築路的歷史與歷史的走路(上)--記「浪遊中橫—慢行洛韶天祥健行之旅」首發團之旅

文/徐銘謙(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副執行長、地圖上最美的問號作者)

2010年,適逢中橫開通50年,2012年洛韶山莊將屆40年,合歡越嶺古道也將在2016年滿百年,2016年太管處成立也滿40年。在這一連串歷史序列中,匯聚在洛韶山莊作為步道志工之家的計畫,躬逢其盛的我們藉由舉辦「浪遊中橫—慢行洛韶天祥健行之旅」走路活動,以及「太管處步道志工初階培訓」築路活動,重新詮釋這段蓽路藍縷的歷史記憶。

日治時期自1914年起為理蕃目的修築合歡越道;隨後為登山攬勝串起由埔里經霧社、合歡山、大禹嶺、古白楊、天祥、巴達岡到花蓮的合歡越嶺道;國民政府時期以越嶺古道舊路基為基礎,退撫榮民、失業青年與清寒大專生等拼上性命以四年時間鑿開大理岩層,打通中部東西橫貫公路。自1960年5月9日中橫貫通後,中國青年反共救國團也開始召募大專青年舉辦中橫健行活動。

位於健行中間點的洛韶青年活動中心興建於1972年,由漢寶德先生規劃設計,一種新的構造型式取代了六0年代救國團統舖式、軍事意味濃厚的克難式住宿型式,隨著國內青年活動型態的改變,以及救國團青年活動中心的轉型,培養青年冒險犯難、同舟共濟的青年活動中心的空間宗旨已經不再,號稱「小白宮」的洛韶山莊亦歷經了將近30年的光陰,於10年前結束經營,而被荒廢於太魯閣峽谷西段的山林間。

合歡越嶺古道自中橫公路與汽車旅運便捷後逐漸被取代,而中橫公路本身在九二一大地震之後,西部段落歷經多次中斷、多次以工程強行搶通,耗費鉅大社會成本後,人們開始重新思考「人定勝天」的價值觀。歷經多次遷徙的早期築路的原住民族群,以及當初在異鄉安家落戶的築路榮民逐漸凋零、外遷,高山農業與天災頻仍的連結,在劃定為國家公園以後,保育成為優先的發展方向。

配合中橫50年,以及合歡越嶺古道即將100年,一方面藉由重新梳理洛韶山莊的空間與歷史意義,在空間活化再利用的思維上,應當與歷史作延續與銜接;另一方面,從威權時代而至民主轉型,以及環境生態保育意識的提升,空間再利用的模式應當有所創新與轉化。在這樣的大歷史與大環境脈絡下,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因而選定洛韶山莊的空間點,開展「步道志工中心」與「藝創工坊」兩項計畫,以及合歡越嶺古道調查案,鋪陳未來十年的發展。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與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為紀念中橫五十年,且為即將在洛韶山莊展開的「步道志工中心」與「藝創工坊」兩項計畫拉開序幕,特於6月19-21日舉辦三天兩夜的「浪遊中橫—慢行洛韶天祥健行之旅」首發團活動。讓民眾有機會放慢速度,重溫中橫健行的克難與青春;同時,選定漢寶德大師1970年代的作品--洛韶與天祥兩個活動中心為端點,將藝創工坊、步道志工、中橫健行、合歡越嶺等元素濃縮在活動設計中,讓這次首發團之旅別具豐富多元的意義:

1.建築大師的作品巡禮

洛韶山莊在中橫公路的中間,也位於合歡掘鑿曲流古道段的中間位置,同時是太魯閣國家公園範圍的中心點。洛韶山莊興建於1972年,是建築大師漢寶德先生最早期的作品之一,作品充分反映幾何量體組合、切割的手法,有「小白宮」之稱,在台灣建築史上,具有相當的份量。天祥活動中心則在1978年同樣出自漢寶德之手,落成後旋榮獲建築師雜誌設計首獎,依山而建有「迷宮」之稱。在東華大學蔡建福教授的引導下,參與的夥伴們領略了大師綠建築的前瞻風範。

