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周聖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
去過幾次金山,都是因為朱銘美術館又有了新的主題展,或是參加在金山活動中心舉行的營隊。對金山的認識,除了這兩個主要標的之外,還有老街、溫泉、海岸、金寶山鄧麗君墓園。
但最近半年多來,「金山」對我的意義又多豐富了一層。辦公室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問道:「什麼時候要再去金山作步道啊?」。
還記得約是去年此時,闔家歡協會的文清大哥因為參加林務局德芙蘭步道志工假期的關係,認識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正全力推動步道志工的銘謙,便盛情邀請銘謙和我有空時可以去金山山上走一走,去看看他們希望未來可以經營成戶外生態體驗教室、坐落在金山兩湖村的郊山園區,以及向台北縣政府承租,希望能發展為生態教育基地營、已廢校多年的兩湖分校。
一個週末早晨,在福和橋頭坐上文清大哥的九人座,車上還有幾位朋友,都是文清大哥邀來一起上山去看看的親朋好友,以及一對已經「移民」那兒幫忙做些維護管理的夫妻檔—這對夫妻毅然決然選擇「退隱山林」的人生抉擇,我之前在永和社大一些朋友的口中即已聽聞,只是沒想到他們選擇的山林,竟然就是我們也來到的同一處地方,金山。
故事在這兒,只是一個簡單輕巧的開場:有一塊地、有一個人、有一個粗步的構想、有一個廢棄閒置的小學校、有一群被邀請來的朋友。夢想,一旦落地,有時會指向一個無疾而終的終點,有時,則會指向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
文清大哥開著九人座車,在路上先買了一個大西瓜,又繞進金山街上買了幾盒豆腐。他說這段時間以來,他幾乎每個禮拜都會上來個兩三天,難怪對我來說相似度高達百分百的各種彎道,對他來說幾乎都是不假思索前行的轉彎處。車子繞進兩湖村的聚落裡,寬度只能一部車通過、順著山勢降低爬升蜿蜒的產業道路旁,偶可見到小面積的梯田耕作,以及靜靜立在電桿旁的公車招呼牌,再轉過一個彎,經過幾處已有些頹圮的泥水房,以及幾戶饒富農村況味的山居小屋後,我們來到兩湖分校,一個已經閒置廢校的社區國小。
闔家歡協會文清大哥打算把這處與戶外生態營地棲地距離很近的小學,租下來長期經營為志工基地。第一次去的時候,教室校舍才正要開始準備行整理,文清大哥充滿遠景想像著有一天許多人來到這裡:上課、研習,從營地工作或體驗下來後,還可以觀星、做夜間生態調查…。
看過小學校,我們再驅車轉進更小的土徑,來到這片由善心人士捐出來委由闔家歡協會經營管理作為公益之用的園區。兩層半簡單卻舒適宜人的木造樓是這片園區唯一的基地—可以提供簡易的住膳空間。
沒有做太久的逗留,備著一些隨身飲用水、乾糧,戴上帽子,換上雨鞋,拎著幾把砍刀和鐮刀,大夥兒在文清大哥的帶領下,要去把圈區走一遍,看一下幾個錯落在園區內原有的基地點,例如:石屋、觀景林子、濕地池…等。
原來,在文清大哥的腦子裡,不僅有著金山道路圖,還有著更細密的山徑網。有時順著山稜走、有時沿著邊界走、有時只距離馬路幾呎卻置身原始深林之中,草長處需揮刀開出路徑,無跡可辨識時便順著山勢往前探尋。「未來,可以在這片山林之中進行探險營隊、冒險體驗活動…」,大夥兒一面走一面拋出各種將來可以在這片林子裡進行的生態體驗活動好點子。
其中一個點子,我覺得很棒,最符合我的需要—雖然他們所談的招收對象是青少年:勇氣訓練—夜間獨處挑戰營,提供必要的野地求生訓練、知識和基本工具後,讓青少年們在山裡獨處一晚,聽蛙鳴、看星斗、吹山風、青蛙夜鷹小蛇…夜行動物們就在咫尺身邊,大夥兒說的開心,我聽得心驚,心想這的確是我這個「都市慫」需要的勇氣訓練。
金山園區,啟動了許多人對自然山林的想像:主題步道、樹屋、石頭屋、生態池…;而「做」,則是所有夢想的開端、構想的實踐。
一封由長期協助辦理步道志工活動的雅比斯林秀茹發送於2009.10.20的「金山兩湖村-步道志工行動課程野地版系列課程~開課囉」的活動通知,展開了持續至今越來越火熱的金山步道志工活動。活動通知上寫著:
