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遊烏山嶺、行腳東西口」老照片線上影像展

「山海圳綠道」為國家級綠道優先示範道之一,從台江國家公園出發,沿著嘉南大圳上溯至烏山頭水庫,翻越烏山嶺後沿著曾文溪,經過阿里山抵達東亞第一高峰玉山。在長達180公里路線中,座落於烏山嶺的烏山頭水庫是其重要節點,也因此,我們展開了聚焦於此處的老照片徵集活動。

自2019年五月中起,歷經為時兩個多月的徵集與篩選,共徵得129張照片,照片類型大致分為兩大類:一為烏山頭水庫興建當時的環境、工程、人物照,二為烏山頭水庫興建後人們在此的生活、遊歷照。

特別感謝廖明睿、楊燁等收藏家,及臺灣國定古蹟編篡研究小組書坊的參與指導,分享珍貴的歷史影像,使未曾經歷此段歷史的我們也能一睹烏山頭水庫當年興建時的浩大壯觀,得以遙想當年。也非常感謝楊至雄、張利聰先生早年拍攝,並經長年保存,於今不吝分享當年遊歷烏山頭水庫、西口小瑞士的懷舊影像。還要感謝林士欽、洪鈺蔚先生提供當年救國團「小瑞士拓荒隊」活動照片,讓我們能目睹曾發生在這條串接兩大水庫流域重要路段上的「東西口健行路線」的昔日熱鬧景象。

最後,要特別感謝從小生活於烏山嶺當地村落:馬斗欄、匏仔寮的林蒼鬱老師及林玉玲女士熱心提供照片,分享在地人的觀看視野與珍貴的生活記憶。

在此引用林蒼鬱老師情感深厚的文字:

「珊湖潭或許只是多數人島嶼旅遊的路過地,我卻有幸從童年起就經常乘舟筏進入久居,和山中人共同領受山林水澤的韻律。記憶裡,珊瑚潭一直成為島嶼心臟般的造型,景觀和人文廣袤、溫潤、美妙而富生命力…」

期盼透過此次老照片的徵集及展出,得以領略此處廣袤、溫潤、美妙而富生命力的景觀和人文,也期許在未來持續耕耘,豐厚這些無價的生活資產!

*感謝於徵集期間提供指導協助的國立成功大學、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臺南市官田區嘉南國民小學、嘉南農田水利會、中華民國童軍總會、中國青年救國團總團部、救國團臺南市團委會、救國團嘉義團委會、救國團曾文青年活動中心、救國團中國青年服務社、臺南市六甲區公所、臺南市柳營區公所、臺南市東山區公所、臺南市官田區公所、臺南市善化區公所、臺南市安南區公所、臺南市新市區公所。特別感謝六甲區公所陳啟榮所長,國立成功大學陳玉女院長、陳世斌、吳仁邦大哥。

  • 八田與一

提供: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書坊

圖1 東京大學時代之八田與一

圖2 1942年4月八田與一前往菲律賓之前,與其妻外代樹合影於官舍前 
圖3 八田與一全家福
圖4 八田與一所搭乘前往菲律賓之郵輪大洋丸,於1942年5月8日,在長崎外海遭美國潛艇擊沈
圖5 八田與一於臺南州曾文郡王爺宮警察官吏派出所
 
  • 烏山頭水庫

提供:廖明睿 圖1-7,9,12,13,15,17|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書坊 圖8,10,11,14,16,18

圖1嘉南大圳烏山頭貯水池 (曾文郡官田庄)

圖2烏山頭貯水池(珊瑚潭)堰堤

圖3 烏山頭貯水池

圖4 烏山嶺取入口

圖5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嶺隧道取入口ノ景

圖6 烏山嶺隧道出口

圖7 烏山嶺隧道出口

圖8 烏山頭水庫送水室完成後第一次送水舊照

圖9烏山頭貯水池送水口

圖10 烏山頭貯水池送水口

圖11 烏山頭貯水池送水口(手工上色)

