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步道新聞稿】公私協力修護古徑 友誼步道行銷國際

公私協力修護古徑 友誼步道行銷國際

2019.2.23

為展現客閩、原民等先人於臺灣北部樟楠林帶間的生活、生產、生態等特色,客委會與林務局新竹林管處歷經多次會議討論,於2018年8月完成「樟之細路」定線,主線加上副線總計407公里,其中維持自然原始樣態的步道路段大多位於國有林地範圍內。客委會與林務局新竹林管處將於今(2019)年啟動合作,以林務局長期推動手作步道的經驗與方式,整修位於國有林地內的樟之細路路段,並逐段設置帶樟樹葉型的識別系統、方向指示牌、防迷色塊等。此次公部門攜手,協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招募志工,透過公公整合、公私協力方式,除推進水寨下古道修復,更邀請「樟之細路」之友誼步道「韓國濟州偶來長步道」協力團隊--「韓國城南徒步協會」一行,跨國前來體驗樟之細路之美,參與手作步道體驗。

2018年4月行政院核定的7條國家級綠道,串連山徑、水圳、糖鐵、自行車道等線型空間,期待用長距離步道型塑出台灣土地的特色與驕傲。其中由客委會主責,縱貫桃竹苗中四縣市的「樟之細路」,歷經踏查團隊一年多實地走訪後,連結山徑古道、農路產道、綠蔭公路、山村聚落,規劃了407公里的路線。這條國家綠道曾經是漢人與原住民生活邊界的土牛溝、隘勇線,曾因樟腦與茶葉的外銷,扮演接軌全球經濟的大動脈;轉眼來到現今社會的快速變遷中,沿線穿越的內山地區、結合客家小鎮風情,除像時光凍結般的,緩緩留住了自然生息與純真人情,也深具有國際觀光發展潛力。

2018年1月16日,樟之細路的修護工作在水寨下古道揭開序幕,林務局新竹林區管理處林澔貞處長,和客家委員會楊長鎮副主委皆全程參與、揮汗手作。臨接明德水庫的水寨下古道,是先民從頭屋進入獅潭地區的路徑,馬偕博士亦曾多次利用這條山徑進入獅潭行醫傳教。然而,近代公路開通後,古道漸漸乏人問津,倒木阻道、路基流失,不再讓人親近。透過手作步道的修護,古道將逐步揭開其上之美好生息。

今(2019)年2月23、24日,林務局新竹處與客委會協同台灣千里步道協會,再次邀集在地居民與外部志工,以手作步道的方式、貼近自然的工法接續修整水寨下古道後段。今年的修護工作,由初甫授證的步道師們帶領25位志工,用簡單的鋤頭刀鋸、就地取得的土石倒木,一邊清理茂密的植被、整平傾頹的路徑,一邊留意不傷及老藤和泥土裡的小生物。以最傳統簡單的方式親近大地,營造未來旅人將可循先人足跡,藉步道走進沿線社區,感受與體驗地方的獨到況味的轉換。儘管是利用個人的休假日,來自全台各地的志工們全都興致高昂,一點不覺得辛苦。

這天還有11位來自韓國的朋友,他們是城南徒步協會的成員,提倡以走路維持健康身心、促進社會團結。除了實地了解手作步道外,亦走訪位在獅潭的鳴鳳古道--這裡過去是原住民的獵徑,在漢人入墾後成為日常往來與物產運輸的要道,至今仍保有部分打石階梯。去年客委會與千里步道協會簽訂MOU,公私合力向國際推廣樟之細路,即選定鳴鳳古道與韓國濟州偶來小徑締結友誼,積極互訪交流。未來雙方將於步道上互設指標,提昇能見度,在國際上展現臺灣豐厚的底蘊。

古道上迎風搖曳的樟樹葉,承載著時空之痕,積累著歲月之跡。一如Raknus Selu,融合泰雅、賽夏二族的樟樹發音和客語小路的「樟之細路」,意含著跨越山川地域、族群界線、語言隔閡,呈顯永續與和平等時代意義的步道精神,將因著人與人的包容,人與自然的和解,悠遠不斷地傳唱下去。

林務局新竹處、客委會與民間團體整合協力,啟動樟之細路的古道修復工作

 韓國城南徒步協會成員來台體驗樟之細路

來自各地的步道志工齊聚水寨下合力清整古道

手作步道施作前後對照:原本覆蓋在荒煙中的古道,由志工合力清整出來

 

就地取材運用現有塊石砌出護坡,修復因雨水沖刷而崩塌的路面

將林務局山徑指標系統的設置經驗運用在樟之細路綠道上,指引旅客正確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