這是一個機緣,也是一場美麗的相遇~ 活動的由來:因應步道志工的伙伴-阮大哥的熱情相約,在與各位老師積極研討後,配合金山兩湖村荒地生態園區的志工開園計畫,我們規劃了一套從選線、環境清理到步道施作、步道後續監測的野地版系列課程,這是一種嘗試,也是步道規劃、管理維護的Model操作測試。 我們希望邀約對步道規劃、施作、喜愛自然生態環境的步道志工伙伴,能夠共同參與這場從無到有的步道行動。 本梯次報名不限曾參與過步道志工系列活動的伙伴,並且,我們需要您的全程參與,這是一場步道行動,也是一場步道志工領隊伙伴的研習營。 課程內容包括步道選線規劃、步道資源地圖製作、步道施作前的環境整理、步道工法、工項討論、步道施作、直到步道完成後的檢視、監測。 行動課程之階段性行動:1.步道踏勘及路線選定、2.步道路線修正及環境整理、3.步道工項討論及施作、4.步道資訊電子化建置 領隊師資/李嘉智、文耀興、徐銘謙
於是,從2009年10月31的室內課程、11月30日第一次戶外實作課程開始,2009年12月5日、2010年的1月9日、1月30日、2月27日、3月13日、3月27日、4月18日、5月30日、6月16日、6月27日、7月31日…,幾乎只要天氣允許、雨下得不是太大,每兩週就會有一批又一批的步道志工,在山林的召換下,一次又一次的串聯、聚合,到金山,作步道:通常在園區現場施作時,會分為兩至三組,由義務撥出週末假日時間協助的老師們,依現地狀況與當天參與人數,分組帶領進行,施作工項包括:路面清整、樹木修剪、林木疏伐、邊溝、截水溝及階梯施作等。
一次,我也參與實作的工作裡,和我同組的伙伴裡很多是荒野協會的朋友,整個施作過程,幾乎是在大、小雨勢不斷輪歇的空隙中完成的:雨鞋深埋進已被雨水和踩踏得泥濘不堪的紅色黏土裡、汗水與雨水早已分不清、麻布手套上的泥水已浸透到內裡、脖子與手臂上滿是各種樹渣或土屑,但是在志工的協力分工合作下,不到三小時,從撿集樹枝樹幹、鋸裁木樁、找尋石塊、擊碎石、整地…,一條原是泥濘斜滑的土徑,已搖身一變為融入自然、美觀平穩的筆筒樹階梯步道。連原本守在一旁,專門前來進行採訪和攝影的媒體朋友,都忍不住跟著一起動手做,完成不在意他們腳上、身上早已沾黏了厚厚的一層金山紅土。
這就是步道志工工作迷人之處。你揮汗、你勞動,在自然山林之間:不僅僅以雙腳行走其上,更以雙手親撫土地,用體力與時間,以及大自然所教導你的謙卑,一級一級的做出比工程機具施作還要耐用好踩的階梯、一吋一吋的整理出能與大地一起呼吸的自然步道。
金山,不很遠。也許,找個假日,到金山,除了逛逛美術館,你還可以學習作步道。
延伸閱讀: 台灣步道志工網址 https://www.tmitrail.org.tw/trails-volunteer/ 台灣步道志工官方網 http://tw.myblog.yahoo.com/trailstw/
(本文同步刊登於《朱銘美術館季刊》第43期)
去過幾次金山,都是因為朱銘美術館又有了新的主題展,或是參加在金山活動中心舉行的營隊。對金山的認識,除了這兩個主要標的之外,還有老街、溫泉、海岸、金寶山鄧麗君墓園。
但最近半年多來,「金山」對我的意義又多豐富了一層。辦公室裡,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人問道:「什麼時候要再去金山作步道啊?」。
還記得約是去年此時,闔家歡協會的文清大哥因為參加林務局德芙蘭步道志工假期的關係,認識了千里步道籌畫中心正全力推動步道志工的銘謙,便盛情邀請銘謙和我有空時可以去金山山上走一走,去看看他們希望未來可以經營成戶外生態體驗教室、坐落在金山兩湖村的郊山園區,以及向台北縣政府承租,希望能發展為生態教育基地營、已廢校多年的兩湖分校。
一個週末早晨,在福和橋頭坐上文清大哥的九人座,車上還有幾位朋友,都是文清大哥邀來一起上山去看看的親朋好友,以及一對已經「移民」那兒幫忙做些維護管理的夫妻檔—這對夫妻毅然決然選擇「退隱山林」的人生抉擇,我之前在永和社大一些朋友的口中即已聽聞,只是沒想到他們選擇的山林,竟然就是我們也來到的同一處地方,金山。
故事在這兒,只是一個簡單輕巧的開場:有一塊地、有一個人、有一個粗步的構想、有一個廢棄閒置的小學校、有一群被邀請來的朋友。夢想,一旦落地,有時會指向一個無疾而終的終點,有時,則會指向一個無限可能的未來…。
