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國家綠道規劃成形,除了需經許多文獻資料爬梳外,還須進行無數次地探勘及實地走訪,才有機會串連出一條可能的路線。此次由千里步道協會、花蓮米棧社區發展協會、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等單位及相關領域夥伴組成的踩線團,在十二月初,運用兩天兩夜的時間,深入海岸山脈南段,進行「臺東-關山」段的試走,一齊透過雙腳的移動,緩慢而深刻的認識這片土地的故事。
從臺東火車站起走,於利吉惡地,透過利吉社區發展協會曾總幹事的述說,瞭解早年生活於此地民族的艱辛與不易。而鸞山部落的王媽媽,為了部落文化的傳承、孩子們課後的去處,夢想基地孕育而生。阿粨及麻糬製作、射箭體驗,在笑語中感受布農民族文化。透過瑞源社區發展協會的阿惠姊的帶領,讓我們瞭解水圳、人及產業的密切關係,與長輩共舞,感受在地社區的活力與朝氣。行至電光部落,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寶媽糯米酒釀古法製作、耆老迎賓竹砲驚天一響,而咖啡口感的穩重厚實就如同在地青年老闆對於生活的勤懇踏實...日暮時分,騎行進入關山鎮上,於火車站為此行劃下句點。
不得不說,縱谷的景色無論從何種角度,皆是美麗如畫;特殊的地質地形,造就一方水土;多元族群間的互動與交融,也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在串接各社區資源的同時,如何能創造更良好的舒適的健行體驗,型塑出整體主題特色,也是我們一直在思索的事情。
「因小時候都靠雙腳或腳踏車在移動,所以對土地或環境的黏著度非常高。而現在當代的年輕人因為電子產品,都已逐漸疏離,也很難想像對於家鄉為何會如此思念。」日出禾作黃老闆感慨說到。我們期待透過海岸山脈國家綠道”的倡議,讓更多夥伴可以更深度的認識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並將這份對於家鄉的熱愛,傳遞給更多國際友人,讓台灣,不能只隱身於胸前圖樣中,也能夠實實在在地被看見。
臺東火車站旁─南迴鐵路紀念公園,起走前合影!
正前方即是聞名遐邇的利吉惡地,是臺東縣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地方級地質公園,擁有臺東地質國寶的稱號。
流籠,曾是利吉村民出入、橫渡卑南溪的重要交通工具,現留有基石遺跡,其上仍可見一層層的階梯。
王媽媽帶領大家用布農語引吭高歌:Paiska laupaku o-e-he Malmanau o-e-he,從現在開始,要努力!
一齊練習包製布農傳統料理阿粨,蒸煮後打開月桃葉,香氣撲鼻而來。
用豬肉佐小米,大聲喊出:”烏尼囊!”感謝天、也感謝大地。
騎行於果園,悠遊於田野之間。
受到百香果農的熱情接待,親切的分享栽種經驗。
米苔目製作初體驗,將米粉團在米篩上反覆推壓,讓米條順著孔洞掉入沸水之中。
聽著阿美族頭目講故事,感謝頭目爸爸陪伴了我們一上午。
山下生活行動餐車,一起吃在地、食當季,品出花東縱谷的好味道。
電光部落寶媽傳授製作糯米酒釀的小秘訣,可以是”少女的祈禱”,也可以到”阿嬤的尖叫”。
迎賓竹砲的燃放,砰的一聲,確實威力驚人。
在地青年黃瀚的多角斜槓,因著對家鄉的依戀、文化的認同,讓他選擇留在臺東打拼。而也因對有機的堅持,環境永續理念的推動,去年更是推出了全臺首例的「國產零碳咖啡」。
