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稿】「匠心獨運」:搶救跟時間賽跑的技術之人

2024年4月28日 第四屆榮譽步道師頒證典禮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舉辦之「匠心獨運」榮譽步道師頒獎典禮,今年在獲得台灣期貨交易所支持之下,邁入第四屆,於今日於台灣博物館古生物館盛大舉辦。

今年在「社團法人高雄市美濃愛鄉協進會」、「離島出走工作室」與「屏東縣來義鄉白鷺社區發展協會」等三個單位的推薦下,經由審議委員會討論,確立謝福興(高雄六龜區新威里.客家)、紅羅村石滬工班(澎湖湖西鄉紅羅村.閩南)、白鷺部落「masa'e古道祭」(屏東來義鄉南和村.排灣)等「榮譽步道師」。審議委員會代表賀陳旦指出,榮譽步道師自2018年舉辦至今,開始更強調團隊工班與傳承、著重工法技藝之外,也表彰傳統的歲時祭儀以保存共同記憶,從幾位榮譽步道師的技藝中,也看見對於人類之外多樣生命的重視。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表示,在早期社會,步道因著人們狩獵、農作、經商等需求而生,維護的工作多由在地聚落、社區進行,而步道的樣態也因著各地的地質、土壤,及其所承載的歷史人文特色,蘊含各異的「風土」。近年掀起「職人魂」的文化新浪潮,古蹟建築領域也有「人間國寶」對傳統技藝的致敬;然而,人們親近自然時腳下所踩踏的步道,其實也大有學問。在各地有許多傳承古道維護技藝的匠人們,默默以永續且環境友善的方式進行步道維護,卻很少獲得應有的肯定與重視。長期致力推動「手作步道」的台灣千里步道協會眼見古道淹沒在現代化開發浪潮,而保存傳統技藝的耆老日益凋零,於2018年發起「榮譽步道師」的獎項,主動發掘、鼓勵各界提報,並邀請法國導演尚若白合作拍攝,將這些精彩的技藝與記憶拍攝下來,促使社區重視與傳承。

行政院秘書長李孟諺也說,榮譽步道師的認證與頒授,從就地取材、文化傳承、重視職人專業等面向,以及現在很重視的淨零碳排與減碳政策都相當呼應。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強調,這些匠人實實在在展現各族群或社群,為因應自然環境而生存、適應與管理,長年累積、發展出之知識、技術及相關實踐,進而形塑出人與自然長期互動的人文地景。這些技術與相關文化,都建立在各族群發展出的宇宙觀、生態知識與身體知識之上。然而,現有文化資產保存法必須先指定特定古道,才能據此申請指定技術保存的人,但許多古道缺乏文字資料,難以佐證嚴格的文資價值,而保存關鍵技術的耆老日益凋零,古道也遭受工程標準化、水泥化的進逼。因此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才會募集民間資源,邀請各界提報,並組成包括劉克襄、賀陳旦、郭瓊瑩、吳瑪悧、徐如林、孫大川、陳板、吳夏雄、翁注賢、黃于玻、徐銘謙等共來自古道文史、生態工法、生態調查、景觀、建築、藝術、族群、登山健行等領域專業者組成審議委員會。

對此,伍麗華立委表示,文化需要透過祭儀來穩固其傳承,也期許千里步道發起人之一,候任的文化部長小野,以及現場許多現任與繼任的長官,能積極投入古步道的搶救與文化保護,並引述獵人們和樹一起呼吸、和風一起呼吸的傳統智慧,期勉我們找到回家的路。看完本屆三部獲獎榮譽步道師影片後,范雲立委也感性地說,像上了一堂在地的文化人類學課程,並指出千里步道協會走在政府單位之前,在文資法尚未修法前,便率先針對步道相關的維護技藝,已舉辦四屆的榮譽步道師典禮;針對以生態保護為職志的「綠領就業」,也會在立院持續敦促相關單位支持推行。