2.中橫健行的歷史再現

浪遊中橫首發團特別邀請到1972即在山莊駐站長達11年的趙慶昇莊主,高齡80多歲的他,特別上山與大家話當年,還當場揮毫題字贈山莊,更提供了不少老照片。參加的夥伴也帶來曾經在中橫公路上拍的老照片,作為自我介紹的「莫忘影中人」故事,其中有1967年在洛韶山莊前的三七步、喇叭褲照片,夥伴們在洛韶山莊門口用拍立得留下了新的歷史鏡頭。在天祥活動中心的晚會上,還邀請到「巡迴演唱服務隊」重現昔日救國團中橫健行的歌謠與晚會氣氛。

3.藝創工坊的手工洞簫與文人音樂

洛韶山莊重新啟動將於八月份起展開「藝創工坊」的在地藝術創作工作坊,藝創工坊強調人與自然的關係,運用週邊的自然元素,同時讓人們走向自身心靈丘壑進行各種探索與創作,藝術創作的各種領域如音樂、工藝、書法、繪畫……等等所需的取材乃至可能衍生的心靈風景,都將在這個雲霧裊繞、峭壁巉巖的情境中,在這些萬物欣欣向榮的山林野地,靈光湧現,化為不朽。此次特別邀請到尺八達人陳光老師敎作洞簫的製作與吹奏,另有南藝大孫晨翔等人帶來的亦詩亦歌亦演奏的文人音樂,繚繞在峽谷間。

4.步道志工中心—手作修護合歡越嶺古道的築路傳承

以志工型態進行古道修復與開鑿的方式,既可確保古道維護人力,又可於修護期間開始培養民眾對於古道的認同,學習自然保育的概念。手工築路的意義傳承自歷史,也開創新的尊重自然的時代意義。因此,本次活動特別安排健行合歡越嶺中的綠水合流步道,透過太管處全程陪同解說的張峻雄、黃燕釗沿途的精采解說,讓參與民眾了解太魯閣的自然與人文。

此次活動三天兩夜期間,延續東華大學發起「浪遊縱谷」的精神,每個人從自身做起,減碳節能、減少廢棄物、食物零里程;也延續千里步道慢速樂活、深度認識社區與在地的生態旅遊方式、除了拍照什麼都不取、除了足跡什麼都不留,遵守無痕山林守則,為減少廚餘及響應蔬食抗暖化,以及加強與沿途社區的夥伴關係,本次活動餐飲從洛韶到西寶的調理全程都以在地蔬食為主。

浪遊中橫首發團的夥伴們不僅只是來享受自然,活動設計更帶有公益旅行的意義,每人「多背一公斤」,發揮創意與巧思帶來留存給洛韶山莊的一份禮物。例如有的夥伴準備一份大本素描本,留做山莊到訪者的留言本,記錄在洛韶發生的小小心情。在看過洛韶山莊從百廢待舉到逐步清理、修復的艱難歷程後,更多夥伴們紛紛贊助洛韶物資,參與者一方面體會到「首發團」是在見證歷史,雖然山莊正開始逐步修復而各項設備仍克難從簡,但是,每個參與的人也都在寫下洛韶山莊新的歷史,延續文化空間的新生命。

千里步道籌畫中心與太管處也同時展開「中橫五十、合歡ㄧ百」老照片徵求,邀請民眾踴躍提供中橫公路各時期不同層面歷史影像,除了呈現這條道路沿線豐富的人文內涵,及伴隨台灣東部百年發展的歷史深度外,藉由影像還原土地記憶、重新省思從人定勝天到生態保育、從威權時代轉化到民主鞏固的歷程,站在歷史百年的高度,展望一個國土永續文化傳承的未來。

(未完待續)

築路的歷史與歷史的走路(下)--記「太管處步道志工初階培訓」築路人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