圖12 烏山頭送水口

圖13 烏山嶺取入水門

圖14 八田水壩溢洪道,最大溢洪量每秒75立方公尺

圖15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頭出張所及構內ノ一部

圖16 烏山頭出張所

圖17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頭堰堤敷地ノ一部(黑線ハ竣功後ノ堰堤頂部ヲ示ス)

圖18 臺南州新豐郡龍崎庄烏山頭惡地地形

 

  • 烏山嶺隧道

提供:廖明睿 圖1-6,10 | 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書坊 圖7-9

圖1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嶺隧道出口

圖2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嶺隧道出口

圖3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嶺隧道出口暗渠位置堀鑿ノ光景

圖4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嶺隧道出口暗渠位置堀鑿ノ光景

圖5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嶺隧道出口導坑

圖6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頭排水隧道暗渠出口(口徑三十尺)

圖7 烏山頭水庫隧道出口導坑暗渠工程

圖8 烏山頭水庫隧道出口導坑暗渠工程

圖9 烏山頭水庫送水鐵管安裝工程舊照

圖10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嶺隧道出口暗渠築造ノ光景

 

  • 烏山頭水庫工程

提供:廖明睿 圖1,2-6,10-16|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書坊 圖2,7-9

圖1 嘉南大圳工事 當時壯觀ノ

圖2 烏山頭大壩堰堤施工

圖3台灣嘉南大圳貯水池堰堤工事堰堤高サ百八十尺所要盛土八十万坪(高台ヨリ俯瞰)現在高サ百三十尺七十万坪盛土(昭和三年十月一日現況)

圖4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頭堰堤敷地表土堀鑿ノ光景(A5)

圖5 嘉南大圳堰堤工事(高臺ヨリ俯瞰)

圖6 台灣嘉南大圳 烏山頭堰堤砂利運搬トハイドロリツクジヤイアントホース作業

圖7 烏山頭水庫堰堤施工作業

圖8 烏山頭水庫灌溉水路工程

圖9 烏山頭水庫進水塔興建工程舊照

圖10 嘉南大圳堰堤中心混凝土埋戾シ作業

圖11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烏山頭排水開渠堀鑿ノ光景

圖12 台灣嘉南大圳烏山頭排水開渠掘鑿作業

圖13 台灣嘉南大圳貯水池堰堤工事夜間作業ノ光景(昭和三年十月一日現況)

圖14 台灣嘉南大圳堰提工事(南方高地ヨリ俯瞰)

圖15 嘉南大圳堰堤中心混凝土及下流側盛土作業

圖16台灣嘉南大圳工事材料運搬用〔クーブル〕(八哩余ノ山中ニ隧道用セメント運搬ノ處)

 

  • 烏山頭水庫工程用機具

提供:廖明睿 圖1-3,5-17|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書坊 圖4

圖1 嘉南大圳水源工事 堰堤表線盛土作業

圖2台灣嘉南大圳組合工事〔ダンブカー〕積込ノ光景

圖3 嘉南大圳水源工事 築堤材料大內庄砂利採取場

圖4 烏山頭工事用機關車

圖5 嘉南大圳堰堤築造用砂利運搬

圖6 台灣嘉南大圳貯水池堰堤工事 スプレツターニテ地均シ作業

圖7 台灣嘉南大圳 烏山頭堰堤工事現場スプレツダー地均作業

圖8 台灣嘉南大圳 烏山頭堰堤スプレツター地均作業

圖9 台灣嘉南大圳工事用〔スプレツダー〕運轉ノ光景

圖10 台灣嘉南大圳工事〔マリオンシヨベル〕運轉ノ光景

圖11 台灣嘉南大圳 曾文溪上流砂利採取場大型掘鑿機作業

圖12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小型スチームシコベル作業ノ光景

圖13 台灣嘉南大圳〔マリオンシヨベル〕運轉ノ光景

圖14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大型スチームシヨベル作業ノ光景

圖15 嘉南大圳堰堤下流側盛土及射水作業

圖16 臺灣嘉南大圳組合ダンブカー轉倒ノ光景

圖17 嘉南大圳貯水池築堤用砂利運搬ノ光景

 

