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發】捲起袖子,轉化縱谷新生活——合作性經濟訪調與產銷計劃設計營

每當在媒體上看到花蓮民眾抨擊環保人士:「我們要生存、要就業,所以支持蘇花高!贊成東發條例!」你心中可曾有個疑問:如果花東地區本身保有的軟實力與潛力即獨步台灣,又如果花東民眾能和西部擁有不同的謀生方式,他們是否還會需要這些大規模開發?

如果你曾來過台灣東岸,應該看過公路旁一攤攤的曬飛魚乾,以及坐在攤子後面趕著蒼蠅,戴著斗笠、對著日頭皺眉的老闆娘。

然而,一條100元的飛魚乾,要賣幾條才能讓自家的孩童上大學?又要幾條才能支付家人的住院費?

相對的,如果她不在這裡賣飛魚,而是和族人一同開著船,帶著你我下海,一邊教這三腳貓船員捕飛魚,一邊糾正我們的姿勢,以及如何處理這「現撈」的海味。又或者,由她擅長狩獵的丈夫擔任嚮導、並聘請醫護人員帶著我們上山觀察飛鼠秘蹤,蹲在樹叢中給蚊子咬兩天才一親赤腹飛鼠芳澤,但當你下山泡在溫泉裡回憶、沈澱鎮日所見所聞時,你必然興奮的喊:還要再來!

事實上,部落文化本身就是目的,但迫於財團入侵、就業尊嚴等現實處境,我們期望能與部落一同凝聚、思索,如何對現有經濟活動與傳統生活加以轉化,賦予新的想像。而成為現代生活中,能持續吸引關注的特色生態旅遊產品。它取之於傳統,所以相對不打攪當地人的生活,對環境無害、投入的門檻也較低。但卻因掌握這主要、富有魅力的特色關鍵,所以又能激起飲食、住宿、交通等漣漪就業。

更重要的是---它很小,所以必須和社區人通力合作,才能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生存。這種地方經濟模式,我們稱它為「合作性經濟」!

你想加入嗎?就在今年暑假,我們邀請你一起邁開腳步,深入探索花東的部落資源,在承循地方智慧與經驗的同時亦與之互動,找尋當地社群相互支持的新經濟脈絡。

這個營隊,將結合訪調體驗與產品行銷設計。從在課堂上,思考為何需要合作性經濟開始,逐步去瞭解其可能性、花東人的生存環境。實作討論上,踏入縱谷的一個部落、社區,透過體驗學習來經歷當地居民生活的種種,並從中激盪出具體的「產品(採集、打獵、夜遊、打工換菜、學習體驗、以物易物等)計劃書」。

雖然,實際訪調行程僅有兩天,並不足以全面地瞭解部落,但我們期待這是探索合作性經濟可能面貌的開始。最令人振奮的是,這份企劃書將有機會「真的」付諸實行。在營隊的第四天,我們將邀請大王菜舖子的大王、阿之寶手創館的阿之寶來給你們小組的計劃書建議。若該合作性產品具「好品質、好用、有可行性」,最重要的是得以結合、保育在地文化厚度與社區永續發展,就有機會成為其店內架上有形或無形的超夯合作性產品。
讓我踏入縱谷,與飛魚老師、山豬教育家同心、同行、同樂!利用多元的想像,形塑屬於花東特色的合作性在地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