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麗寶島】三林社區 體驗客家味

圖文/黃詩芳(千里步道工作人員)

2007年入秋,千里步道騎單車踏查北桃竹苗優美路線,沿途拜訪社區部落。第一天自板橋火車站出發,經土城、鶯歌、桃園大溪來到百吉國小過夜,第二天經石門水庫之環湖公路幾度爬坡及一長串的陡降坡後,來到桃園龍潭鄉名為「三林」的客家村落。

記得上三林社區之前有一段極陡的農路,騎的很吃力!但大夥兒卻展現驚人耐力,一路緩緩上衝,有人還以獨創的「之字行走法」,騎上陡坡。爬上台地之後,連幢的客家夥房屋,以及大片的茶園風光,而風和日麗,叫人精神振奮。

三林社區發展協會曾永記總幹事特地前來迎接,在用完豐盛美味的客家菜餚後,我們跟隨總幹事的腳步,進入有如世外桃源的田野景色之中。映入眼簾的盡是一片片綠油油的稻田與石頭駁崁,低頭可見路旁以天然湧泉為水源、清徹見底的水圳。路口立著「慢行」兩字的標示牌,似乎是在歡迎正以步行緩慢領受迎面而來的美好的我們。

三林村由「三角林」與「清水坑」合併而來,除部份陸軍總部官兵、中科院員工之外,全是客家人。據說此地原為凱達格蘭平埔族原住民的聚居地,古名「馬陵埔」;清乾隆九年漢人進入開發大漢溪邊的三坑一帶,後來又有黃、胡、葉、楊等姓族人見本區地勢平坦開闊而移居開墾種植,見此新墾區土地略呈三角形,名之為「三角林」。

走在整齊堅固的砌石駁崁上,想像先民於開墾初期於溪底撿拾一塊塊大小適中的卵形石頭,再以客家人硬頸精神,團結合作地將石頭依序堆疊成腳下所踩踏的百年駁崁。「在傳統的年代,人們對待土地的方式是赤手空拳取之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像這一塊塊石頭緊密地砌合在一起。此不只是現代稱作的「社造」精神,更是期待能向下紮根代代相傳的土地倫理呀! 」我彷彿聽到腳下的石頭正如此輕聲地訴說著…

再往前來到清水坑人文生態園區,此處為社區於民國94年規劃而成,並有出版「清水坑導覽地圖」提供給遊客。清水坑最早的地名叫「石磏仔」(客語詞),比喻地上石粒片片,經過此地時,需要站至石頭上,跨越一個接一個的石頭才得以過去。後來到日本時代改為「打鐵坑」,常被人誤以為這裡有早年製造農具之打鐵店,之所以名為「打鐵坑」,最根本原因乃這裡地表下,充滿石礫,開墾荒地時,鋤頭鑿地碰觸石頭火花四溢,會發出如打鐵之「鏗啷聲」,故以名之。

清水坑位於三林社區東北角,為兩座小丘陵地之間的狹長河谷盆地,天然湧泉終年不斷,於山腳下匯流成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居民以其為溪水清澈甘甜之地,故又改名「清水坑」,沿用至今。在地住民會在清涼清澈的水圳搭設「黑白洗」(洗衣服的地方),展現了人與水親密的生活文化,也讓人實在忍不住想脫鞋泡腳,感受溪水的清涼。

最後,我們爬了一小段有趣的『打牛崎』古道作為社區巡禮的結尾。打牛崎古道,傳說因其陡坡難行,當時農民運送農產品及民生必需品,皆靠牛車運送,牛車行到此陡坡,連牛都懶得走,農民必須鞭打牛隻,才能勉強上坡,故稱『打牛崎』。

清水坑的稻田風光、客家夥房、泥磚古厝、石頭駁坎、天然湧泉等農村景緻,美不勝收,讓人佇足不前,但接下來還有一樣精彩豐富的行程在等著我們,繼續向前出發吧!

(本文同步刊登於玉山週報第7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