文清大哥開著九人座車,在路上先買了一個大西瓜,又繞進金山街上買了幾盒豆腐。他說這段時間以來,他幾乎每個禮拜都會上來個兩三天,難怪對我來說相似度高達百分百的各種彎道,對他來說幾乎都是不假思索前行的轉彎處。車子繞進兩湖村的聚落裡,寬度只能一部車通過、順著山勢降低爬升蜿蜒的產業道路旁,偶可見到小面積的梯田耕作,以及靜靜立在電桿旁的公車招呼牌,再轉過一個彎,經過幾處已有些頹圮的泥水房,以及幾戶饒富農村況味的山居小屋後,我們來到兩湖分校,一個已經閒置廢校的社區國小。
看過小學校,我們再驅車轉進更小的土徑,來到這片由善心人士捐出來委由闔家歡協會經營管理作為公益之用的園區。兩層半簡單卻舒適宜人的木造樓是這片園區唯一的基地—可以提供簡易的住膳空間。
沒有做太久的逗留,備著一些隨身飲用水、乾糧,戴上帽子,換上雨鞋,拎著幾把砍刀和鐮刀,大夥兒在文清大哥的帶領下,要去把圈區走一遍,看一下幾個錯落在園區內原有的基地點,例如:石屋、觀景林子、濕地池…等。
原來,在文清大哥的腦子裡,不僅有著金山道路圖,還有著更細密的山徑網。有時順著山稜走、有時沿著邊界走、有時只距離馬路幾呎卻置身原始深林之中,草長處需揮刀開出路徑,無跡可辨識時便順著山勢往前探尋。「未來,可以在這片山林之中進行探險營隊、冒險體驗活動…」,大夥兒一面走一面拋出各種將來可以在這片林子裡進行的生態體驗活動好點子。
其中一個點子,我覺得很棒,最符合我的需要—雖然他們所談的招收對象是青少年:勇氣訓練—夜間獨處挑戰營,提供必要的野地求生訓練、知識和基本工具後,讓青少年們在山裡獨處一晚,聽蛙鳴、看星斗、吹山風、青蛙夜鷹小蛇…夜行動物們就在咫尺身邊,大夥兒說的開心,我聽得心驚,心想這的確是我這個「都市慫」需要的勇氣訓練。
金山園區,啟動了許多人對自然山林的想像:主題步道、樹屋、石頭屋、生態池…;而「做」,則是所有夢想的開端、構想的實踐。
一封由長期協助辦理步道志工活動的雅比斯林秀茹發送於2009.10.20的「金山兩湖村-步道志工行動課程野地版系列課程~開課囉」的活動通知,展開了持續至今越來越火熱的金山步道志工活動。活動通知上寫著:
這是一個機緣,也是一場美麗的相遇~
活動的由來:因應步道志工的伙伴-阮大哥的熱情相約,在與各位老師積極研討後,配合金山兩湖村荒地生態園區的志工開園計畫,我們規劃了一套從選線、環境清理到步道施作、步道後續監測的野地版系列課程,這是一種嘗試,也是步道規劃、管理維護的Model操作測試。
我們希望邀約對步道規劃、施作、喜愛自然生態環境的步道志工伙伴,能夠共同參與這場從無到有的步道行動。
本梯次報名不限曾參與過步道志工系列活動的伙伴,並且,我們需要您的全程參與,這是一場步道行動,也是一場步道志工領隊伙伴的研習營。
課程內容包括步道選線規劃、步道資源地圖製作、步道施作前的環境整理、步道工法、工項討論、步道施作、直到步道完成後的檢視、監測。
行動課程之階段性行動:1.步道踏勘及路線選定、2.步道路線修正及環境整理、3.步道工項討論及施作、4.步道資訊電子化建置
領隊師資/李嘉智、文耀興、徐銘謙
於是,從2009年10月31的室內課程、11月30日第一次戶外實作課程開始,2009年12月5日、2010年的1月9日、1月30日、2月27日、3月13日、3月27日、4月18日、5月30日、6月16日、6月27日、7月31日…,幾乎只要天氣允許、雨下得不是太大,每兩週就會有一批又一批的步道志工,在山林的召換下,一次又一次的串聯、聚合,到金山,作步道:通常在園區現場施作時,會分為兩至三組,由義務撥出週末假日時間協助的老師們,依現地狀況與當天參與人數,分組帶領進行,施作工項包括:路面清整、樹木修剪、林木疏伐、邊溝、截水溝及階梯施作等。
這就是步道志工工作迷人之處。你揮汗、你勞動,在自然山林之間:不僅僅以雙腳行走其上,更以雙手親撫土地,用體力與時間,以及大自然所教導你的謙卑,一級一級的做出比工程機具施作還要耐用好踩的階梯、一吋一吋的整理出能與大地一起呼吸的自然步道。
金山,不很遠。也許,找個假日,到金山,除了逛逛美術館,你還可以學習作步道。
延伸閱讀:
台灣步道志工網址 https://www.tmitrail.org.tw/trails-volunteer/
台灣步道志工官方網 http://tw.myblog.yahoo.com/trailstw/
(本文同步刊登於《朱銘美術館季刊》第4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