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清晰記得2006年4月23日那天,來自各地老朋友或初次見面的夥伴近兩百人,因著千里步道運動相聚在新店花園新城後山的女童軍活動中心;三位發起人描繪著心中的藍圖夢想,各與談人從不同專業領域提供國內外經驗與趨勢,參與者輪流前往論述/募款/推廣/組織……各組聽取或提供意見。希望能透過雙腳足跡走出的千里步道,翻轉台灣過去多為抗爭/救火型態的環境運動,掙出一條以公民參與/強調環境倫理的守護路徑。
20年,7,000多個日子。步道運動在眾人無私奉獻一棒接一棒的耕耘澆灌下,已開展出她豐富多元的內涵和想像,如百花盛開蔚然成林;原來,眾人雙腳所走出來的,不只是腳下的路跡,更是人與人之間,以及與自然、與社會、與這片土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連結。
面對極端氣候、地表與海水溫度持續上升,如何減緩因過度擴張而產生的環境劣化,建立公私協力治理機制典範,捲動更多人投入修補復育的行列?
過去20年,已有超過2萬人次志工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千里步道守護的行列,未來,我們仍將和大家一起,也期待更多舊雨新知重新歸隊或全新加入,透過對「步道」的關注,成就自己,也照護我們所共同賴以生存的環境。
還清晰記得2006年4月23日那天,來自各地老朋友或初次見面的夥伴近兩百人,因著千里步道運動相聚在新店花園新城後山的女童軍活動中心;三位發起人描繪著心中的藍圖夢想,各與談人從不同專業領域提供國內外經驗與趨勢,參與者輪流前往論述/募款/推廣/組織……各組聽取或提供意見。希望能透過雙腳足跡走出的千里步道,翻轉台灣過去多為抗爭/救火型態的環境運動,掙出一條以公民參與/強調環境倫理的守護路徑。
20年,7,000多個日子。步道運動在眾人無私奉獻一棒接一棒的耕耘澆灌下,已開展出她豐富多元的內涵和想像,如百花盛開蔚然成林;原來,眾人雙腳所走出來的,不只是腳下的路跡,更是人與人之間,以及與自然、與社會、與這片土地的過去/現在與未來的連結。
面對極端氣候、地表與海水溫度持續上升,如何減緩因過度擴張而產生的環境劣化,建立公私協力治理機制典範,捲動更多人投入修補復育的行列?
過去20年,已有超過2萬人次志工以不同的方式,加入千里步道守護的行列,未來,我們仍將和大家一起,也期待更多舊雨新知重新歸隊或全新加入,透過對「步道」的關注,成就自己,也照護我們所共同賴以生存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