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硐小旅行

文/林淑芬

一個星期前千里步道寄來行前通知,要夥伴們一起祈禱好天氣,可惜念力不夠強,當天還是下起了陣雨,所幸雨勢不大沒有影響行程,大家出席也很踴躍。

「貓村」近來成為「猴硐」的代名詞,但其實最早是叫「猴洞」,後來又被改名為「侯硐」並沿用了40年,直到94年才又重新正名。

新北市政府在猴硐規劃了「煤礦博物園區」,才正式開園不到兩年,也是我們上午產業文化體驗的重點。夥伴們被分成兩組,我在復興坑組,由蔡淑惠小姐擔任導覽解說,淑惠姐是礦工的女兒,在當地成立了黑金客棧和藝文工作室。行程第一站來到火車站正對面的選煤場,這座場房的設備曾經是亞洲最先進的,連日本的礦業公司都組團來參觀,原有的倉庫和辦公室經過內部改裝,現在是願景館和旅遊資訊中心,成為遊客認識猴硐的第一站。接著走往柴寮路上早年的店鋪街「內店仔」,街道不長而且只有公車的車身寬,公車來時行人都得走避。有些房子已經無人居住甚至頹圮,但還可以看出昔日的建築特色,像是以石材砌成的外牆、寫著編號的店舖門扇、保護屋頂的颱風石等。大家在「黑金客棧」領了今天的行動糧—煤時間飯糰,是社區媽媽用當地食材製作的素食養生飯糰,有些夥伴還沒走出街道就把飯糰嗑光了,可見有多美味。在復興橋頭我們遇到一位八十多歲的婆婆,淑惠姐介紹婆婆曾經當過礦工,很難想像女性也會從事這麼辛苦又危險的工作(53年後就禁止女性入坑了)。園區內將好幾處礦業建築活化為展示空間,例如烘砂室和幹部浴室裝置了解說看板介紹當地地質、動植物、建築等特色,礦工浴室(礦工紀念館)則陳列採礦的裝配、工具和歷史照片等。紀念館斜對面兩樓半的磚造建築稱為「內寮仔」,是早期的礦工宿舍,一扇窗戶的位置就是一戶礦工全家生活起居的空間,有的家庭可能多達十幾口人,居住相當克難。往上走來到瑞三本鑛,這是瑞三礦業產量最大的礦坑,作業區也保存的最完整,淑惠姐特別帶大家模擬礦工進入礦坑前的動線和在檢身室安全檢查的程序。跨過基隆河的另一側,沿途有復興坑、美援厝、醫護所、瑞三礦業大樓等礦業時期遺留下來的設施。

中午十二點半兩組人在猴硐國小舊校舍會合,三貂嶺小棧的阿蘭姐已經準備好在地風味的豐盛午餐,大家拿出自己的碗打飯,真有學生時代吃營養午餐的感覺。下午的行程是認識台灣的珍貴稀有植物「鐘萼木」,解說員陳清課(阿課)大哥在自家後山復育鐘萼木,同時觀察輕海紋白蝶的生活史(這種蝶的幼蟲只吃鐘萼木的葉子),從他的詳細的解說就知道投入了許多心力,他還開玩笑說老婆都會吃醋呢。鐘萼木的花會在清明節前後盛開,據阿課大哥觀察通常是4月10日時最多。近距離觀賞完阿課大哥人工復育的鐘萼木,他再帶我們走了一小段「金字碑古道」(淡蘭古道的三貂嶺段)欣賞山中野生的植株。

活動結束前的問卷,特別讓大家去思考可以用那些方式去實踐「低碳旅遊」,例如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用雙腳短程移動、向當地人經營的商家消費、食用在地生產的當季食材等,其實都不算太難達成,下一趟旅行時就試著朝這些原則來規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