言,像當年反杜邦一事,如今彰化的環保團體已寥寥無幾。回到「千里步道」的問題,我認為應該思考沙盤推演,比方說在彰化,大家的互動時間多半在早晨,也許就可以在早晨的時候和當地人聊聊,又或者在樹上綁「千里步道」的布條,讓民間看得到「千里步道」的訊息,比較快瞭解「千里步道」。

李丁讚:民間團體可以不必在乎效率,重要的是過程中的學習。慢下來沒有關係,不用太早達到目標,以至於反而沒有學到民主上的訓練與共識,不滿、衝突,抗議是可以被接受的,但是要適可而止。

「實做」很重要,例如屏東東港的綠化,在實做的過程可以碰撞出一個操作的方式,在實做中表現出專業,實做裡有專業在是最好的。

林學淵:以社區議題為例,我們對於都市行走就有一些想像,例如荷蘭,從人行道進展到自行車道的路權。我們這個團體很注意城市行人道,像我們在永康社區,永康國小的小朋友放學的路權與鄰里長停車空間相爭問題就很大,我們從基本人權,就是人車爭道,到安全、健康、推動大眾交通系統、公共空間觀念的建立到公民意識的建立,透過社區進行公民討論。台北市搶道、路霸的問題重重,但由上而下掃除路霸,反而造成有的人會同情路霸,台灣的汽機車太多,而台北的自行車道只有假日才能用,就算大眾運輸系統、公共空間建立也無法讓這問題得到改善。社區上學步道、行人道的推廣觀念,我認為由社區從下而上,到公約、共識,會比政府來得深遠,有約束力得多。下半年度開始,我們會進行路權概念的養成,推廣的方向是利用大眾運輸系統,以及減少汽機車的使用。

李丁讚:各地要動起來,否則很難成事,地方要自組社團,自發性地動起來,一個運動會不會成功,就要看各地動起來的密度是否大到足以連結起來。

林珮瑜:市民社會和公民社會的差別在哪?台灣目前的層次為何?台灣在公民意識發展上有無前例可尋?

李丁讚:市民是最基本的層次,指的是每個人都有「權利」的概念,不過,還是停留在用傳統方式解決社會問題的狀態。公民就比較主動,會主動參與公領域的事務,而非消極地只有對「權利」的觀念認知。

台灣目前公民意識不足,還停留在低度發展、「市民」的層次上,北歐國家已臻成熟,美國只是中度開發的公民社會。台灣早期1980年到1990年間針對社會問題的社會運動較熱烈。

我常說:「只有民主才能是民主更民主。」台灣因為威權,所以都沒有民主,停留在弱智的社會,80年代解嚴後,民眾對社會運動的動能被政治吸納,失去繼續發展,養成公民意識的機會;90年代後,雖然有社區運動、社區總體營造等社會運動,但還是仍停留在社團的層次,沒有開展,這很可惜。

至於例子,美濃就是一個發展的例子,可惜的是只是當地鄉鎮的規模發展,並沒有擴大到其他地方。

台灣很可惜的是,當年權利意識抬頭的時候卻被政治吸納,社會運動轉變為政治運動,而沒有讓社會學習、成長。

梁博凱:這裡可以提供一個例子,美國有民主黨、共和黨,但在紐約,還有一個獨立黨,他們不是政黨,只是一群人,不定時會以表演的方式來表達對時事的看法,但對於市長候選人的選舉結果卻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沒有一定的組織或運動,只是少數人的群集,對於紐約人就有很大的影響力。

李丁讚:在我看來,紐約的獨立黨,依然是一個政治屬性的政黨。台灣的民間團體受政治力介入太深,例如在新竹,就我所知,就有三分之二的社團被政治滲透;社團本身已被政治化,被政治操控,故市民社會無法成形。

謝璧如:如何給我們的下一代好的公民教育?

李丁讚:民主是實做的,從在學校班級活動的分配:開會、打掃、負責,都是基本的公民教育;一個好的公民教育是從家庭開始的,我再次重申,民主的本質就是教育,像我就會問家中的孩子全家要去哪旅行,而非自己決定,也許一個孩子說去美國,一個說去法國,一個說去日本,我會讓他們三個去收集資料、準備辯論,看誰的最有說服力,這種過程就是一種公民教育。目前我們的家庭、學校教育都沒有訓練公民的機制。

楊祝源:很多事情要透過公民社會來表達,拜讀李老師的文章,對李老師的想法很是認同。我們一直被政治帶著走,而華人社會的教育下,傾向不得罪人,以至於造成內耗、鄉愿,千里步道如何落實公民討論、公民教育?又我們在611台北開步走的活動後,如何繼續在地方深耕、發展?我們很可惜的是各地有人報名,但無地方自組發展。目前社會的聲音被藍綠霸占,其他社會聲音沒有辦法出來,我們千里步道的步道只是一個形式,真正的內涵是我們能否走出一條公民社會的路。

粘家財:李老師的想法若能深入各地,那將是很好的。

李丁讚:公民社會有賴社會自發性的運動,台灣目前政治力很強,民間社會卻很弱,怎麼辦?教育是最根本的解決辦法。民主的本質就在教育,民主能讓社會大眾聰明起來,大眾聰明起來就不會亂投票,不會亂投票,所投出來的結果就會是好的。

三、阿朗壹古道影音分享/古國威

古國威:這個古道地處偏遠,說起來,是最好保護,也是最容易被破壞的,因為遠,大家比較沒有感覺。目前,阿朗壹古道面臨被開發的危機,但其實沒有開發的必要,以交通來說,台26線足可因應台東到屏東的交通;未來,希望能推動這條古道成為國家級的步道。以這條路的狀況來說是慢不得的,如果不伸手去救的話,可能就快要保不住了。

四、小結與智庫沙龍預告

周聖心:謝謝李老師今天和我們分享的想法,我相信大家一定收獲不少,接下來,我來報告一下未來七月到九日智庫沙龍預定的議題,我們計畫邀請的引言人與主題,包括:

1、蔡中欽—新竹步道概況

2、王俊秀—公益信託與哇塞文化台灣(邀請中)

3、盧思岳—石岡綠廊的社造經驗(邀請中)

4、林務局林澔貞—阿朗壹古道列入國家步道級的可能性(邀請中)

5、盧蘇偉—千里環島單騎與青少年(邀請中)

6、黃泰華—搶救烏來的過程與經驗分享(邀請中)

7、詹順貴—環境立法與路權(邀請中)

8、林子淩—環境評估相關議題(邀請中)

我們會陸續進行邀請,請這些朋友參加我們智庫沙龍的活動,跟我們談談這些議題。

另外,今天希望基金會的連錦堅先生參加我們智庫沙龍的活動,帶來了希望基金會的刊物要給大家,還有一些消息和大家分享。

連錦堅:大家好。目前希望基金會與中華郵政合作一個活動,參與民眾只要用計步器,每走一萬步就可以到各地的郵局蓋章,累積十萬步之後,可以換精美的紀念郵票。我們希望能藉此推廣健走的活動;很高興能認識「千里步道」的各位,希望未來有更多的機會合作,完成「千里步道,萬步寶島」的夢想,謝謝大家。

周聖心:最後跟大家報告,我們預計在八月底前完成粗估的環島步道主幹道的路線圖,將邀請各縣市熟悉當地步道的朋友進行這項工作,在主幹道路線圖完成後將進行探勘、修改,或與當地朋友藉此互動,一步一步完成我們「千里步道」的理想,今天謝謝李老師與我們討論「千里步道與市民社會」,也謝謝大家的參與,我們下次7/28(五)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