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硐印象 千里步道環島小宇宙(7)

文/周聖心(千里步道籌畫中心執行長)
圖/千里步道籌畫中心、王克珍

20120523-1
猴硐的雨,會跳舞

一個人到猴硐。雨突然下大。除了幾隻發出喵喵聲向我打探可有美食招待的貓兒之外,還有那打落在屋頂與水泥地上的雨聲。我壓低了傘,往火車站後方所謂的貓村〈光復里〉閑步走去,一面注意著腳下的溼滑,才幾分鐘一陣風卻倏地掀起半頂傘緣,我猛一抬頭,一片襯著長長鐵軌延伸開來的整片河谷出現在眼前,基隆河彷彿被紛飛雨束鋪上一層矇矓,美得令人吃驚。

在東北季風的吹拂下,雨好斜,一層一層、自左向右,斜斜的洒下飄下落下,我想起猴硐黑金文史工作室的淑惠曾說過:「我們猴硐的雨,會跳舞喔」,就是這會跳舞的雨啊,點染著整個基隆河谷彷若潑墨山水綠色復刻版。

會跳舞的雨,讓原本濕冷的體感,頓時跟著輕盈搖擺起來。一個人站半山空曠處,極目遠眺,每一次搭火車來到侯硐或行經猴硐的記憶,歷歷如在目前。常乘坐宜蘭北迴線火車的人,一定都會對這段沿著河谷蜿蜒、時而穿梭在磅空之間的鐵道,印象深刻。沒錯,就是這段路,若由台北出發一路東行,經過松山-南港-汐止-八堵-瑞芳後,便會轉而南行抵達猴硐,猴硐之後便進入三貂嶺小站。依山伴水,鐵道最美風光莫過於此段,尤其透過歸鄉旅人之眼、之心。

20120523-2

十次去猴硐,總有七次會遇到有雨的天氣。從2009年我第一次參加關燈夜遊活動至今,有一件事印象很深刻,就是每次遇到當地的朋友,他們的招呼語幾乎都會和是否下雨有關:「真是託大家的福,今天是個沒有下雨的好天氣」,要不就是:「要有心理準備喔,辦活動那天很可能會下雨…」,而我也的確在猴硐,遇上雨勢大小不等的各種雨天。

但我卻覺得雨中的猴硐,更有另一種美、一種會讓人深深記得的美。誰說出門踏青訪幽攬勝,一定得在陽光普照時候。那對與我同時來到猴硐的年輕情侶,一把傘下靠得好近好近,正從我身邊幸福笑鬧地走過,一隻黑白花小喵喵靜悄悄跟在一邊。

關燈夜遊去

2009年12月26日,猴硐舉行了第一屆的「關燈夜遊」。還記得那天,一下火車,在地朋友和活動志工們就招呼著大家,火車站一樓大廳擺放了好幾條長條桌,解說員正在為已經坐定的訪客說明怎樣用空牛奶紙盒和小燈泡做一盞頭燈,幾隻小貓和狗兒不時穿梭其間,大人小孩七手八腳的…。

關燈夜遊,是村子裡年輕人一起想出來的點子,靈感來自於--礦工入坑時在七十五公分高、長達數公里的黝黑通道裡,僅能憑藉頭上一只頭燈照亮--關上街燈,走在充滿歷史記憶長長的街區上,或許更能深刻的體會到這塊土地上曾經的故事和前人的足跡。於是,一場充滿富涵在地特色與歡慶、分享的「礦工趣.關燈夜遊」嘉年華,於焉展開;而這仿照入坑礦工們頭燈所設計的輕巧紙盒版,便是大夥兒晚上夜遊時要戴在頭上照明用的。

20120523-3

火車站外,幾家老麵店透著濃濃的古早味,站前廣場與願景館前熱鬧哄哄,帳棚搭了一整排,隨著天色漸暗,願景館外牆上開始播映著以瑞三煤礦的興衰為主題的紀錄片;螢幕裡,老礦工們面對著鏡頭,回憶著早年礦區生活的點點滴滴、那個曾經充滿蒸氣與機械運作和人聲喧譁的猴硐、那場不願憶及的礦區災變…。

主辦這場活動靈魂人物之ㄧ的「黑金藝文工作室」蔡淑惠,本身也是位礦工之女,和幾位同學在離鄉多年之後,決定一起回鄉,為故鄉做點事,讓煤鄉的人文、歷史、礦工故事可以綿延流長,「黑金」曾帶來家鄉的繁榮,如今即將再次焠鍊、讓人看見她的絕代風華。