  • 參與烏山頭水庫工程興建的人們

提供:臺灣國定古蹟編纂研究小組書坊

圖1 烏山頭水庫完工後嘉南村村民舉行大拜拜

圖2 日治時期參與興建烏山頭水庫之日籍人員家屬合照

 

  • 那些年,在烏山嶺的點滴

提供:楊燁

時間:圖1不明,圖2-6為1949年

提供:林蒼鬱

地點:珊瑚潭

珊瑚潭或許只是多數人島嶼旅遊的路過地,我卻有幸從童年起就經常乘舟筏進入久居,和山中人共同領受山林水澤的韻律。記憶裡,珊瑚潭一直成為島嶼心臟般的造型,景觀和人文廣袤、溫潤、美妙而富生命力。
珊瑚潭居民的主要農作包括竹材、竹篾、竹筍、龍眼干、木炭等,另外還有少部分的稻作、雜糧和牛、羊、豬等畜牧,生活艱苦。幸福永遠屬於孩童,孩童在山林中有數不盡的嬉遊方式:探險、爬山、游泳、山野放牧、摘食野果等,夜晚再星光或煤油燈下,聽大人說故事、唱歌、捉迷藏,向綿延的暗青山巒探索自然之神秘和人生憧憬。

烏山頭水庫在工程完成之前,烏山嶺間的居民藉溪谷農耕,水庫興建後,被迫遷移至山坡間臨水而居,成為名副其實的「山內人」。山居沿著水路分散,或獨戶,或三、五聚落,最大為王爺宮村近五十戶。山內人對外交通多藉舟筏載運山產農作到烏山頭堰堤,再步行或轉客運到兩公里外的六甲村集散,數十年來如此,一直到產業道路開通。母親李娥世居烏山嶺內的馬斗蘭庄,盛水期船行一小時多可到達家門前的竹林,枯水期則須跋涉山徑三、四小時翻越烏山嶺經王爺宮村到六甲村。

珊瑚潭是觀光客的路過地,卻也是值得品味的美學之鄉。童年及學生時代寒暑假寓居珊瑚潭和外祖父母等山內人共處的經驗,是為我的人生造型了,可以說,林野水澤已經成為生命的美學和深沈故鄉:幽遠、靜謐、曠渺、豐饒又美麗,使人不得不選擇浪蕩尋求歸返的可能,並且如此一廂情願,沒有矛盾和太多抗爭痕跡。

 

提供:楊至雄
時間:民57年
地點:珊瑚潭
高中讀台南二中,那時候很少有出去玩/旅遊的經驗,一來是交通不便,二來是沒時間,因為鄉下大家不論是放學後或是放假的時候都要幫忙家裡,所以根本就不太可能去旅遊,這是畢業前夕,跟班上幾個同學,想說當成是畢業旅行吧,就頭一次來到了珊瑚潭划船,這是我第一次來這裡,之後也都不曾再去過。
 

提供:張利聰
時間:民66年9月28日
地點:天井漩渦附近
西口小瑞士山明水秀,又有一座「天井漩渦」的美妙奇景,吸引許多遊客前往遊覽。民國66年9月28日,當時是國定假日的教師節,幾位志同道合的好友相約赴該地健行攬勝,也在「天井漩渦」附近拍照留念(有黑白及彩色),經過了這麼多年,西口小瑞士景觀大致沒有多大的改變,而附近的硬體設施倒增加不少。
看了照片,讓我追憶起當時的健行往事,感到甜蜜無窮。
 

