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生態環境和景觀樣貌

文/張森田(千里步道資深志工)

編按:本文為森田大哥於2002年修畢文山社區大學環境學程時所撰寫的小論文,談到台灣珍貴的生態環境,在全球氣候變遷加劇,環境守護刻不容緩的當下讀來,更令人不得不深思反省,我們應該盡力呵護台灣這塊寶島。

台灣僅是一個小島嶼,約略與日本的九州島相當,不過她卻有著與其他海島不同的樣貌。海拔超過3,000公尺的連峰,據統計有250多座,北回歸線通過嘉義、花蓮,北部屬於副熱帶,而南端已進入熱帶氣候區,這個區域在其他國家不是沙漠就是疏林區,但在台灣卻是林木繁茂,宛如雨林帶。十六世紀中葉,葡萄牙(經學者考證應是西班牙人)往來日本、東亞大陸、南洋間從事經貿,靠近西海岸時,望見山巒起伏,林木蓊鬱,不禁發出「福爾摩沙島」(llha.formosa)之嘆語,從此美麗之島就不脛而走,即使現在提到Formosa,人家便知道指的是台灣。(作者按:世界各地被稱為Formosa的還有多處)

由於高山羅列,地形狹隘,從地平線一下子拔地而起,聳立到3000多公尺高度,氣溫變化劇烈,從低地到山巔分佈著熱帶、副熱帶、溫帶、寒原氣候一應俱全,我們的森林也從海濱開始,隨著海拔的不斷爬升,因為環境因素的影響,呈現各式各樣不同的風貌,這些生物包括植物和動物種類、樣態各異的型態是台灣森林最獨特之處。

台灣四面環海,有沙灘、有泥沼、有岩岸。沙岸是河流帶來的泥沙,被海風一吹,就在海邊堆積並隨風四處移動,不易蓄存水分,植物生存困難。雖然如此,仍然有不少的植物選擇這裡定居,也就是說凡是能在海濱生存的植物,無不身懷絕技,在沙灘、礁岩縫或岸邊呈現群落而生,甚至發展成一片濃密的海岸森林。

沙岸植物靠著發達的「走莖」不斷向下、向兩旁的沙地生長,防風定沙,功夫了得,代表性植物如濱刀豆,在屏東佳樂水、台北及金山沿海沙岸上生長得特別茂盛。海牽牛則常見在海濱沙岸蔓爬於灌叢的枝頂;「海濱花后」馬鞍藤則愛長在海濱沙地最前線的群落,其他如濱刺麥、濱防風、土丁桂、小海米…不勝枚舉。

海岸礁岩地帶土壤稀少,風強日烈,還有海浪帶來的鹽霧,環境很嚴苛,也不利於植物立足,但仍有植物會利用岩縫中的少許土壤和水分扎根生長,與大海進行一場生命的賭注。石板菜是海蝕平台間隙常見的植物;鹽飄拂草是位於岩岸最前線的植物之一;濱排草、長葉聖蕨、金石花蒜…都是鑽縫求生的能手。

靠近陸地和海岸線上,則有較高大的森林。這些林木大多來自南洋熱帶地方,憑著果實或種子的漂流功夫,隨海流移民到台灣來定居。素有「綠色長城」美稱的林投是最易見的海岸植物,常與草海桐、黃槿、銀葉樹、棋盤腳、水黃皮等混生,有機會到海邊賞景,不妨去拜訪一番。

來到海、河交界地帶,一定會提到紅樹林。它們生長在鹽分變化極大的河口區,成排成列,好像衛兵般擋住波浪的侵襲,用支柱根抓住泥沙,向海爭地。特別的是有些紅樹林具有獨特的「繁殖」功夫,即所謂「胎生」現象。台灣紅樹林主要分佈在西海岸的南部河口,越往北植物種類越少。在南部還可以看到四種紅樹,來到台北沿海就只剩下水筆仔了。關渡的水筆仔純林,還是北半球紅樹林分佈的最北限。台灣紅樹林原本有六種,即水筆仔、海茄冬、紅海欖(南部只剩千把棵)、欖李(已列為稀有種),其餘兩種的紅樹和細蕊紅樹已經絕跡了。

