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沙龍152】一千公里的新加坡——我在獅城的踏查與探險
「…沿著舊新馬鐵路廊道,除了武吉知馬自然保護區,南邊還有塊面積相當遼闊的金文泰森林(Clementi Forest)。這片次生林經過幾十年的自然復育,逐漸展現成熟的林相。火焰木、摩鹿加合歡高立天際,間有榴槤生長其間,以及各種攀藤蔓生。一條小溪靜靜蜿蜒,芋科和蕨科植物混雜著茅草,叢生於河谷。有一泥濘小徑彎彎曲曲,深入不知何方。清晨起霧時,隱隱展現原始的雨林大美。…」(取材自新加坡《新緣》雜誌)若隱去文中地名,你可能很難相信劉克襄這段文字,描述的是位於東南亞中南半島最南端,面積約只台灣2%的新加玻。
2024年8月,以自然書寫、生態觀察與徒步走讀進行文化觀察的劉克襄,受邀前往新加玻南洋理工大學擔任駐校作家,駐校前後三個多月的時間裡,他用雙腳展開了1000公里的徒步….,近距離的深度觀察,得以窺見不一樣的新加玻:海岸雨林、紅樹林溼地、森林、內陸沼地、公園綠地…。新加坡政府透過各種線型廊道的連結、密集而多樣的自然步道,提供民眾從容而隨興的走路以及長距離健行的環境。
就像《四分之三的香港》一書,「在香港行山,是我真正認識香港的開始。」劉克襄認為,香港之所以成為香港,不是它的高樓大廈,不是它的國際金融,而是它的綠色,與美好的自然。而且,是透過「行山」來認識。
透過徒步與綠色路網的串聯,不論是城市內的散步,或是長距離的健行,尤其在氣候暖化、生物多樣性急速衰退的此刻,許多國家和城市,都體認到它在永續環境營造上的價值,更遑論徒步所帶給人們身心靈的療癒、健康的促進及休閒生活的況味。
千里步道第152場智庫沙龍特別邀請到劉克襄老師,以他在獅城一千公里的徒步踏查與探險,為我們開啟另一種認識新加坡的視角,並進一步了解在城市發展的同時,如何朝向自然城市邁進?
講座流程
1830-1900 報到
1900-1910 開場介紹
1910-2040 專題分享:一千公里的新加坡——我在獅城的踏查與探險
2040-2100 交流與Q/A
2100- 系列活動預告、賦歸
講者介紹
劉克襄
台中烏日人,生態旅遊作家、自然保育工作者。早期多以鳥類觀察為寫作主題,爾後也擴大關注其他的自然領域與環境議題,對於台灣歷史、人文進行深入的觀察與研究,尤其熱愛古道健行與調查。劉克襄的筆,充滿對於土地的熱愛與關懷,並不時流露出對於人類開發腳步向著自然步步進逼的憂心與焦慮。晚近多行走港台各地郊野,善於以獨特的觀點,導覽各地古村老鎮和地理風貌,曾出版生態旅遊指南等著著作多部。近期甫推出最新著作《流火:鹿野忠雄的臺灣養成》。
講座資訊
時間:2025年9月17日(三)19:00-21:00
地點:臺灣大學 新生教學館 302教室
(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四段1號,捷運公館站3號出口)
主辦單位:台灣千里步道協會
協辦單位:臺灣大學山徑行動社
延伸閱讀
晨光第一線 | 台灣作家劉克襄 以獨特視角觀察本地
https://www.facebook.com/8worldnews/videos/1568302480506149
■我在新加坡的健行■ (劉克襄老師臉書貼文)
https://www.facebook.com/avian007/posts/pfbid0sN13PHsY1G8wfsx5UtrpehjLUyQJnMN9vvbxzLQxcLPgiqh6na3i4Zt2iUjf8yv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