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週年】發起人的祝福——行走步道二十年/徐仁修

千里步道成立二十年了,我忝為發起人,卻因為我既定的人生工作尚未完成,而無法實際參與工作,協會在這二十年內,完成太多令人稱讚的步道維修以及古道整理,讓古道再度復活起來。

我因為從事生態攝影,走過許許多多的步道,包括那些早已荒廢的小路。有時還遇見半傾倒的房舍。特別在古道邊,總有那麼多歷史往事或鄉野的生動故事。尤其在馬偕博士當年走過的山路古道,我會想像他一面走,一面思考如何傳道,除此之外,他還會想到與沿途大自然相關的事嗎?我讀他的回憶錄《福爾摩沙紀事:馬偕台灣回憶錄》(From Far Formosa),發現他走過的步道,幾乎比任何一個台灣人都多,我也從他書中留下的紀錄去推測當時的自然狀況,這對我的自然書寫很有幫助。

很多舊地名也隱含著當初開發時的情景,那是真正的民間歷史,從原住民的路名,例如「霞喀羅山徑」和「阿朗壹古道」,還有平埔族人取的名字、閩南移民取的名字、客家人取的名字。記得在一甲子以前,我隨父親從橫山鄉的「九讚頭」,走山路上「大山背」(今名為「九華山」)去探尋祖父年輕時在「大山背」住過的地方。那山路又陡又小,卻是當年住在山上挑農作物到竹東去出售唯一的路徑。只有親自走過,才能明白我幼年時朗朗上口的順口溜的真正內涵:「嫁女兒不要嫁到大山背,上坡碰嘴,下坡撞背。」由此可以想見「大山背」當時生活的辛苦。著名的漫畫家、發明家劉興欽就是「大山背」長大的孩子。

我覺得用自己的雙腳走過生養我們的土地,親炙先人踩踏過的步道,才更能與過往、歷史、傳說、民間故事相連結。像我走過那麼多的步道,才有機會拍攝到許許多多的野生動植物與大自然美景。因為有這些經驗,我才知道我生長的芎林原來是叫「九芎林」,客家先民冒死進到這裡開發時,發現這裡生長著以九芎樹為主的森林。所以,竹東以前叫「樹杞林」,竹東火車站這邊叫做「雞油林」,都與當時的自然環境息息相關。

我小時候,隨大人從我家(芎林下山村的「五座屋」)走路到竹東鎮上去,再原路返來,途中經過大小土路與河流,於是逐次越來越認識與我共同生活的動植物,我也才有機會寫出我童年的小說《家在九芎林》。

近些年,因為疫情的關係,走步道蔚為風氣,但大多是已退休的人居多。我更期待,是年輕的父母親,帶著孩子在步道上活動。甚至,更多的人參與步道的踏查、整理、維修與活動。

是的,愛鄉土,愛台灣,就從踏上步道,邁開自己可以作主的人生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