海拔500公尺以下地帶屬於熱帶或副熱帶闊葉林區,也和人們生活關係密切,如早期的樟木用來製造樟腦外銷,楠木則用來製造家具等等。林地遭人為或自然力破壞後,隨即有「先驅植物」進佔進行演替。其中,如白匏子、山麻黃、江某等都是作木屐、火柴棒、便當盒等的好材料,而現在這片次生林帶則是現代人休閒、運動的最佳場所,為我們提供親近大自然的機會。在這片低海拔山區,因東北季風關係,雨量豐沛、溫度偏低,很適宜筆筒樹、台灣桫蘿等的生長。這種古老的活化石,筆直的樹幹,平展的樹葉,像一把綠色的雨傘聚集成林,蔚為奇觀。

我們再往上爬,直到1800公尺為止的地帶,殼斗科植物就取代楠木成為森林主角了。這裡水氣充足,溫度適中,是植物生長的最佳環境,有多層次的森林結構,可以提供眾多動、植物棲息並分享資源。不過這片生物樂園已漸被開墾造林,為人工柳杉取代。生態改變之後,逼得許多生物面臨滅絕危機。殼斗科植物林自然是殼斗科植物的天下,常見的有青剛櫟、鬼櫟、三斗石櫟…。這些植物的堅果是森林中動物的最佳餐食,像松鼠、飛鼠、山羌,甚至黑熊都喜歡,而在柳杉林中,這些野生動物就少了生活資源可生存。從1800公尺到2,500公尺的高山上,檜木林登場了。這片森林享有最高的年雨量,又雲霧瀰漫,有霧林帶之稱,是闊葉樹和針葉樹混生區,生態豐富多樣,是台灣十分珍貴的森林帶。

檜木家族性喜冷涼潮濕的環境,全世界有7種檜木,台灣就佔2種—紅檜和台灣扁柏,堪稱世界級的珍寶。它們遠在6,500~200萬年前已出現在北半球,迄今未曾消失,還南移到台來,選擇在霧林帶住下來,成了所謂的「孑遺植物」。如何分辨紅檜和台灣扁柏,學問可不小呢?除了紅檜和扁柏之外,與它一同生長的「孑遺植物」,還有昆欄樹、台灣杉(在台灣被發現時舉世震驚)、香杉(又名巒大杉)、紅豆杉、粗匪、台灣黃杉及台灣檫樹(台灣國蝶—寬尾鳳蝶的幼蟲食草),這些老樹爺的祖先可是早在幾千萬年前就出現在地球上了。

檜木林被砍伐後,搶先生長的是能適應惡劣環境的先鋒樹種,最具代表性的是赤楊、櫻花、杜鵑和楓樹等,請大家別忘記,我們在中海拔所看到的春花秋葉豔麗美景,可是用犧牲珍貴的檜木林作為代價的呢!這些美麗耀眼的變葉樹,包含台灣紅窄楓、尖葉楓、台灣掌葉楓等等,但楓香不是槭樹,就不在其列了。

鐵杉林生長在2500公尺的高山區,已是針葉林帶了。這個古老的樹種靠著耐乾旱的本領成了這裏的霸主,還有葉子具有白色線條,遠看像籠罩在雲中的雲杉也是這裏的成員,但它較喜歡生長在潮濕、肥沃的谷地中。

3,000公尺以上高山區,氣候更加寒冷、乾燥,土壤很少,一般植物不易生存,而冷杉就憑它抗寒抗旱功夫成了台灣最高山區的主人。筆直的樹幹聳立在山上,林下就是玉山箭覆蓋,景色單調。穿過這片冷杉林,高大的樹木不見了,我們已到了森林的極限,更高的地方是一片冬天積雪、平坦開闊的寒原了。

高山寒原乾旱多風,終年低溫,冬天積雪,條件極為惡劣,但生長在這裏的植物,可是爭奇鬥豔,為極地帶來生機。一般而言,約有兩類植物在此立足,一是貼地生長,枝幹如盆景的高山灌叢,以玉山圓柏和玉山杜鵑為主。另外,則是生長在岩削地的草本植物,這些植物花都開得特別醒目豔麗,如南湖柳葉菜、玉山繡線菊、南湖碎雪草、穗花佛甲草…。

台灣的森林是隨著不同的海拔、溫度、日照、雨量、風力、土壤等客觀環境、條件而有變化,只有適應各該生存條件的植物居民纔能欣欣向榮,枝葉茂盛。因此海拔不同森林與森林之間,就構成層次分明,界線截然有別的生態景觀,這就是台灣森林生態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希望能獲得大眾的認知、體會、欣賞和珍惜愛護,不可輕易加以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