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逗行不行?從設計到實務,共享步道的想像

本次講座邀將從倡議團體、專業設計者、政府三方不同的角度,帶領大家一一探討對於「戶外休閒無障礙」的疑問和想像。都歡迎一起來了解打造共融戶外空間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2025-10-15 19:00   至   21:00 加入 Google 行事曆
2025-09-17 00:00   至   2025-10-15 19:00
106 臺北市大安區台灣大學新生教學館202教室

帶行動不便的人走到戶外,如何不用人力背、抱、扛,克服障礙,而可以達到戶外休閒機會均等的目標?20年前一群登山健行、生態觀察、環境保育團體攜手行無礙推廣協會,從推動「牽手無礙,親近自然」開始,逐步促成林業署國家森林遊樂區的無障礙檢核,從偶發性的旅遊活動性質促成常態性無障礙軟硬體設施的改善,這樣的經驗有沒有可能在現在蔚為風潮的長距離步道上發生?

在荷蘭,一條500公里,全程讓輪椅族暢行無阻的步道,明年四月就會實現了。在加拿大,路線長達29000多公里,橫跨國境東西岸都會和郊野的加拿大全國步道,從2020年至今,也一直在進行路網各段的通行障礙調查,讓身障者享有第一手最精確的戶外資訊,希望綠道上也有能提供戶外休閒機會均等的路段。

回看台灣,身心障礙人口佔123萬人,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將超過總人口的五分之一,進入超高齡社會,超高齡人口也有三分之一的人與身障人口重疊。台灣目前推動的淡蘭、樟之細路與山海圳國家綠道、各大小戶外風景區、遊樂區,如何因應這個趨勢,為「所有人」營造兼顧不破壞自然且安全友善的綠色空間?

本次講座邀請長期推動無障礙生活空間,以及障礙者社會參與的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總幹事許朝富、社工師游鯉綺關注戶外通用設計的資深步道師、景觀設計師—李嘉智;和林業及自然保育署,曾主持國家森林遊樂區無障礙檢核相關計畫的翁儷芯;從倡議團體、專業設計者、政府三方不同的角度,互相對談,帶領大家一一探討對於「戶外休閒無障礙」的疑問和想像。

無論你是一般戶外愛好者、身障議題關注者、戶外空間規劃者,都歡迎一起來了解打造共融戶外空間可以做的事情有哪些!

【活動資訊】

  • 時間|2025年10月15日(三)19:00-21:00(18:45-19:00報到)
  • 地點|臺灣大學新生教學館202教室(臺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捷運公館站3號出口)
  • 主辦單位|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 協辦單位|臺灣大學山徑行動社、台北市行無礙資源推廣協會

【活動流程】

  • 18:45-19:00 報到與交流
  • 19:00-19:10 開場-徐銘謙
  • 19:10-19:55 主題分享
  • 19:55-21:00 交流回饋-徐銘謙
106 臺北市大安區台灣大學新生教學館202教室
電話: 02-2934-7311
E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