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禮部落之行

圖文/陳朝政(台灣千里步道協會資訊組長)

海拔1千公尺的山上,日落得比往常早、又迅速,隨之鋪天而來的黑暗也更為濃厚。只有我們一行人和Yayku一家三代老小,聚在Sima的彩虹屋下烤火、享用晚餐。此階寬闊台地就這麼一戶家屋,大同部落的其他族人散居鄰近河階坡地上,雖然只是相去三兩分鐘腳程的距離,仍靜謐得遺世獨立,讓人感到無比閒散。

不過彩虹屋女主人Sima的心情可就沒那麼輕鬆。預定好當晚要投宿的6、7位山友,最後一次聯繫是下午3點,表示在新城用完午餐準備上山。從太魯閣國家公園管理處停車場上方的流籠頭起算,一般腳程得先花上3小時爬升7百多公尺,再花3小時步行約9公里長的砂卡礑林道。這麼一段少說5、6個鐘頭的路程已不輕鬆,再加上入夜大雨,不免令人擔心起這群朋友的狀況。盯著視線盡頭、部落進出唯一的林道,Sima略顯焦急,幾度想請Isaw理事長幫忙出動查看。

剛從立霧山下來,正排隊準備洗澡的我們,也隱約感染一絲緊張...。

xxx

在太魯閣國家公園遊客中心停車場附近,有一條得卡倫步道,之前便聽過從此上山可以通往大同大禮部落。不過走一趟同禮部落似乎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除了視得卡倫步道入口宛如天梯的連續棧道為畏途,至少得用上一天的徒步跋涉,甚至無(自來)水、無電的部落生活,無不增添同禮部落的神祕感。

今年春節有正好有機會,受台灣世界展望會花蓮產業部門的夥伴Wubi邀請,與千里步道的同事們一塊兒上山,參與同禮部落自然生態自治協會的步道工作假期培力課程。為了守護這塊祖靈世居的山林,也為了尋回漸漸失傳、來自祖先的文化智慧,大同與大禮部落早些年前成立協會推動生態旅遊,為部落的文化重建引進永續資源。

這個難得的經驗,令人興奮得早早在啟程兩天前就整好行李,巴不得隨時就逃離辦公室、奔向原始的大山懷抱。不過要花7小時爬山,多少有些不安,也擔心體能是否足以負荷。站在太魯閣遊客中心停車場上方的流籠頭,起點就在眼前,焦躁的調整背包的位置、背帶長度,試著用機械化的瑣碎動作減緩緊張。

上午10點15分,行動糧分配妥當,Wubi帶頭,協會理事長Isaw的兩位姪女Lituk、Ipay押後,出發。

走在幾乎沒有人工設施,接近30度的陡坡土徑,Wubi說,部落族人不會走得卡倫步道的天梯,而是取道於此。沿途可見族人維護的痕跡,有了符合自然步伐節奏的踏點,原始的路徑多了冒險趣味,少了連續階梯的單調與硬梆梆的回饋力,雖然累,興致卻隨著海拔攀升而高漲。2個半小時幾乎得手腳並用的攀爬,是親炙同禮部落的第一段考驗。

中午1點左右抵達砂卡礑林道,自此開始是長約9公里的平坦大道。雖是平路,但雙腿歷經一上午陡坡的摧殘,3小時的步行會不會成為最後一根稻草?站在海拔8百多公尺的山腰邊緣,已經無法回頭;自山腳升起的雲霧無盡,不僅掩去視線展望,也遮去圈養日常的世界;看不見水泥樓房,沒有車輛塵囂(除了畫上睫毛與眼線的黃色碰碰車),更鮮有人煙,從這裡開始跳進另一個境界,更期待向前還能再看見什麼樣的風景?

xxx

上山前曾稍微查過資料,得知大禮部落有座非常樸實可愛的禮拜堂,禮拜堂前是一片綠草如茵,還有一群年輕遊客拍下在草皮上翻跟斗的照片,令人莞爾。實際走進位在一片山坳台地的大禮部落,看見進出道路旁充滿手感的邊坡砌石,仍保持日治時期風味的山居家屋,還有飽覽大山層峰疊巒的極佳展望,無怪乎網路照片上的旅人看來都是那麼雀躍。

而那幢靜靜待在一處平台上的禮拜堂,灰撲撲的一色水泥建築,只有時光與溼氣在牆面梁柱間點綴留下痕跡,寧靜得讓人想就躺在綠色小傘鋪成的草皮廣場不走了(但多少跟走累了也有些關係...)。