提供:林玉玲

圖1

  • 時間:民66年
  • 地點:六甲匏仔寮池王府的後方老家
  • 老家在烏山頭水庫集水區,六甲瓠仔寮池王府廟的後方。池王府初一十五都有祭祀活動,廟裡會準備一桶飯跟六道菜祭拜天兵天將,再辦個5-6桌請參與的村民吃。最盛大的是每年農曆12月14日池王爺生日,會擺十幾二十桌的流水席,有二十幾蓬布袋戲,還有歌仔戲,跟兩台電子花車,非常熱鬧。以前村落人很多,現在都外移了,沒有以前這麼多人,以前這裡還有國小,我就是讀這裡的國小的,但現在已經廢校。這張照片是我國小五年級,不知兄姊的哪位同學去我家玩,說妺妹來拍照,穿著當時最好的衣服,可惜沒有好鞋子穿,就踩著赤腳拍下我人生中第一張照片,旁邊是我家未翻修前的芒草梗建造的房子。媽媽和姊姊現在都還住在這裡。

圖2

  • 時間:民66年
  • 地點:六甲匏仔寮池王府的後方老家
  • 當時我小五,旁邊是國中二年級的二姐。

圖3

  • 時間:民66年
  • 地點:六甲匏仔寮池王府的後方老家
  • 媽媽,旁邊是竹編的畚箕。

圖4

  • 時間:民72年
  • 地點:西口小瑞士
  • 中學時期,讀麻豆的曾文家商,同學時常來家裡玩。因為從小住在這裡,很習慣了,也不知道這裡有什麼吸引人的地方,但是同學們都很喜歡來我家這裡玩,每次都不同人來,通常都是週六中午下課後一起跟著我回家住一晚,隔天再一起到附近郊遊。這張照片是西口小瑞士,小瑞士是後來大家才這樣叫的,以前就是說西口。從我家有一條小路可以到西口,走路約半小時,現在這條路已經不在了。
圖5
  • 時間:民72年
  • 地點:六甲匏仔寮池王府前吊橋
  • 早年池王府廟埕前就有交通船開往烏山頭水庫,是可以坐一百個人的輪船,每天兩班,到國中為止出去外面的交通主要就是靠這輪船,直到高中才有縣道174,就會坐車坐到縣道174,再走兩公里的路,大約半小時,就會到家。照片中的竹筏是當地人做的,當地人坐竹筏去附近工作,都是水路可以抵達的地方。這張照片應該是枯水期,水比較低,滿水的時候水是淹上來的。平常每日的洗衣、取水都是在這水邊。早期這裡是種稻子的,但現在以果樹種植為主。

圖6

  • 時間:民72年
  • 地點:六甲匏仔寮池王府前吊橋
  • 六甲瓠仔寮聚落前後共有兩座吊橋橫跨溪流連接兩岸,照片這座吊橋已改成水泥橋,後方的還留有吊橋基座。

圖7

  • 時間:民77年
  • 地點:六甲匏仔寮
  • 哥哥的女兒,放暑假時回來幫忙採龍眼。

 

提供:林士欽

時間:民國74年2月8日至11日

圖1 高中時和同學參加救國團舉辦的小瑞士拓荒隊冬令自強活動

圖2 野炊完於溪邊合影

圖3 於曾文水庫

圖4 午炊完於溪邊清洗用具

圖5 荒野體能活動

圖6 荒野體能活動

圖7 大雨中健行克難吃午餐

圖8 於曾文水庫

圖9 於曾文水庫

圖10 大雨中健行於大峭壁

圖11 健行途中遇到超大豪雨.一大早天剛亮大雨即淹入帳篷內.弄得大家琅狽不堪.正符合拓荒的精神!

圖12 大雨中健行

圖13 晚間文康活動

圖14 晚間摸黑野炊後同伴變臉了

圖15 一夜豪雨之後.小瑞士的引水口因水位高漲而看不到引水口

圖16 活動尾聲伙伴合照!34年了大家都年過半百了.伙伴安在?

圖17 野炊伙伴向別組借食材

圖18 生火準備煮晚餐了

 

提供:洪毓蔚

時間:民79年7月9至11日

地點:烏山頭水庫及曾文水庫範圍

當年令人懷念的救國團小瑞士拓荒隊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