由於古道需要常態維護,維護往往需要一整個工班分工合作,更需要社群集體的力量,因此本屆除了維持有原住民、客家等族群的獲獎者,更首次出現來自六堆客家的謝福興匠師,他在生活應用河床卵石砌石的工藝,在時代洪流中仍堅持保留下來。不同於以往的是,這次將澎湖紅羅村作為捕魚的石滬納入,主要是反映農漁牧生產過程中,田埂、石滬做為巡視之路,其工法原理及取材與步道近似。石滬工班的洪振坤師傅說,團隊獲頒榮譽步道師是一個責任的開始,也感謝提報單位這些返鄉青年系統性地將維護的工法整理下來。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屏東來義白鷺部落維持每年一度古道祭的祭儀,各族群原本就有每年全村總動員維護步道的傳統機制,排灣族在五年祭與收穫祭的前祭也會包含修路環節。宗長曾華德接過獎座時表示,這個古道祭代代相傳,所有參與古道修復的族人都是步道師,而部落中也有一說,「我是白鷺人,參加古道祭」,顯示出祭儀與社區的向心力與凝聚力息息相關。從此案例可以看到,古道並非靜態的文化資產,或傳統技術而已,事實上包含整套原住民族文化之社會、文化關聯,包括身分關係、習俗及禁忌,展現文化系統之宇宙觀、生態知識、身體知識等及其技術與實踐。本次村子也有超過30位族人盛裝浩浩蕩蕩出席典禮,顯示團結、認同與傳承的精神。

步道與族群相關主管機關包括客委會主委楊長鎮、林業署副署長林澔貞、觀光署副署長林信任、國家公園署主任秘書張維銓循例到場觀禮祝福,也期許持續和千里步道協會針對手作步道、國家綠道、步道國際交流與友誼步道等工作進行公私協力。

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提到,本屆頒獎典禮也藉由眾人的見證,舉辦了第二度的「步道師授證典禮」。協會副執行長徐銘謙指出,當代工程存在著「頭手分離」的問題,也就是設計師只會在空白的圖紙上畫圖,不會以身體實作細節;因此為了挑戰工程分科訓練的窠臼,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於2015年規劃包含核心、通識、外部三大跨領域的「步道學」課程體系,並且制定「步道師認證與手作步道活動準則」,十年推動的過程,手作步道逐漸獲得公部門重視並納入體制。本次步道師晉升頒證儀式,有兩位步道師及八位實習步道師晉升,為手作步道之推動增添新的生力軍。徐銘謙勉勵晉升的夥伴們持續思考精進,成為一個「頭手合一」,照顧地球的生態綠領職人。

目前各級步道師人數:12組榮譽步道師、3位資深步道師、9位步道師、22位實習步道師、39位種子師資。由於步道師的訓練強調自然、人文、工程與社會等跨領域知識,也重視實作的技術以及帶領志工的領導能力,因此培訓出一個步道師,平均至少需要4-6年的時間,需要雙向的投入與承諾,台灣千里步道協會也希望步道師能逐漸從斜槓人生,走向具有職涯的生態綠領就業、照顧地球的職人工作。

見證貴賓:第一屆榮譽步道師伍玉龍、林業署屏東分署分署長楊瑞芬、客家委員會產業經濟處處長江志成、交通部觀光署東北角及宜蘭海岸國家風景區管理處處長游麗玉、高雄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主委楊瑞霞、屏東縣政府原住民處處長陳美鈴、林業署森林育樂組組長李允中、林業署遊憩發展科科黃信富、農業部水保署農村經營科科長張志豪、文化部文資局傳藝民俗組研究員廖健雄、屏科大景觀暨遊憩管理研究所教授盧惠敏、臺灣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周建隆、臺灣期貨交易所副經理陳淑貞、千里步道協會理事長張長義、資深步道師文耀興、李嘉智與步道師共學社群等。

第四屆榮譽步道師評審委員:劉克襄、賀陳旦、郭瓊瑩、吳瑪悧、徐如林、孫大川、陳板、吳夏雄、翁注賢、黃于玻、徐銘謙。

推薦單位:社團法人高雄市美濃愛鄉協進會、離島出走工作室、屏東縣來義鄉白鷺社區發展協會

 

補充資料

  • 步道師體系簡介:手作步道的專業化與制度化發展,在引進國外步道志工組織經驗與持續累積台灣本土工法案例下,於2015年提出更為完整系統化的「步道學課程體系」,以不同的主題分類與訓練等級訂定課程內容,同時提出「步道師」認證層級。期待透過培訓體系的完整訓練,讓手作步道種子師資逐漸具備關鍵核心與跨領域專業技能。歷經四年的實習共學階段,課程藍圖與步道師認證體系也逐漸成熟,並於2018年公布「步道師及手作步道活動準則」,為手作步道的制度化發展再向前推進一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