若說為大山稜線指尖所圈起的大禮部落氣質靈秀,彷彿踞立巨人膝上的大同部落,則擁有一種與周遭大山並肩平視的超凡神氣。

xxx

踢完9公里長、大半鋪上水泥的林道,我們終於完成第二段考驗,抓住日光的尾巴抵達大同部落。此時一路相隨的雲霧消散,清水山、白髮山、三角錐山、塔山,一座一座浮現眼前,近得像是伸手便可攫獲,卻又隱然不可在她面前放肆的傲然氣度。

聖心說,這才是她習慣的山。她憶及高中畢業北上求學、工作,起初很不能習慣台北人所說的「山」,仔細回想確實如此。從小在花蓮長大,我們認知裡的山,非常的近,在眼前拔地而起、聳入天際,難以高攀;台北城市生活範圍所及的山,距離稍微遠了一些,卻反而容易親近得多。

在大同部落待了兩天,除了沉浸在連呼吸都變得很順暢的大自然中,跟隨著Sima回到舊部落,聽她細數兒時生活歷歷在目的感動,則是此行最難以忘懷。

大同部落的舊址約莫位在巨人的膝蓋下緣,從部落現址步行前往大約15分鐘。在一片次生林與竹林中,此處腳下是舊部落教堂的地基,那頭則是從前分校的教師宿舍,而Sima的祖父、祖母偶爾還會來到她的夢中,提醒Sima別忘了抽空到竹林下方的祖屋舊址看看。

跟著Sima絮叨兒時回憶的溫暖語調走訪舊部落,她們同輩8個玩伴的淘氣身影,與荒蕪的現況交疊穿梭。總有一天會找回來的吧,不管是木頭蓋的大同禮拜堂,還是以蛇木為柱的竹子家屋,只要族人們還守著祖先留下來的土地,以重建傳統文化的共同經營方式守護她,再將家園完好如初的交給未來,這些美好一定都會回來。

xxx

臨下山的前一晚,正好是禮拜五的祈禱會。剛從立霧山回到部落便開始下起大雨,我們一行四人直嘆好運,而這股好運應該是從決定上立霧山就開始。原本我們打著千里步道的旗號,希望可以上「千里眼山」看看。但經過一番討論,標高1,274公尺的立霧山似乎是比較恰當的選擇,於是輕裝出發,預計晚餐前就能回到彩虹屋。

沿著來時的砂卡礑林道,約莫一個小時抵達林道與通往立霧山的岔路口,接著走上可通往Tadaw頭目家的產業道路,據說40分鐘左右便有展望點能看見太平洋。剛轉進產業道路,路旁出現新的指標與小徑,看似登上立霧山的捷徑,心想有國家公園的巡山標示,或許可以省下這一段產業道路,便放心走上去。

愈走愈感佩巡山員,因為這條捷徑根本不算路,沿途得手腳並用、攀樹跨石不說,若走眼漏看登山隊的路條,鐵定會迷失在幾近原始、僅容一人通過的路跡中。最後,此路確實通抵立霧山的山頂,然而令人傷心的是,山頂毫無展望,別提太平洋了,連周遭的山都看不見一座,只有一顆孤獨的三角點苦伴山頭。既然如此,又何來好運呢?

事後回想,在這般原始的山徑前行,無蜂、無蛇,只有7、8條水蛭送上門來(平均每人沾上7、8條);無傷、無痛,還讓我們見到久仰大名的水晶蘭,而且散落林間不只一欉!最後平安返回部落,大雨隨著腳後跟抵達,對山林願以恩德回應我們的謙卑,只有感謝。

洗去疲倦後,我們聚在Sima的彩虹屋下烤火喝茶,也和Sima一同等待那隊預定投宿的山友。Isaw提起這晚正是祈禱會,難得齊聚這麼多好朋友,應該一塊兒祈禱、唱聖詩,聖心更建議,既然來到砂卡礑部落(大同部落舊稱),一定要唱首《神秘谷之聲》!

在Yayku以族語帶領祈禱後,Sima領唱兩首聖詩後,起了音,帶領神秘谷之聲大合唱:

「在那遙遠靜靜的山谷裡 那是我的故鄉
記得童年 我們常遨遊在山澗溪谷中
山光依稀 景如昨那 舊夢隨風飄走
青山悠悠 水聲長流 美好神秘谷風光」

當「隨風飄走」的合聲融入大雨傾盆的幽暗之際,遠方林道邊緣投出兩盞微弱光芒,我們遲來的旅人終於抵達,彷彿一切在冥冥中自有靈感。

一段三天兩夜的旅程,讓我們在短促的來去之間內領受這麼多美好,不由得感到一陣滿滿的幸福,在那下起大雨的1千公尺海拔之上。

20130404-06花蓮同禮部落