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故鄉動員令》新故鄉願景-明興里 生態社區進行式

中國時報【張潼專題報導.攝影】

台北市經常被稱為「天龍國」,其中文山區被大多數人認為是文教區、住宅區。但其實當地有一處很特別的社區,在居民和NGO團體協力合作下,保留了一塊「生態復育區」,不僅有貼近大自然的手作步道,還可以賞螢、賞蝶、賞青蛙,都是大都市中難能一見的景色。

文山區明興社區北側與海拔約118公尺的興隆山相接,這塊低度開發的林區還有一條小溪流經,先天的生態條件本就相當不錯。社區發展協會總幹事潘俊興細數生態區內目前可以看見的物種,包括5種螢火蟲,其中又以黑翅螢、黃緣螢最多,另外還有14種青蛙、白鼻心、大冠鷲、飛鼠、蛇類,蝴蝶種類從2007年記錄至今,更已發現超過60種之多。

生態復育物種豐富

生態社區發展源起,明興里長鄢健民說,2006年開始,社區積極投入打造生態社區工作,邀專家、學者帶領有興趣居民認識在地物種。雖然居民幾乎都不是相關背景出身,但靠著到社區大學上課或自學,了解程度愈來愈深,加上持續觀察記錄,直到現在,生態志工每周六晚上持續做蛙類夜間觀察,讓「生態社區」特色愈來愈鮮明。

2017年時,社區原本打算在生態區建造一座解說平台,但又顧慮工程與設施恐會干擾棲息地,最後和NGO團體「千里步道協會」合作,打造一條採用自然工法的「手作步道」。

用在地材料不浪費

鄢健民說,原本生態區內有條水泥道路,是一位住在山上的養豬戶的通行道路,不再養豬後,水泥路與林區顯得格格不入,既然決定要手作步道,便邀集里民合力先打掉社區內一處廢棄圍牆,把磚塊、石頭等建材拿來當做手作步道材料,等於「在地材料、在地利用」,絲毫不浪費,對生態的干擾也降到最低。

志工舒小姐笑說,為了打造這條手作步道,10多個里民先一起敲掉磚塊、石頭上的水泥,剩下的部分再拿來做成步道,「真的是全手工」,不但有成就感,比水泥步道更好走、完全不溼滑。

志工巡守即時保護

由於物種多樣,還有民眾最喜歡觀賞的螢火蟲,為保護生態不受干擾,明興社區定調,不要太過對外宣傳「賞螢」特色,每年只針對在地居民或市府環保局辦理2至3場活動,賞螢前還得先上「生態課」學習保育知識;志工還輪班在螢火蟲季節時,到生態區「巡守」,一旦遇到干擾生態的民眾,才能即時加以勸導。

鄢健民另向市政府爭取,在里內部分道路鋪設透水鋪面工法人行道。他說,氣候變遷是全球面對的問題,無論是將明興里打造成生態社區、保護物種,或注意社區環境,都是重要課題。

原文:https://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90624000512-260114?chdt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