20120523-6

在飽餐了社區媽媽所準備完全可以媲美鄉下辦桌那般美味的大鍋米粉後,大夥兒開始引頸期盼著全台灣第一次的社區關燈夜遊活動豋場,有人買來平溪天燈想趁著關燈夜色,點燃祈願讓星空更美;漸暗的天色逐漸披在基隆河谷上,一些雨絲開始飄落,但無損天燈的升空飄揚,和人們昂首直透穹宇的熱切眼神。

「五、四、三、二、一,關燈!」大家在主持人的帶領下高聲呼喊,天燈已冉冉升空,但---一分鐘過去,街燈還是依舊明亮--第一次關燈活動,摃ㄍㄨ啦!這也才讓大家開始意識到:如果要關掉街燈,開關在哪裡!?經緊急聯絡,才知幫忙關燈的台電人員弄錯了開關,把村子對面的另一條街燈關掉了。

等了五分鐘,台電人員飛奔到社區另一頭就定位後,大家更賣力的再一次齊聲呼喊:「五、四、三、二、一,關燈!」整條街,包括火車站前廣場、願景館前霎時暗了下來,歡欣鼓掌聲不絕於耳。看似小小的儀式,卻讓大家與猴硐的歷史、生活,以及身邊的夥伴,更加緊密。我抬頭看,一抹薄雲正靜靜飄過,夜空澄靜,月色皎潔。

踩著夜光,頭燈閃爍,大家跟著老礦工走在漆黑的路徑上,右邊伴隨著不時近身而過隆隆的火車聲,左邊有著終年掏洗基隆河壺穴的潺潺水聲,爾有雨絲飄落,卻毫不稍減大家夜遊的興致,美援厝、內寮仔、礦工宿舍、柴油機車庫、內店仔…。

20120523-4

每年一次的「礦工趣.關燈夜遊」已蔚為猴硐年度盛事,除了有媽媽味道的在地風味大鍋流水席、象徵礦工生命之光的頭燈製作和夜遊外,這兩年還加入由社區共同發想編劇的社區劇場,劇情大量收集了屬於猴硐的在地故事,並由社區居民素人演出。下一次,也許她們會拉你上台客串一角--遊客甲;同台演出時,別忘了給這些正努力想要恢復「黑金」絢麗光采的社區朋友們,一個大大的熱情擁抱。

散步在煤鄉

在猴硐,最適散步。除了在煤礦博物園區內漫步體會早年煤鄉生活,猴硐周邊的步道與古道更是四通八達:過了運煤橋就到了、位於猴硐坑旁的劉厝古道,離猴硐火車站最近,短短不到一公里的古道,沿著小溪澗婉蜒而上,首先會來到一處很有味道的石頭屋,猴硐發展協會、也曾是礦工的標叔當年娶妻時,曾為它鋪上了水泥,2011年,千里步道招募了一批步道志工,在標叔和在地夥伴的合力下,一階一階的刷青苔,同時將已毀損顛簸的水泥打掉,復原自然鋪面。之後,步道志工工作假期,正以各種形式在猴硐慢慢展開;未來,猴硐國小的師生也將加入古道刷青苔的步道守護行列。

20120523-5

「猴硐」地名源自早年當地一處山洞許多獼猴聚居,因此被稱為猴洞。日治時期當地居民以採礦維生,不喜歡礦坑洞裡有水,因此將猴洞改為猴硐。民國51國民政府認為猴字不雅,又改為侯硐。後來經地方人士建議恢復舊名,2005年新北市政府通過恢復為猴硐,迄今仍可在臺鐵火車站前看到兩地名(猴硐、侯硐)並列之有趣現象。

「煤礦博物園區」於2010年正式開園開園,它的「前身」--瑞三煤礦,曾是瑞芳營運最大最久的礦廠,也曾是全台產量最大的煤礦區,與許多在地人三代家庭的生活緊密相關,1970年代員工人數更高達一千五百人。煤礦博物園區週邊特色景點包括運煤橋、選煤廠、猴硐神社、金字碑古道、三貂嶺瀑布及侯硐車站…等。園區內並將好幾處礦業建築活化為展示空間,例如:於烘砂室內,設置解說看板介紹當地地質、動植物、建築;礦工浴室(紀念館)則陳列採礦的裝配、工具和歷史照片;紀念館斜對面兩樓半的磚造建築「內寮仔」,則為早期的礦工宿舍,一扇窗戶代表一戶礦工全家生活起居的空間。

20120523-7

來到這裡,可以充分感受當年礦區生活樣貌;何不找個空檔,坐上區間火車,拜訪這個位於基隆河上游的寧靜小山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