很多夥伴都說,花東的土地會黏人。期待可以運用緩步或騎行的方式,透過慢節奏的踏訪,挖掘更多在地的故事,感受獨特的風土人情,讓心中的那畝田,成長出的稻穗都能夠充盈飽滿。
一條國家綠道規劃成形,除了需經許多文獻資料爬梳外,還須進行無數次地探勘及實地走訪,才有機會串連出一條可能的路線。此次由千里步道協會、花蓮米棧社區發展協會、觀察家生態顧問公司……等單位及相關領域夥伴組成的踩線團,在十二月初,運用兩天兩夜的時間,深入海岸山脈南段,進行「臺東-關山」段的試走,一齊透過雙腳的移動,緩慢而深刻的認識這片土地的故事。
從臺東火車站起走,於利吉惡地,透過利吉社區發展協會曾總幹事的述說,瞭解早年生活於此地民族的艱辛與不易。而鸞山部落的王媽媽,為了部落文化的傳承、孩子們課後的去處,夢想基地孕育而生。阿粨及麻糬製作、射箭體驗,在笑語中感受布農民族文化。透過瑞源社區發展協會的阿惠姊的帶領,讓我們瞭解水圳、人及產業的密切關係,與長輩共舞,感受在地社區的活力與朝氣。行至電光部落,電光社區發展協會寶媽糯米酒釀古法製作、耆老迎賓竹砲驚天一響,而咖啡口感的穩重厚實就如同在地青年老闆對於生活的勤懇踏實...日暮時分,騎行進入關山鎮上,於火車站為此行劃下句點。
不得不說,縱谷的景色無論從何種角度,皆是美麗如畫;特殊的地質地形,造就一方水土;多元族群間的互動與交融,也總有著說不完的故事。在串接各社區資源的同時,如何能創造更良好的舒適的健行體驗,型塑出整體主題特色,也是我們一直在思索的事情。
「因小時候都靠雙腳或腳踏車在移動,所以對土地或環境的黏著度非常高。而現在當代的年輕人因為電子產品,都已逐漸疏離,也很難想像對於家鄉為何會如此思念。」日出禾作黃老闆感慨說到。我們期待透過海岸山脈國家綠道”的倡議,讓更多夥伴可以更深度的認識這塊生於斯長於斯的台灣,並將這份對於家鄉的熱愛,傳遞給更多國際友人,讓台灣,不能只隱身於胸前圖樣中,也能夠實實在在地被看見。
臺東火車站旁─南迴鐵路紀念公園,起走前合影!
正前方即是聞名遐邇的利吉惡地,是臺東縣第一座公告成立的地方級地質公園,擁有臺東地質國寶的稱號。
流籠,曾是利吉村民出入、橫渡卑南溪的重要交通工具,現留有基石遺跡,其上仍可見一層層的階梯。
王媽媽帶領大家用布農語引吭高歌:Paiska laupaku o-e-he Malmanau o-e-he,從現在開始,要努力!
一齊練習包製布農傳統料理阿粨,蒸煮後打開月桃葉,香氣撲鼻而來。
用豬肉佐小米,大聲喊出:”烏尼囊!”感謝天、也感謝大地。
騎行於果園,悠遊於田野之間。
受到百香果農的熱情接待,親切的分享栽種經驗。
米苔目製作初體驗,將米粉團在米篩上反覆推壓,讓米條順著孔洞掉入沸水之中。
聽著阿美族頭目講故事,感謝頭目爸爸陪伴了我們一上午。
山下生活行動餐車,一起吃在地、食當季,品出花東縱谷的好味道。
電光部落寶媽傳授製作糯米酒釀的小秘訣,可以是”少女的祈禱”,也可以到”阿嬤的尖叫”。
迎賓竹砲的燃放,砰的一聲,確實威力驚人。
在地青年黃瀚的多角斜槓,因著對家鄉的依戀、文化的認同,讓他選擇留在臺東打拼。而也因對有機的堅持,環境永續理念的推動,去年更是推出了全臺首例的「國產零碳咖啡」。
很多夥伴都說,花東的土地會黏人。期待可以運用緩步或騎行的方式,透過慢節奏的踏訪,挖掘更多在地的故事,感受獨特的風土人情,讓心中的那畝田,成長出的稻穗都能夠充盈飽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