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喊「媽病了」,有用嗎?

林督,綠雜誌,創刊號09.10

近年來,環保越來越成為一個熱門話題。說「熱門」,有些人是真心出於關心地球生態大聲呼籲;有人則看到環保已成為一種時尚,借環保來「置入性行銷」其他東西。環保話題之「熱」,也燒到電影,美國前總統候選人高爾憑一部環保電影「不願面對的真相,An Inconvenient Truth」(下稱「不願」)榮獲諾貝爾和平獎,開創此和平獎先例,也成就一段電影傳奇。

其實,高爾的電影是有相當缺陷的。

我們常用母親來形容地球,叫做「地球母親」,英語中也有「Mother Nature」的說法。現在,我們的「地球母親」病了,病得很重,「高燒」不斷。高爾的電影,就是向我們出示一份又一份「母親」的病情診斷書和化驗單﹕體溫過高、血壓過高、膽固醇過高、肝指數過高……,嚴厲警告我們﹕媽病了!

銀幕前的每個觀眾都收到了這樣的訊息,很多人開始著急﹕媽病了,病得好重,我們怎麼辦?

怎麼辦?高爾告訴我們了嗎?不能說沒有。就在電影的尾聲,伴隨著片尾樂曲響起,銀幕開始打出一行又一行的字幕,告訴觀眾為了環保應該做什麼事。很可惜,此時觀眾已開始離場,字幕出現時,銀幕前人影恍錯,即使是有心要了解「怎麼辦」的觀眾,也無法靜心觀看那些字幕。一部環保電影如此結尾,等於是有人只大聲疾呼「媽病了」,卻吝於清楚告訴家人該做什麼,這充其量是讓家人乾著急,卻無忙可幫,病重的母親得不到治療,痼疾只會日重一日。

其實,到高爾拍攝「不願」時,地球的溫室效應已非常嚴重,環保的緊迫性已是輿論常識,再來指出種種氣候變遷的災難,其實是陳詞濫調的重彈。但我們不妨以善意理解,「不願」畢竟是第一部以大型紀錄片形式來喚起眾人環保意識的電影,既然是「第一部」,就要從頭開始,所以影片的重點還是在於激發起眾人的環保「動機」,而不是教授環保的「方法」。事實上,就進一步強化大眾的環保意識而言,因著電影特有的視覺效果,「不願」的環保「動機」號召力是空前的,這也是高爾榮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原因。

以此心態來看最近問世的另一部環保電影「Home」,我便不能不搖頭。

首先,為什麼在「不願」之後三年,「Home」的訴求不但仍然停留在「動機」之上,而且「方法」竟完全消失?「不願」至少還在片尾用字幕列出環保的「方法」,「Home」則「方法」完全闕如。考慮到「不願」已警告過,專家認為人類只有十來年的時間來挽回生態崩潰,而到「Home」問世時,又是三年過去,即「十年」的三分之一已過,如果「Home」仍然認為地球暖化問題嚴重,則立即施以整治暖化問題的「方法」,其迫切性不遠在繼續喚起「動機」之上嗎?現在是什麼時候了,還在那裡空喊「媽病了」?

其次,「Home」的贊助商之一,是奢侈品生產商PPR公司,這實在是一件非常反諷的事。地球暖化的主因,就是人類的過度消費,「奢侈品」是「過度消費」的象徵,奢侈品生產商不啻就是「環保殺手」。今天,「環保殺手」來贊助一部環保電影,從積極面來說,是他們也要為環保盡心力。但「殺手」能否「回頭是岸」,「立地成佛」,關鍵在於他們能否「放下屠刀」。我們且不說「Home」毫無具體怎麼「搶救母親」的方法手段,只是充滿過時的「媽病了」空喊,更過分的是,PPR旗下的「名牌」Gucci,竟然配合「Home」的放映,「搶先推出一款限量有機棉T恤,用『實際行動』支持愛護地球」,結果立即有眾網友來詢問這T恤的質地如何云云,至此,「環保」主題已完全走調,回復成「消費」。我不禁要問,PPR究竟是要做環保,還是借「環保」之名促銷其品牌和產品?

兩部以環保為主題的重量級紀錄片,為什麼都回避環保的「方法」,都「不願面對」怎麼「做」環保的「真相」?這確實是一個令人省思的問題,讓我們不妨來探究它!

延伸閱讀 » 臨終狂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